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逆向扁平化:厂家营销组织的扁平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逆向扁平化:厂家营销组织的扁平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逐渐浮出水面的扁平化问题让众多企业陷入了迷茫。实际上,中国的渠道红利已经接近释放完毕,农村城市化、通路终端化,这将是渠道红利的最后一次释放。

渠道红利是对渠道战略回旋空间和人口红利的双重利用。以庞大的营销队伍去开发碎片化的市场,没有人口红利的支撑是很困难的。

当人口红利和渠道红利都将释放完毕时,我们必须思考:扁平化之后怎么办?我的答案是:逆向扁平化。即企业营销组织架构的扁平化、通路的层级化。

逆向扁平化是不是回归到1997年之前的渠道模式?肯定不是简单的回归,是螺旋式上升。

其实,无论什么样的扁平化,总的管理层级是基本不变的。扁平化时代,经销商每减少一个层次,生产厂家营销组织就增加一个层次,渠道的扁平化就是厂家的层级化,总的管理层次基本没变。

同样,逆向扁平化过程中,生产厂家营销组织层次的减少,意味着经销商要相应增加管理层次。

逆向扁平化的出现

1997年的经销商“大户”,是有人员无组织的“大户”。说他们是“大户”,一是指主要销量大;二是指搬运工多。之所以说他们“无组织”,是指这些经销商基本没有销售队伍,是销量较大的个体户而已。这种运作方式,在批发市场搞批发当然没问题,但做渠道分销就是一个大问题。通路之所以变“阻路”,就是因为这些经销商基本没有渠道渗透能力。

通路扁平化过程中,“省代”、“市代”不断被规模化,最后形成以“县代”为主的经销格局,经销商的组织管理能力同样没有提升。所以,扁平化其实是以厂家的渠道管理能力替代经销商的渠道管理能力的过程。如果经销商具备了渠道管理能力,那么厂家是没有必要做渠道扁平化的。

经销商组织管理能力的提升,是拜KA所赐。因为KA是高度专业分工的,所以与KA合作的经销商必须进行专业分工。

管理是从专业分工开始的,“经营管理之父”法约尔对此早有论述。为了与KA对接,经销商不得不进行专业分工,凡是做不到的,要么做不大,要么被淘汰。所以,KA对经销商的逆向整合远远超过生产厂家对经销商的整合。

有了专业分工,就能够建立组织架构,就能够培养专业人才,就不再有“全能人才”的渴求,就能够通过流程进行管理,从个体户式的管理走向公司化的管理。

建立在专业分工基础上的公司化管理,是可以不断增加管理层次的。当经销商具备了层次化管理能力时,生产厂家的逆向扁平化才成为可能。

逆向组织层次的设定

渠道扁平化过程,几乎是生产厂家的集体行动。凡是落后者就有可能被淘汰。

逆向扁平化的过程,远不如渠道扁平化那么张扬,一直是静悄悄展开的,甚至有些企业已经逆向扁平化了,但仍然不明就里,仅仅当做面对现实的应变措施,没有看出这是市场大势。

逆向扁平化到何种程度,取决于经销商的组织能力有多强大,他们所能够管理的层次有多少层。

目前看来,经销商的管理层级一般不超过2级,所以,扁平化的经销商仍然以市级经销商为主。市级经销商的管理层级通常是:市代——县级分公司(或办事处、分仓库)——乡镇二批;或者市代——乡镇二批。大品牌、大品类,厂家一般要求设立县级分公司。普通品牌和品类,经销商可跨越县级客户,直接做到终端和乡镇二批。

少数行业已经开始回归省代,这要求经销商有强大的管理能力。目前,在北方设省代的行业基本上是产业集中度不高的行业。沿海省份有一些能力超强的经销商,已经具备了操盘全省市场的能力。所以,逆向扁平化要因地制宜。

把组织层次设定在双方都有管理渗透力的范畴,这是逆向扁平化必须考虑的问题。对于规模化企业来说,从厂家到终端有4~5层。过去的分工是两个极端的分工,要么厂家的层级很少,要么经销商的层级很少。厂家和经销商各有2~3个层级,应该是比较好的选择。

在西方发达国家,渠道商很发达,厂家以“外包”的方式把渠道运作全部交给渠道商,从而真正实现了厂商分工。比如,台湾的宏在欧洲市场就采用了全国总制,把一个国家的运作全部交给一个公司,而这种方式在中国内地就有困难。

厂商管理一体化

渠道扁平化,把经销商的功能压缩到仅仅以融资和分销为主的程度,市场的控制权基本回归生产厂家。相对扁平化之前,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因为扁平化之前的市场对厂家来说是黑箱状态。

逆向扁平化,不仅仅是管理层次的简单再分工,必须实现管理一体化,即生产厂家管理体系与经销商管理体系的对接。

如果没有管理体系的对接,那么,逆向扁平化就意味着生产厂家有可能再次丧失市场控制权,市场有可能再次变成黑箱状态。

同样,如果经销商的管理层级增加后缺乏一套有效的管理系统,那么,仅仅靠个人能力支持的企业是无法形成规模的,经销商的层级化也是有限度的。

比较好的解决办法是:厂家建立一套DRP系统(分销管理系统,如果厂家的ERP系统包括DRP也可以),把经销商的运营管理纳入DRP系统。

如果厂家有少数优秀经销商,那么,经销商的成功是个体的能力;如果厂家有一批优秀经销商,那么,经销商的成功是厂家能力的体现。一批优秀经销商是厂家“教育”出来的。

以一套管理系统统筹厂家对渠道的管理,迟早要做,早做比晚做好。

无论厂商如何分工,生产厂家的管理基本上是目标管理(月度目标),经销商的管理基本上是现场管理。一旦建立DRP系统,管理就有数据支撑,结果管理还是过程管理的争论就成为过去。

逆向扁平化是不是回归到1997年之前的渠道模式?肯定不是简单的回归,是螺旋式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