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语文课堂:期待文化底蕴的回归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语文课堂:期待文化底蕴的回归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不知不觉在中学语文教师这个工作岗位上已摸爬滚打了六七年。一直以来,同仁的肯定、学生的喜爱似乎都成了自己沾沾自喜、引以为豪的理由,内心颇有点《秋水》中河伯的感觉: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但我深知“活到老学到老”的道理,鼓励和称赞只会成为我进一步奋斗的动力,教师的字典里从来就不会有“停歇”这个词。回顾自己及许多同仁的课堂,隐隐觉得有些许失落,但一时间又搞不清这个隐痛的所在,直到浑浑然写下这篇文章的标题,心中的郁结才渐渐清晰起来。

猛然间意识到,我们的语文课堂太单薄了!

语文课堂应该有属于它的文化底蕴。众所周知,语文学科历来就是文化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载体,它是一个人文化水准的最外在、最直接、最鲜明的标识。因此,语文课应该是携带着文化的暴风雨到来的!它首先应该是带有“文”味的课。

可是,我们的语文课堂离它已经越来越远了。君不见平日里我们谨奉“教参”,将文章拆得支离破碎;君不见讲起解题方法来我们口若悬河;君不见我们坚持以分数为中心的坚忍不拔……,从这些现象,我们就不难得出结论:语文课离“文化”已经太远,它太多地失去了“文化”应有的厚实与丰富。我们应该承认,在培养人的道德素质、心理素质、情感素质方面,语文课堂确实有着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们认为首先要做的,就是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力求语文课堂多一点文化底蕴,多一点原本属于它的厚重与积淀。那么,我们究竟应该怎么做呢?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笔者有以下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锻造学者型的老师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语文老师首先应该是一个具有学者风范的人,起码也应该是一个学习型的人。很多人师范毕业走向工作岗位后,在学识上便停滞不前了,不再对学习抱有热情了,满足于课堂上一时的成功。殊不知欲给学生一杯水,我们必须得有一桶水,其实“一桶”哪够,文化的海洋还需要我们去畅游。除了做好平时的授课工作,我们还得保持一颗年轻奋进的心。与时俱进,钻进浩如烟海的典籍中,钻进文化先哲的灵魂中,钻进对文本授予方式的构思中……,将理论锻造得实用,将课堂的外延拓展得更宽广,将学生带入一片更为广阔的文化天地。所以我们这些为师者的身上必须带有“文”的味道、“雅”的气息。我们真的不能满足于做一个小小的教书匠。因循守旧,裹足不前带给我们的将是更多的窘迫与不安。为师者,切记啊。

二、沐浴在传统文化的阳光中

笔者平时爱读书,尤其喜欢读现当代的文学作品。近年来发现能够写出具有较高层面的文学作品的年轻人已经不多了,现在的纯文学应该说是不折不扣地在走下坡路。这是中国文化的悲哀。我们只要稍微留意一下离我们不远的几位大师(如鲁迅、闻一多、钱钟书等)就不难发现:巨人的脚下踩着的是几千年来我们这个民族的丰富的文化积淀,这应该是每一个中国人文化修养的底肥:底肥不足,何谈文化素质,而且这些优秀的文化遗产的意义远不止于知识层面。但长久以来,我们的影视、文学、歌曲、网络等文化载体投入了流俗的怀抱,浩浩荡荡的传统文化巨流差点断送在我们手里!因此,我们要发起一场捍卫民族文化的“圣战”,这次战役从何打起?第一枪就应该响起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不能让传统文化的土壤流失,因为我们的根还深深地扎在土里。我们要多一些古典诗词的学习,多多背诵经典的文言篇目,要加大量,加足量,没有量的积累,就不可能有质的飞跃。在课堂上我们一定要高举这一面旗帜,这是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的职责。

三、思辨中的鉴赏

优秀的古典文学作品我们仅靠背诵是不行的,识记是简单的,如何搞好鉴赏,去粗取精,吸取传统文化的精髓,构建我们的精神世界则显得至关重要。我们的教材所选的文章皆为大家之作,无论是写作技巧还是思想立意都应该是值得我们师生共同研习的。学习文章要精读,这就要求教师要建立新的适应现代化需要的教学理念和取得能够自主驾驭新教材的能力。教师要改变在课堂上的角色。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我们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鉴赏文章,教给他们方法,鼓励他们独立自主地思考,学会推敲字句,学会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学会写读书笔记。课上最好能够让同学们自主发挥,畅谈自己的阅读感受,培养他们爱思考的习惯,突出其课堂地位的主体性。教师不可将自己或教参上的思想凌驾于学生的思想之上,不可有“征服”学生或卖弄学识的行为。课堂上出现多元的见解(只要言之有理)是正常的、健康的、可喜的,没有必要强求统一,更不可视之为洪水猛兽。新课标要求我们采用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我们应尽可能地把课堂教给学生,让他们真正交流起来,进行大讨论,大辩论。盘活一潭死水。让年轻人的思想交流碰撞,智慧的火花就会不停地闪现,收获就不言而喻了。在这个过程中,既能发挥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提高鉴赏能力,又能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语文课的“文”味也就突出了。

教育教学无小事,我们每位教师都要做一个细心人,留意自己教学实践中的得失并加以修正。这样我们的事业才会走向完备。无论时代怎样发展,语文课上的这种文化底蕴都不能丢失,因为它是提高民族整体文化素养的一条重要途径。当然,营造良好的具有文化底蕴的教学环境,也并非全是语文教师的职责,社会及家庭都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只要我们齐心协力,一心想着下一代的成长,就没有做不好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