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学思结合,教学做合一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学思结合,教学做合一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育思想与方法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但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对此,笔者结合具体教学实际,主要谈谈学思结合,启发诱导以及教学做合一,生活教育的教学理念与模式。

【关键词】 高中数学 学思结合 教育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10-021-01

一、学思结合,启发诱导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倘若只知道学习而缺乏思考,会被知识表象所迷惑。而如果一味空想却没有钻研与学习,则如沙上积塔,危险而无得。由此可见,在学习过程中,只有学思结合,多闻博学,积极思索,合理质疑,才能学有成效,正所谓“学然后能行,思然后有得”。尤其是在数学学习中,更需学思结合,整体分析知识,思考与探寻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发掘本质。反之,如果缺乏思考,知识会杂乱无章,如一盘散沙,欠缺整体性。所以,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运用学思结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思考与学习能力,使其学会,会学。

以数学概念、性质教学为例。在概念学习过程中,学生既要钻研教材文字内容,还需要发掘概念的深层含义,把握概念本质,这就需要深入思考,联系所学概念,多问几个为什么,从而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全面理解概念。如学习对数函数的概念、性质时,首先,复习回顾函数、指数函数定义,归纳指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思考:对一般函数中的两个变量,是否能将y当作自变量,使x 为y的函数?解释说明。然而由指数函数引出对数函数,并思考探讨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有着怎样的关系?等等。这样,通过比较学习,思考探讨,可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概念,也了解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提高辨析能力。

其次,知识学习是主动探索过程,死记与被动学习是不可取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突显学生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但为了保证学生自学的方向性、有效性,教师需要注意适时启发诱导,启迪学生智慧,使其透彻理解知识,而不是一知半解,模糊不清。正如孔子所说的“不愤不启,不诽不发,举一偶不以三偶反,则不复也。”也就是当同学们似懂却不甚懂,想说却说不出时,相机诱导,豁然开朗。

二、教学做合一,生活教育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倡生活教育,注重“教学做合一”,认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不在做上下功夫,教固不成学,学也不成学。”另外,在新课程标准中,注重“学中做,做中学”的教育理念。所以,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采取“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探索发现,并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首先,联系学生实际,因材施教。在有效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思考学生实际情况,如学生原有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兴趣爱好等,然后以此为基础,精心创设具有探究性、实践性、创造性的学生活动,诱导学生手脑并用,以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方法,自主探索与发现。这就需要教师给学生创造探究空间,留出探索时间,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让学生自由表述,实现个性化发展。其次,结合实际生活。数学的最终目的在于实际运用,活用所学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会将实际问题经过思考抽象成有关的数学问题,促进综合应用能力的发展。

如教学《余弦定理》时,同学们对三角函数、正弦定理、边角关系等内容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也会运用向量方法探究余弦定理。但不少学生欠缺创造力与数学应用意识,也没有深入看待问题,所以在推导余弦定理时还有一定难度。而在新课程标准中,注重动手实践与探索合作,由具体问题概括抽象出现实模型,认识知识本质。同时,教师需要由以往的传授者转变为设计组织者、参与合作者。所以在本课教学中,通过师生互动合作、学生自主探究、知识应用巩固等活动,培养学生探索能力,提高数学应用意识。

譬如呈现实际问题:在某高铁路线规划中,会经过一座小山丘(PPT投影),于是需要开凿隧洞。于是问题出现了――测出山脚长度,但又不能直接测两山脚距离,如何才能得出山脚长度?于是技术人员想出如下方法(配合PPT演示):在地面上选出适当位置,标记为A,分别测出A到山脚B、C的距离,然后借助经纬仪测出A对山脚BC的张角,再求出山脚的长度BC,如果测出AB的长度是300米,AC的长度是400m,请算出山脚BC的长度。

思考:技术人员是如何算出山脚长度的?引导学生化归,使之变为解三角形问题:已知ABC中,∠A=60°,AC=400m,AB=300m,求BC的长度。思考:利用所学解三角形知识能够解决上述问题吗?通过思考交流,学生发现难以运用所学的正弦定理来解决问题。提示:是否可将问题一般化。于是转化成已知三角形两边长与夹角,要求第三边的数学问题:ABC中,已知AB=a, AC=b与∠A, 求a.而后回顾正弦定理推导过程,运用向量法进行定理推导,自主探究:ABC中,已知:①a,c与B,求b②a,b与C,求c.师生共同归纳余弦定理,并引导学生回到最初的问题,活用知识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