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专家之声 第12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专家之声 第12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院士呼吁不要滥用抗感染药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在杭州举行的世界抗衰老论坛上呼吁,人们不要随意使用抗感染药,应注意保持身体内部的自然平衡。

李兰娟说,造成滥用抗感染药的原因有多种,如很多病人认为用抗感染药有安全感,医务人员受利益驱动乱开抗感染药等。监管方面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如某些医院对医生开抗感染药的处方权没有限制。

作为科普知识,她在题为“微生态与健康”的演讲中指出,人体正常菌群种类共达500余种,数量有100万亿个,重量约1 271g,相当于肝脏的重量,其中仅肠胃的菌群就有1 000g,“保持这些菌群种类和数量的平衡对人体有益”。

李兰娟说,人体内有有益菌和有害菌,它们在人体内互相制约、协调,维持正常微生态平衡,并且还能阻挡外袭菌的入侵,从而维护机体健康。健康人的有益菌占优势,而随意服用抗感染药,杀掉有害菌的同时,也会杀死有益菌,这将破坏人体的微生态平衡,导致免疫力下降,甚至引起耐药性、二次感染或引发癌症危及生命。

如何保护有益菌呢?李兰娟建议人们不要偏食,同时摄取足够的水分、膳食纤维以及优质乳制品,有规律地运动,这些都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必须使用药物时,要切忌长期服用抗感染药。

专家点评麻精药品认识三大误区

品和是药品这种特殊商品中尤为特殊的种类。其中,品主要用于镇痛治疗,常用品种有吗啡、度冷丁、芬太尼等;主要用于镇静催眠,常用品种有安定、速可眠、咪达唑仑、利他林等。

对于许多患者及其家属,甚至医务人员来说,品和长期笼罩在一层神秘的面纱背后,因而在认识和使用上存在着一些误区。

误区一:再疼也忍着,尽量不用

临床上常见很多患者有了疼痛不敢和医生沟通,能忍就忍,害怕医生给他们用药,一直忍受着痛苦的折磨,生活质量明显降低。

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谢广茹表示:疼痛,特别是癌症疼痛已成为一个全球范围内的严重公共健康问题,也是许多患者最为恐惧的症状之一。据统计,中、晚期癌症患者或终末期患者的疼痛发生率高达60%到100%。

当疼痛进展到一定程度时,患者就会表现出睡眠障碍、食欲下降、注意力减退以及无望感及焦虑情绪等心理问题,这些因素进一步增加了患者生理和心理负担,不利于病情的控制和治疗。

实际上,癌症疼痛是可以得到有效治疗的,而且有很多药物可供选择。只要采用合适的药物和剂量,实施规范化的治疗,同时注意处理不良反应,完全可以充分缓解大多数患者的疼痛。

目前,世界卫生组织已经把癌痛控制列为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对于患者和家属来说,与癌症抗争是一件压力很大的事情,只有充分的止痛治疗才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才能使他们远离痛苦、减轻压力。

误区二:麻精药品沾着就上瘾

分析许多人即使备受病痛煎熬也不愿使用品的原因,主要就是害怕自己会对药物产生精神依赖性,甚至会上瘾。

北京大学中国药物依赖性研究所刘志民指出:所有的药物都具有两重性,有对人体有益的一面,即其治疗作用,又有其有害的一面,可引发不良反应造成人体伤害。品和同样是一把“双刃剑”,既是治病救人的药品,又具有不同程度的药物依赖性,如果不合理使用或者滥用就会产生身体依赖性或者精神依赖性。

那么,是不是品和就不能沾了呢?

药物依赖性分为身体依赖性和精神依赖性。其中,身体依赖性是反复用药造成的一种机体适应状态,表现为突然停药出现一系列身体戒断症状,但大部分症状随时间推移可以逐渐减弱、消退。所以,因镇痛等医疗目的使用品而导致的身体依赖并不能算成瘾。

精神依赖性是指药物产生的一种带有愉悦性质的特殊精神效应。国内外大量临床实践表明,如果用药者为追求这种特殊精神效应的产生而反复用药,就会产生心理渴求,形成强迫性、周期性用药行为,也就是上瘾了。但是,一个因疼痛等医疗原因使用品、的人极少会对药物产生精神依赖性,极少会成瘾。

因此,只要科学、规范地使用品和,就能“扬长避短”,充分利用其有益的治疗作用,使绝大多数患者的疼痛得到缓解,并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少药品引起的不良反应,真正做到用药安全有效。

误区三:临床使用麻精药品过多过滥

近一时期,随着人们对于药品不良反应和安全性关注度的提高,有关品和被滥用的报道时常见诸报端。有些人不免提出疑问:当前临床上使用麻精药品是不是有些过多过滥了?

北京大学中国药物依赖性研究所蔡志基认为:品是临床必不可少的镇痛药物,尤其对剧烈疼痛,只有使用以吗啡为代表的强效阿片类药物才能得到缓解。因此,联合国在制订禁毒公约时既对它们实行严格管制,同时也体现了另一个重要宗旨,那就是必须确保医疗及科研方面对品的合法需求。

目前,人们已经认识到,疼痛必须得到有效的缓解,甚至把缓解疼痛提到保障人权的高度来认识。世界卫生组织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癌症三阶梯止痛方案》,目的就是通过有效治疗,使癌症病人达到无痛。我国则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推行癌症三阶梯止痛方案,目前患者疼痛治疗状况得到很大改善,品的医疗消耗量确实有所增加,但仍与国际水平有很大差距。

以吗啡为例,2004年全球消耗的3.3万kg吗啡当中,发达国家消耗了3万多kg,占93.1%,人均达到31.31mg;而发展中国家仅消耗了2279kg,占6.9%,人均仅0.75mg;我国的消耗量更低,只有415kg,人均0.32mg,仅为发达国家的1%,其他发展中国家的42%。

按照国家的战略部署,我国正在构建和谐社会,各项工作都在和国际标准接轨,疼痛治疗状况和品的医疗消耗也不应例外,必须尽快按照国际公约宗旨的要求,在防止滥用的条件下,真正满足合法的医疗需求。

专家认为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优势应大力发掘

近日举行的第一届中泰传统医药和天然药物学术研讨会上,有关专家提出,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有悠久的历史和不可替代的优势,应该大力发掘。

糖尿病是当今社会的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由于中医的现代化步伐加快,全国各地广泛开展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推动了中医药诊疗糖尿病的进程。

据专家介绍,中医药防治糖尿病,体现出不少优点:作用温和持久,较少出现毒副反应;辨证灵活、因人制宜,整体调节患者的身体状况;多靶点、多途径、多水平作用,对于改善相关指标(血脂、血黏度、微循环、抗氧化等)有较好作用。

目前,我国中医药防治糖尿病主要有各种专方验方、单味中药治疗、针灸治疗、穴贴等方法,着重于糖尿病并发症防治与二类新药的开发。由于并发症是糖尿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防治并发症是中医药防治糖尿病研究的重点。由于2型糖尿病降糖并不能完全阻止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需进行综合防治。因此,为了提高中药新药的研发能力和技术含量,目前国内许多制药企业正在尝试进行开发治疗2型糖尿病的二类新药。

一些专家还指出,目前中医药防治糖尿病临床还存在许多问题,比如新药开发以古方改进为主,缺少重大突破;临床设计不规范,忽略了多因素分析,影响疗效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临床疗效评定标准不统一,影响疗效的准确性和可比性等。专家认为,应通过完善中医理论,兼容现代新知识、新技术、新成果,建立现代中医糖尿病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