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石油高校创新型专业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石油高校创新型专业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石油高校肩负着培养石油专业技能人才的重任,特别是满足国家能源战略人才需求,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专业技能人才,构建具有石油特色的培养教育体系,需要对创新型专业技能人才的内涵与特征进行很好的研究。建立良好的石油校园文化,转变教学方式,形成结构优化、结合紧密的教学体系,丰富创新能力实践载体,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系统等是构建具有石油特色的创新型专业技能人才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石油特色;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2-0244-02

1 石油高校创新型专业技能才人培养的意义

为持续满足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我国从1983年开始进口原油905万吨,1994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2001年国内原油产量1.65亿吨,进口原油6490万吨,占当年消费总量的30%,2009年原油产量1.89亿吨,进口2.04亿吨,国内原油产量已经远远满足不了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石油资源对外依存度超过百分之五十,能源安全问题受到高度关注。

近年来,我国能源安全一直面临严峻挑战,其核心就是石油问题。新兴经济体快速增长的能源需求和世界经济的稳定繁荣,原油消费量持续增加,国际原油价格开始飙升,由2007年初每桶56.32美元上涨到年末每桶98.6美元,上涨幅度达69.1%,2008年7月更是飙升至每桶147.50美元。国际石油价格的剧烈波动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多不稳定性因素,尤其是全球经济危机爆发过程中,国内经济结构、发展方式,企业生存环境和增长空间都面临了严重考验。

石油战略安全问题来源于两个方面:第一,国内经济快速发展,石油资源需求巨大,国内原油生产能力有限,对外依存度逐年扩大,受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影响,经济发展不确定性开始增加;第二,国内资本市场不完善,本币汇率政策及人民币不可自由兑换致使在国际资本舞台上基本无国际石油价格话语权,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国内石油公司对冲风险带来障碍。在石油高校培养创新型专业技能才人,利用知识优势和专业所长,进一步提高国内原油可采储量和开采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炼化产量等起着重要作用,更有利于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和合作,逐步完善国内油品定价机制,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战略的实施奠定坚实基础。此外,创新型人才培养也符合社会发展需要,能够满足个人成才需求和价值体现,也符合国家教育方针政策,有利于石油行业健康、持续和科学发展。

2 创新型石油专业技能人才培养的内涵与特征

2.1创新型石油专业技能人才的内涵判断一个人是否属于创新型人才,其标准不在干他从事的职业,不在于他的地位和学历,而在于他能否创新,是否具有创新能力,能否视创新为己任,是否善于学习和研究,勇于实践以取得杰出的创新成果。这是人们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内涵较为一致的认识。正如美国哈佛大学校长普西所指出的:能否进行创新并取得成果,是一流人才与三流人才之间的分水岭。因此,创新型人才必须具有探索性、创造性、开拓性。创新型石油专业技能人才是指在掌握了石油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对石油工程各个领域有自己创新性观点并能付诸实践而取得一定创新成果的高级专业化人才。

2.2创新型石油专业技能人才的特征创新型石油专业技能人才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首先,意识是行动的先导,创新的前提是要有创新意识,没有创新意识,就不会有创新行动,也不可能确立创新目标,更谈不上进行创新实践。作为创新型石油专业技能人才,理所应当热爱石油专业,在学习石油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始终保持一种创新的意识,从而形成一种稳定的创新倾向。

创新精神也叫创新态度,是一个人对创造活动所具有的比较稳定的积极的心理倾向。从心理成分方面说,创新精神是由认知、情感、行为意向三种成分构成的。这三种成分相互促进,互相制约,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创新精神。作为创新型石油专业技能人才。应当具有坚强的创新意志,良好的创新激情和饱满的创新精神。

具备了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还要掌握尽可能全面的工程基础理论和石油专业知识,这是进行石油特色创新的基础。同时,还要具有进行创新的各方面综合能力,主要体现在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学习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等。此外,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能在石油工程领域从事油气钻井工程、采油工程、油藏经营、储层评价等方面的工程设计、工程施工与管理、应用研究与科技开发等方面的工作,是充分体现创新型是由专业技能人才的重要因素。

3 具有石油特色的创新型专业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人才培养体系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它具体可以包括四层涵义:①培养目标和规格:②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的整个教育过程;③为实现这一过程的一整套管理和评估制度:④与之相匹配的科学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

3.1更新教育理念,建立良好的校园创新文化

3.1.1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它是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综合作用的过程,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育者必须树立现代化教育的科学理念,具有改革和创新意识,拥有创新的勇气。作为石油高校,应加强专业教育策划,查找加强创新型石油专业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上存在的问题,结合市场的需求特点和宏观环境要求,逐步树立具有石油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蓝图。

3.1.2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它是学生获取知识,陶冶情操,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其地位和作用已被多年的校园文化实践所证明。因此,作为石油高校,要把艰苦奋斗、以苦为乐、创业奉献的石油人精神融入到学校文化建设中,深入开展校园创新文化活动。

3.2转变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传统注入式的教育方式很大程度上抹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由素质教育向创造性教育深化,要求教学方式必须以启发式为主,注重培育学生的创新型思维。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观念,注重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训练,要有意识有目的的创设能激发学生创造意识的各种问题情境,促使学生产生质疑问题,探索求解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同时,鼓励学生解决问题要寻求多方向、多侧面、多角度的解答,对学生的答案也要有多方面、多层次的鼓励评价,从而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直觉、顿悟、想象和灵感。

3.3改革课程设置,形成结构优化、结合紧密的教学体系建立合理科学的课程教学体系是培养具有石油特色的创新型技能人才的核心内容,为此,我们应以石油类课程l的标准化建设为基础,对现行的课程内容、结构进行调整,对教学方式方法进行创新性改革,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扩大课程建设的覆盖面,形成纵横交错、优化科学

的课程建设系统。

3.3.1立足石油类课程的标准化建设,促进石油类课程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培养具有石油特色的创新型人才,需具备一定的与石油相关的科学知识,需要通过石油类课程的内涵更新、外延拓展,以及结构的优化来建设石油类课程体系,进行课程的标准化建设。

3.3.2优化课程结构,拓展综合类课程的建设。在课程结构方面,不仅注重石油类课程本身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还应该根据知识结构和学生的学习能力,合理配置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限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等不同类别的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比重,重视课程安排的层次性,加强石油类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衔接和有机结合。

3.4建立实践教学环节,丰富创新能力实践载体强化实践育人观念,提高实践教学地位。增强教学中的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可以积极借鉴国外石油高等教育的经验,与石油石化企业紧密联系,将企业正在使用的新的生产加工技术、新的管理方法和营销手段等直接纳入教学内容。同时,通过案例教学、模拟操作、课题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学会处理和解决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另外,学校应该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走开放办学之路,定期组织学生到实践基地实习锻炼,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丰富创新载体。

3.5改革学生评价体系,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系统学生评价体系是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环节,科学的学生评价体系应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创新素质的培养提高为目标。通过评价,不仅能反映学生的特点和能力,而且能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不断发展。

3.5.1采用灵活多样评价方法,建立满足石油行业人才需求的评价方式,实现评价方式的多元化。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每一个学生都可以通过发展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而使自己成为人才,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例如实践和创新能力。因此,学生评价要以强化能力、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为目标,改进学生评价内容中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在学生评价中增大实践性内容和创新型内容评价的权重,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3.5.2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以学生和石油行业为评价主体,培养具有石油特色的创新性实践型人才,积极吸纳石油企业作为评价主体,让石油企业参与人才需求的检测预报制度中来,为学校的人才培养提供改革方向和建议。

3.5.3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系统,实现学生评价的诊断和监督功能。评价应关注发展学习过程,诊断学生成长中的问题,发现学生的特长,展示学生的才华,从而发挥评价的改进与激励功能。通过系统的建立和逐步完善,探索能适应石油能源战略需求的创新型专业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梁琳.创新型人才培养浅探[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4.03

f2]蔡珊珊.大学生创新精神的人格特征及其培养[J]科技创业月刊,2007.2:149-150

[3]刘永金.引导学生在主学习培养创新思维意识[J]青海教育,2010.07

[4]程勉中.高校创新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J]文教资料,20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