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骑楼建筑发展动因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骑楼建筑发展动因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骑楼是闽南城市历史文化的灵魂,透露着城市的人情味,是城市的根。本文考察了骑楼的源流,它在岭南的传播和在江门的一般形态。这对发掘和认识岭南的骑楼建筑有启发的意义。

关键词:岭南 江门 骑楼

一、骑楼这种建筑,从其来源来说,一般没有很大的争议,即认为其最早出现于古代希腊和小亚细亚等地中海沿岸城市,随近代殖民者流传到南亚、东南亚等地,然后,以其适应多雨、炎热的气候,并借中国城市现代化改造为契机,大举移植于岭南以广州为中心的珠三角等地。

但对此,叶曙明的《骑楼》一书略述了不同的观点:“也许,可以大胆地推测,两千多年前的干栏建筑,并没有被流逝如水的时光所淘汰,而是慢慢演变成今天的骑楼。”缘先秦时,岭南越人所居住的房子即以干栏建筑为主。其余的证据,有出土物:“一九五三年在广州先烈路龙生岗出土的东汉干栏式陶屋,与西汉陶屋大致相仿,也是二楼住人,一楼架空。”“这种形式与功能完美结合的干栏建筑,在当时岭南地区普遍存在。”并指出,“从宋代开始,江南的城市就有‘檐廊式’的商业街道出现”,此说重要,但作者却未具资料的来源,是否确证不能考究。

作者这个推测,当然是就骑楼本身的形制而来的。从传统建筑文化中寻找基因,是无可厚非的,但其观点要成立,尚需更多的证据。缘当中仍多有疑义,最主要的,恐怕是除作者提到的宋代已有“檐廊式”商业街道这个浮光略影式的证据外,当中的大部分历史,类似的建筑似乎是空白的。即在岭南,在曾有“干栏式”建筑的两汉之后,延至于明清时期,并未见有大量的“檐廊式”民宅与商业建筑存在的历史记载,更遑论有关的图则、形制等等,更是索之杳然。

因之,即使有了先秦干栏式建筑这个“源”,其能隔空及于现代建筑的影响力还是有限的。然而却同时的,在南亚、东南亚等地,殖民者带来的已是现成的骑楼建筑,它们在外观上与岭南的骑楼几乎同出一辙,因而,原先大体确定的传播渠道以及观点,便更有说服力了。江门台山的梅家大院可和古希腊阿索斯广场相,它们都是以廊式建筑为主构成的。阿索斯广场的廊式建筑,属希腊古典晚期,据陈志华《外国建筑史》,它来源于已成熟的廊庙建筑,是后者的世俗化应用:“这些敞廊用于商业活动。商业兴旺的地方,敞廊进深大,中央用一排柱子把它隔为两进,后进设单间的小铺。”这几乎已经是我们现存骑楼的样式了。其第一进,显然就是我们现今的骑楼的行廊。后进“单间的小铺”,便像是骑楼的商铺。

恰巧的是,它们同样以廊式建筑圈围后,使中心形成了一个长方形的广场。当然,不能就此简单推断阿索斯广场的廊式建筑便是梅家大院仿效的原型。但却可以确定,在大体相同的建筑形制的背景和规范下,前者完全可能成为后者的设计者的其中一个灵感的来源。阿索斯广场可能仅存废址了。而梅家大院则仍完好保存着。在逐渐褪去其商业色彩后,倘经重视和大力维护,将来它倒可能率先成为纯粹观瞻性的历史建筑文物。

二、 前面已略说过,骑楼建筑,是在中国现代化的大背景下出现的。其实,这个过程也就是学习、交流、融合和创新。骑楼的每一个细节,都能充分作出说明和印证。

据叶著,一九一八年十月,广州成立了市政公所,颁布了《建筑骑楼简章》等法规,从此拉开了骑楼建造的序幕。令人惊奇的是,为落实这个规章及于每一细节,公所甚至成立了“建筑审美委员会”,以便“专门对涉及市容美感的建筑设计方案进行审定。”这使得岭南的骑楼的私属性不影响其规划和形式的统一和美观。而这个大规模的城市改造,一直持续到抗战爆发前夕告一段落。江门五邑骑楼的建造和结束,由于资料匮缺,暂推断其大体亦在这个时限之内,以其偏于中心,开始可能稍晚;以其规模有限,远不及省城,则结束可能稍早。

骑楼的设计者,叶著亦罗列了其代表性的人物,多是从海外学成归来者,如中山人杨锡宗,郑校之,东莞人林克明,顺德人范文照;引为自豪的,是其中也有我们五邑籍人士,如台山人陈荣枝,开平人黄玉瑜、关以舟。陈荣枝便是当时亚洲著名的广州爱群大厦的设计者之一。骑楼,当然成了这批从海外学成归来者大显身手的杰作。同时以其中国的背景,即那根深蒂固的文化血缘,使这种崭新的建筑形式或多或少地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体现于结构,花饰,等等细节之中。比如,从外观言,骑楼的实用部分多是中式的,为砖木结构,而其前脸则是全然西式的,可谓百花齐放,按叶著称,其式有仿哥特式的,有复古主义的,有现代主义的;装饰风格有巴洛克式的,洛可可式的,“几乎西方建筑中数得出来的元素,在广州骑楼都可以找到,委实令人目不暇给。”这句话,当然同样适合于描述江门市仓后区以及台山、开平赤坎一带的骑楼。

三、在《陈白沙故乡的老骑楼》这章中,作者称:“一九二七年,以广州为中心,轰轰烈烈的市政建设浪潮,正一波一波地向四周扩散,终于有一天卷到了江门。”作者还使用了这样一条资料:“一九二九年,江门成立市政促进委员会,在民间筹集了二十万元白银,修筑鱼栏(即今竹排头)至聚源路口的长堤。”资料来源作者未载,但可推测,江门骑楼与马路的兴建,当在这两个年份之间。

江门市区的骑楼,目前基本集中于西起今胜利路,东至跃进路,南至蓬江的长堤,北止于中山公园、墟顶和狗山为界的这片区域内。事实上,这基本也是当年江门骑楼集中和商业最兴旺的地域。从直观来说,这个区域的骑楼,北以莲平路,中以仓后、新市、太平、葵尾路一线,南以书院路,分割成东西走向的大体相互平行的四个部分,以常安路、更兴路和钓台路等作南北的贯通,这个层级分布、整齐有序的格局,其实在岭南骑楼分布形态中也是不多见的。

据蓬江这个交通要津繁衍开来的这片区域,其实具有悠久的历史。墟顶这个老地名,应当是以它下边的墟集的存在而约定俗成的。明代白沙先生趁墟买书,当亦发生于此地,给我们留下不少佳句。这个历史的质的飞跃,便产生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同时也定格于此,似乎已臻至某种再难逾越的高峰,似乎也在窥测着一代代后人对它的态度。

无疑,以其高度的集中性、丰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建筑造型,它们已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任何的改建或当代建筑的插入,必然是对这个整体的破坏;客观而言,它们只允许有限度的修旧如旧的粉饰和不改变其结构的加固,如此,方能为这江门之魂,留下其稳固的家园。

四、总的来说,骑楼,其外部的形态和装饰是最引人注目的,当然,就其审美特质、源流变化等,仍值得继续深掘。而其内部形态,后部形态等,则向所忽略;它们和某种生活方式有关,在多有共性之外,更有其独特性;比如,笔者多年前路过莲平路一幢骑楼的起居室,以其在骑楼群的中部,布局狭长,光线较暗,各房均以木板相隔,厅临于街;据主人介绍,临街的窗子,过去全是色彩纷呈的玻璃;厨房在卧房之后;除窗子具异域色彩,整个生活层的格局,应该说是全然传统的。而另一幢,在紫茶路与常安路交界,即现今的婚纱店,其内部格局,则与前述大不相同,木梯曲折而细巧,与之相连的各楼层,面积虽狭小而颇明亮,布局典雅精当,其内外观之一致,堪称一幢典型的西式洋楼。此意是,虽然未经广泛的勘查,但不妨作一个推测:骑楼的内部布局也不是单一的,甚至可能是多样化的。在骑楼群之中,除了像钓台路这样的大街,其实仍多有一些石板小巷起贯通的功用,它们往往能通往骑楼的后部;这里能看见一些树木,墙头垂下的花草;这里保有传统的秘密,固使对骑楼有细读兴趣的人,愿意在此久久驻足。

参考文献

[1] 叶曙明:《骑楼》,广东教育出版社,2010 年12 月。

[2] 陈志华:《外国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79 年12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