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孩子的“暴力”从何而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孩子的“暴力”从何而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儿童的攻击行为主要是在社会生活中通过学习而获得的。

孩子的攻击行为得到奖励或默认时,他便从中得到了好处,今后就可能会不断重复。

孩子做主角的暴力事件不算少:

* 1994年5月,在美国肯塔基,一个16岁男孩驱车离家2000多公里,开枪杀死了一个素不相识的妇女。

* 1994年12月,一个10岁的英国男孩,开抢打死了表弟和另一个7岁的男孩。

* 1995年3月,两个17岁的台湾少年绑架了邻居家的小女孩,索取赎金。

……

骇人听闻的暴力事件发生在未成年的孩子身上,这无法不引起人们的深思。很多社会问题专家都把批评的矛头指向了电视电影中的暴力片。1995年,有多名年轻罪犯承认自己模仿了好莱坞电影《天生杀手》中的犯罪情节,有人为此提讼,要求禁止销售该片录像。

不可否认,电视电影等媒体的暴力内容与儿童的攻击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发展心理学家认为,儿童攻击性的产生有着更深远的根源。

社会心理学家们以一系列实验证明――

*攻击行为是一种社会行为。

*儿童的攻击行为主要是在社会生活中通过学习而获得的。

*当孩子的攻击行为得到奖励或默认(正强化)时,他便从攻击行为中得到了好处,今后就可能会不断重复。

研究者制作了一个自动的玩具“宝宝”。当“宝宝”的腹部受到猛击时,它的眼睛和插在钮扣上的一朵花就会发光。参加实验的孩子分为四组,三组受到训练,是实验组,另一组是控制组。

第1步:实验组的儿童接受“攻击-奖励”的训练――

第一组的孩子每次攻击“宝宝”后,实验者奖给一个彩色玻璃球;

第二组的孩子在拳击“宝宝”后,断断续续地获得一个玻璃球;

第三组的孩子在攻击“宝宝”后,只有“宝宝”的眼睛和花的发光作为奖励。

第2步:让所有的孩子遭受挫折。

所有的孩子都集合到实验室,并得到一些糖果,再观看一部吸引人的影片。实验者特意设计了使其中一半儿童受到挫折的情境――放映电影的中途,放映机出现了故障,孩子们只看了半部影片,同时,实验者还拿走了他们的糖果,使这些孩子的心情变得不愉快。另一半儿童看完了整个电影,而且糖果也没被取走。

第3步:让实验组的所有孩子与控制组的孩子一起玩游戏。

游戏中,孩子们所表现出来的攻击行为就是研究者要观察分析的。被评定的行为包括,用头抵、用膝压、用肘撞、脚踢、拳击、推和扯头发。

观察发现:那些拳击“宝宝”后受到奖励的儿童,明显比其他儿童表现出更多的攻击行为。而“受挫折情境”并没有造成儿童的攻击行为。

研究者做了另一个实验。

他们给孩子们规定,只在他们重重拳击“宝宝”时才给以奖励;而对另一些孩子,只在他们轻轻拳击时才加以奖励。而后,观察并测试两组孩子一起游戏中所表现出的侵犯行为。结果发现,那些由于重击而受奖励的儿童,比那些由于轻击而受到奖励的儿童更富有攻击性。

研究者针对父母和孩子的观察研究更富有意义。

例1:孩子与别人争抢玩具,采取了攻击行为,如打、推倒对方等,而后获得了玩具,父母若不加理睬――默认,孩子以后就会表现出更多类似的攻击行为。

例2:孩子在外打架,父母放任自流,甚至夸奖“真是好样的”、“在外就是要厉害点,免得受人欺负”。受到这类夸奖的孩子今后更具攻击性。

如果一个父亲鼓励儿子在游戏中表现出来的粗鲁行动,赞扬他猛烈的攻击行为,也许父亲自以为是在塑造儿子成为“真正的男人”,而这对孩子今后与人交往却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消极影响。

现实生活中,儿童持久的攻击行为常常是受到鼓励的结果:

1、对方的害怕和屈服;

2、同伴的赞赏;

3、父母的默认和表扬;

4、老师的不闻不问等。

心理学家对3~7岁孩子进行了一个实验,每逢孩子对玩偶讲粗鲁话,就给他一个小玩具,结果发现,这些孩子在游戏时使用攻击性语言就会增加,同时有身体上的攻击行为。如果老师和父母对孩子的攻击行为进行干预,如:没收抢到的玩具,进行批评和惩罚,使有攻击行为的孩子不是从中获得“好处”而是得到批评和惩罚,以后他就会减少攻击行为,以避免批评和惩罚。

实验还发现,对儿童不良行为最有效的阻止方式是断断续续地给予批评和惩罚,这恰好是父母可能应用的方式。

社会心理学家另一项实验证明,模仿能帮助孩子学习攻击行为。

让一组儿童观看一个成人玩弄金属玩具和玩具娃娃。成人摆弄金属玩具1分钟后,就用拳头打玩具娃娃,用木槌敲它,在空中扔甩,在屋里踢它,同时还喊着“打他的鼻子”等等,持续 9分钟。

另一组儿童看到的是成人安静地摆弄着金属玩具,而不动玩具娃娃。然后,让两组孩子拿着这些玩具单独玩20分钟。

结果发现,孩子们都倾向于模仿成人的动作,第一组儿童对玩具娃娃的攻击性远比第二组看成人安静摆弄金属玩具的儿童强得多,他们对玩具娃娃拳打脚踢,说攻击性的话。

大量的调查研究表明,越是亲近儿童的人,越易引起儿童的模仿。

父母对孩子经常采取打骂的教育方式,这不仅会使孩子产生严重的心理挫折,形成对抗心理,也使孩子的攻击行为有了内在的动力,为孩子提供了攻击别人的外在榜样。

儿童产生攻击行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模仿学习等原因之外,疾病、睡眠不足和营养不良也会引起儿童的烦躁不安。父母不能简单地采取惩罚手段,应在及时制止的同时,消除孩子的不适感,如安抚其情绪,让他有充足的睡眠等。

研究者还认为,婴幼儿期,母婴缺乏皮肤接触和身体运动不足,可使小脑成熟延迟,传递的神经通路发育受阻,因而难于感受和体验愉快与安全,日后易于发生攻击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