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我国大学战略联盟的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探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我国大学战略联盟的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探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我国大学联盟近年来呈现快速多元的发展态势,推动了整个中国高等教育的变革和创新。但是,当前我国的大学联盟实践仍然处于初步摸索阶段,大部分大学联盟存在价值理念模糊、功利化色彩重、产学研联盟短视化、联盟管理缺位等问题,阻碍了大学联盟的健康发展。要弊除这些问题,就应当树立和谐共生的联盟文化理念,使大学联盟具有可持续性,打造知识创新与知识转化的联盟价值链,以摆脱大学联盟过于依赖资源和利益的功利化的倾向,构建有位、有为、有力的责权利统一的联盟运作机制,提高联盟的组织管理水平。

关键词:大学战略联盟;联盟功利化;价值理念;联盟管理

追溯大学战略联盟之源,一般认为是受到企业战略联盟的启发和影响的结果。企业之间通过联盟达到抗衡经营风险、互利双赢、提升战略竞争力的效果。这种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共享资源、合作共赢的联盟思想和实践,被许多大学所认同和接受,大学之间联盟现象由此萌生。一般认为高校战略联盟指的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高校或高校与其他机构之间,通过协议或者联合组织等方式,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建立起来的一种相互合作的联合体。[1]从全球高等教育发展来看,这是校际关系逐渐从合并走向合作的新现象,是高校为了加强和提高自身竞争优势,适应当前知识经济的一种选择。在大学战略联盟实践方面,国外有许多比较成功的联盟案例,比如,美国的常春藤大学联盟、克莱蒙特学院联盟,英国的罗素大学联盟,欧盟的欧洲大学联盟等等。

而在国内,我国的大学在经历了合并的潮流和冷静的反思后,大学之间的有组织校际合作、高层次的交流越来越成为一种潮流,大学之间构建战略联盟关系逐渐进入了高校决策层和教育主管部门的视野,多领域和层次的大学联盟越来越多地呈现在研究者、教育行政部门和社会公众眼前。尽管如此,国内的大学战略性合作尚在表层的探讨阶段。本文着眼于概述我国大学校际战略联盟状况,分析其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促进我国大学校际联盟健康发展的对策

一、当前我国大学校际关系:从合并到联盟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居于重要地位的就是围绕着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进行合并办学。在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相对比较封闭僵化、各个高校之间各自为政、自成体系,与地方经济发展严重脱节。为了增强高校的市场活力,提高学校自主办学的积极性以及高校为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我国高校逐渐建立起了以省级管理为主、中央管理为辅的两级新型管理体制。[2]因此,自1999年起的五年内,我国有近600所高校进行了合并,此次合并在优化学科配置和师资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并没有能够理想地提高我国大学的国际竞争力。[3]

或许正是这些原因,加之全球高等教育发展出现了新的趋势,2003年以后,我国大学关系逐步放弃了合并的关系模式,不同层次类型的大学之间开始强化彼此之间的合作关系,越来越多的大学之间的合作水平和合作层次已经提升到战略管理层次,即围绕共同目标,成立大学之间的战略联盟。比如,2001年4月,包括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七所武汉地区的重点大学签订了“联合办学协议书”,旨在通过联合各所大学的相互优势、资源共享、取长补短,在师资培养和教学科研方面进行紧密的合作,培养更多适应时展的高素质创新人才。紧接着,山东大学在2002年10月份,与武汉大学签订协议,在本科生层面实施国内大学“留学校外”,即为部分本科生创造在武汉大学进行为期一年的学习机会。以此为契机,山东大学的“留学校外”方式得到不断的发展,不仅合作的大学数量有了较大的变化,从原来的武汉大学扩展到15所高校,合作的方式更加是日趋丰富,扩展了相互报送研究生、师资互聘、教师进修、管理人员相互挂职锻炼、高层次的学术访问,在此基础上还进行了校际科研合作,充分实现了各所学校的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以获得共同发展。山东大学在实施了这些措施后,其办学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在贯彻教育部关于高校体制改革的“共建、调整、合作、合并”八字方针中,没有采取合并的方式,而是实行各自独立办学、相互紧密合作的新机制。两校之间的紧密合作虽然没有明确提出战略联盟的称谓,但从性质上来说,它们属于事实上的契约性战略联盟。

我国高校合并后期出现的大学联盟近年来呈现快速多元的发展态势,联盟体的数量和联盟成员的数量都呈现了线性增长趋势。到目前为止,各种类型大学之间的联盟超过20个(这还不计大学与企业、大学与科研或社会机构之间的高层次合作),而且校际之间的大学联盟其成员规模越来越大。例如,“985”的“九校联盟”,“北约”招生联盟已经达到了13所大学,还有“华约”、“卓越联盟”等高校联盟发展迅速。我国大学联盟目标和联盟的组织愈来愈多样,既有单一性目标联盟,例如,人才培养联盟、生源竞争联盟、学术创新联盟;也有多目标和综合性联盟,例如,九校联盟、长三角地区名校联盟、华中地区联合办学联盟等区域性联盟。既有政府主导性的大学联盟,例如,东部大学支援西部大学的对口支援联盟;也有大学自主性联盟,例如,招生联盟、联合办学联盟。既有松散的利益相关的大学联盟,比如,科研联盟、学术资源共享联盟;也有紧密的利益攸关者联盟,例如,大学与独立学院的联盟、生源竞争联盟。

除了大学之间的联盟外,大学和企业的产学研联盟也一直紧锣密鼓的在开展,比如,摩托罗拉与多所大学的产学研联盟、深圳金蝶与多所大学的产研联盟、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与大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联合招收博士后的联盟。从新世纪发展的头10年来看,我国大学的校级关系已经从合并走向合作,并从一般合作走向了更为紧密的利益互动并影响整个中国高等教育全局的大学联盟。

二、我国大学联盟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国大学之间的联盟合作风起云涌,尤其是招生联盟更是如雨后春笋;但和国外成熟的大学联盟相比,我国的大学联盟实践仍处于初级摸索阶段,还存在明显的理念、制度和管理的短板。

(一)联盟价值和价值链理念模糊

我国的大学联盟价值理念模糊,首先表现在人才培养的类型、层次与社会需求、行业结构等方面存在的脱节现象,并未因为彼此之间的联盟关系发生明显改变。特别是一流大学和重点大学之间的联盟,虽然多数打着提高人才质量和科研合作的旗号,但是在实际的联盟过程中,落实人才质量和科研合作的“实践性”价值理念却很模糊,人员交换和交流、学生交流、资源共享本来就是最为简单和看得见的联盟行动。从大学联盟的现状来看,现有的大学联盟几乎都未能有效担当起“知识创造源”、“人才库”、“文化的传播者”,未能实现联盟应有的高科技产业的“孵化器”和“发动机”等人才与知识的价值链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