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说课设计(湘教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说课设计(湘教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地球的运动”属于高中地理必修Ⅰ第一章第三节内容,它是地理环境的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运动变化的基础,对于认识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都有着重要意义。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意义,主要包括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四季更替、五带等。本课时的内容是地球运动的结果,又是四季和五带形成的原因,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是高中地理(必修Ⅰ)内容的重要基础理论,重点、难点和考点之一,又是学生今后学好地理的基础。

2.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地位与作用、课标要求和学情等,最终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说明地球上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及其原因。

过程与方法: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探究方案,培养有效提取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能准确地画出夏至日或冬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日照图),培养绘图能力;能通过运用地球仪、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模拟演示地球运动,能通过运用二分二至地球日照图以及科学语言分析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和成因,解释四季成因。培养和发展空间思维、读图分析归纳、逻辑推理和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导思维的方式方法,培养获取学习知识的进取、探究精神;能通过理解地球公转及其产生地理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发展变化的,培养热爱地球运动、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培养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赞美我国祖先创造的圭表,启发在实践中去创造美。

3.教学重难点

依据教材内容、地理新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和高一学生的认知能力等,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为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

二、说教学方法

根据学习理论、课标要求,从有效地帮助落实教学目标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等出发,可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1.教法

审美化教学、探究式教学法为主,结合读图分析、讨论法、综合归纳法、练习画图法。

2.教学手段

地球仪,“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CAI教学软件,“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学习资源库等。

三、说学法指导

根据学法指导的理论依据、该课特点和学情,可确定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方向:指导学生读日照图、归纳总结,建立静态和动态思维相结合的思维方法;对教材中的图表资料进行分析,培养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在探索新知识过程中进行推理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指导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有效的学习,启发大胆质疑,培养创造性思维。

四、说教学程序

第一部分 引出视点(约3分钟)

视点是教学核心,是一节课师生共同的话题,是学习分析运用的主要对象。本节课的视点有两个: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引出视点的方法很多,运用时,要根据教材内容、学生年龄特点等实际情况灵活应用,既巧妙贴切,又顺乎自然。本课可采用师生的“亲身经历”来创设情境,寻疑质疑,以引出视点。可通过师生共谈自己最喜欢的季节及其理由,借助多媒体展示春、夏、秋、冬图片,共同欣赏四季的美景,感受其魅力。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形成问题、提出问题:四季是怎样形成的?进而引出需探究的课题。

设计意图: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其以饱满的热情最大限度地发挥主动性,积极探求新问题。

第二部分 分析强化视点(约36分钟)

1.开展探究,寻求答案(6分钟)

学生根据问题,结合自身生活经验、学习积累和师生讨论得出阅读日照图的方法;通过采访学生主要生活地、每天感受的白天长短情况和学生猜谜语(谜底——影子)并说明理由,得出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都是变化的,并指明一天当中最大的太阳高度为正午太阳高度。

教师板画日照图,引导学生辨析昼夜半球、晨线与昏线、昼弧与夜弧等概念,弄清昼弧、夜弧长短与昼夜长短的关系。师生讨论得出阅读日照图方法,让学生明白确定地球自转方向和分析晨昏圈与极圈、经线、赤道的关系是阅读日照图最重要的两步。

引导探究: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原因、规律,启发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变化规律可从时、空变化两个维度分析。可分设兴趣小组,分别思考探究方案,在相互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开展有创意的活动。

设计意图:通过清晰明了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同时明确的要求可提高学习的质量。

2.深入辨析,检验新知(18分钟)

学生将探究中获得的新知,进行认真总结,成型后开展交流,要求进行形式多样的对话,充分展示自己的分析过程,把问题摸透,寻求更可靠、完整的结论。其间,教师针对学生展示情况,借助“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CAI软件等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形象感知、对比补充说明,检验学生对变化规律的探知程度和举一反三的能力。

引导探究:假如地球公转时地轴与黄道面呈垂直关系,地球上各纬度昼夜长短会怎样?为什么?南极圈内地区与北极圈内地区,同纬度的地区的极昼极夜天数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

设问:什么是正午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是否都是90°?我们这个地区正午12点是否出现过太阳直射头顶的现象?只有哪些地区才会出现?学生讨论说明上述问题。

引导探究:用数学图解法(可板画)求正午太阳高度的数学计算公式:某地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等于两地正午太阳高度差,让学生尝试用数学几何图解的方法解决地理问题,进一步掌握正午太阳高度的数学计算公式。

通过计算二分二至日当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凭数据感知当地有无直射现象,并联系生活实际探讨正午阳光通过朝南房屋的窗户进入面积大小的原因;通过计算南极的最大正午太阳高度角,推知南极虽有半年极昼现象却获得太阳辐射能量很少的原因,与前面的设疑相呼应,以此例说明昼夜长短的变化不是地面获得太阳辐射能量多少的惟一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