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昆明主城二环系统立交区景观模式与生态效应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昆明主城二环系统立交区景观模式与生态效应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对昆明主城二环系统立交景观模式与景观生态效应进行了相关分析,指出了立交区景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立交区;景观模式;生态效应;昆明二环系统

1 基本情况

昆明市主城二环系统承担着昆明主城区域快速迂回交通和过境交通功能,在昆明交通路网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二环改扩建工程全长为27.08km,由高架层快速系统和地面层城市慢速系统组成[1],共16座节点立交桥,分别为菊华立交、金马立交、大树营立交、石闸立交、金星立交、小屯立交、黄土坡立交、西苑立交、明波立交、福海立交、福德立交、官南立交、马村立交、小庄立交、石虎关立交、小坝立交等16座立交桥。16座立交桥分属昆明主城二环的东西南北4个方向的重要疏散节点,也构成了相应的立交景观区域。作为城市生态建设,改善城市环境,这些立交区均起了重要的作用。本文旨在通过分析这些立交区的景观模式与生态效应,找出立交区景观建设中的优缺点,为今后城市立交区建设提供参考。

2 立交区景观模式分析

景观模式是景观建设的主体方向,相当于人体的“骨架”。景观模式应用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城市环境质量。对于立交区景观建设来说,景观模式自然也不例外。

从垂直方向来说,景观模式主要有乔+灌、乔+灌+地被、乔+灌+草坪、乔+灌+地被+草坪、乔+地被、灌+草坪、垂直绿化(藤本)等方式;从水平方向来说,景观模式主要体现在林缘线的平滑、用地的图案形象、用地布局等。

通过实地调研昆明主城二环系统立交区景观模式,笔者认为:从水平方向来说,大部分立交区采用环状或三角形体作为主模式,如菊华立交桥四周均设绿地(含桥下交通岛),绿地范围最宽处约400m最长处约500m,立交桥整体以圆为母体,3个同心圆形成立交主体模式;再如福德立交区内设四块近似三角地带(注:道路平面图案为环状),每块绿地范围约为120m×140m。金星立交区、西苑立交区、官南立交区等也是采用环状为主要模式,福海立交区、金马立交区、小屯立交区等则是以三角形为主要模式。

从垂直方向来说,所有立交区均采用了“乔+灌+地被+草坪”、“乔+地被”和垂直绿化模式,极少数立交区在附属地带采用空旷草坪。之所以采用这些模式,主要与立交区的道路交通特点有关。同时,根据相关研究成果,可以得出:圆形和三角形是最易形成生态面域和交通分流的基本形体。因此,昆明主城二环系统立交区采用的模式是比较科学和合理的。

3 立交区景观生态效应分析

作为交通要道的立交区,是车流量与人流量最大的地区,是产生环境空气污染源之一,也是噪声最明显的地带。不仅仅道路本身空气影响,对周围居民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对于生态影响来说,植物群落是一个最基本的组成单位。具有净化空气、降低噪音、增湿降温等作用,此外,植物种类应用及群落形成是非常关键的。相关群落研究结果表明:植物的叶面蒸腾是绿地产生降温增湿等生态效应的主要原因。绿地对周边空气温湿度的影响随着与绿地距离的增加而递减。其影响力的大小与温度的变化成正相关[2-3]。

通过实地调查与GOOLGE地图分析,昆明主城二环系统立交区绿地距离基本符合上述研究结果。菊华立交区、石虎关立交区、福德立交区、官南立交区、明波立交区、福海立交区、西苑立交区、黄土坡立交区、小屯立交区、金星立交区等绿地范围均在50m以上,最大绿地范围约为400m;而小坝立交区、小庄立交区、石闸立交区、大树营立交区及金马立交区等范围较小,但是一侧或两侧设有相应的拓宽绿地带或小游园,相应连接形成片区,距离居民用地较远,且内部形成相对独立的植物群落。根据周一凡等提出的“生长三维量”,这些植物群落将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改变其它环境条件下,所起到的增湿降温、净化空气、生态屏障等作用会越来越明显。

此外,调查过程中发现,典型地段景观模式呈现出立体化层次。如黄土坡立交区在绿地范围较大的片林中,出现了内部物种牵牛花等,这些内部物种附着在小叶榕、天竺桂等树上,高高挂起,形成一道独特的景观。黄土坡、小屯立交区等西二环高层架桥采用迎春花进行垂直绿化,也增添了桥的景观魅力。

4 立交区景观存在的问题

4.1 特色景观不明显

全面观察昆明主城二环系统立交区景观,发现各立交区的特色景观不明显。主要体现以下方面:

4.1.1 选用的景观植物没有完全体现“春城”本土特色。统计分析,每座立交区采用的景观植物,云南原产地植物应用量在45%~60%,非云南原产地植物应用量约为38%~50%,昆明乡土植物仅为3%左右。从统计分析结果来看,立交区景观植物中原产地植物应用已经得到重视,但体现本土特色景观植物仍未得到展现。

4.1.2 “地标性”景观不明显。对城市意向中物质形态研究的内容,可归纳为5种元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4]。对于道路建设来说,“地标性景观”应用既可以形成“路标”,又可以成为特色景观。对于立交区来说,有着区域文化的建设意义,特别是立交桥的出入口或上下桥通道,利用“地标性景观”,可以让行人更快辨认道路去向。但目前来说,仅从“绿地斑块”——交通环岛等进行了路标或路牌设置,并没有在景观建设方面有着新突破,即“地标性” 景观不明显,这也是多数立交区(除福德立交、官南立交)存在的共性问题。

4.2 景观植物生态习性未合理应用

虽然大部分立交区景观植物应用已经有意识营造植物群落,但根据调查分析所得的结果:净化空气特殊生态作用植物应用不明显,景观植物生态习性未正确应用等现象仍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如小叶榕对于昆明来说,气候相对干燥,不易产生气生根,且小叶榕喜阳,因此不宜种植在完全的阴暗处,特别是透光性差的立交桥下。

4.3 养护管理不完善

调查中发现:部分地段原有景观模式应用较为合理,但由于后期养护未跟上,导致景观效果不好,出现植株发病死亡等现象。此外,原有生态雨水处理池也未得到很好的利用。调查中发现:原来用作蓄水和集水,再应用到绿地浇灌等的雨水池节能系统[5],现在变成了臭水池。这是要重新审视的一个问题。

5 建议

5.1 加强“地标性景观”应用

在相应有路标或路牌周围地段设计“标志景观”,一方面让行人很快发现目标的转换,另一方面起到了视觉艺术的审美享受。因此,笔者建议城市道路快速系统,特别像黄土坡立交重要的“咽喉要道”,通向较多,应该加强“地标性景观”应用。

5.2 把握植物 “生态位”,优化配植模式,最大程度发挥其“价值”

根据调查分析所得的结果:净化空气特殊生态作用植物应用不明显,局部地带景观效果差,景观植物生态习性未正确应用等现象,深究原因:可以说是多源于对植物习性的不了解。因此,在道路景观建设中,一定要熟悉植物各方面,把握植物 “生态位”,优化配植模式,最大程度发挥其“价值”。

5.3 加强后期养护管理

“三分种七分养”这是俗语对后期养护与管理的重视表达。对于景观建设来说,更要重视后期养护管理。设计与建设再好,如果后期养护不到位,原有的预测成果将不会出现,反而会成为败笔,如雨水池变臭水池等现象。因此,必须坚持不懈地做好后期养护管理工作。(收稿:2013-02-27)

参考文献:

[1]中铁十六局. 昆明二环路快速系统改扩建工程建成通车.2010,8,12

[2]蔺银鼎,梁锋. 城市灌木群落小气候效应的时空分布 中国农学通报 2007,23(3)313~317

[3]蔺银鼎,武小钢,郝兴宇,等. 城市典型植物群落温度效应的时空格局.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8,16(4):952-956

[4]李凌岚,张国华,王有为. 视觉、心理、功能相结合的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以苏州人民北路景观设计为例.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交通所

[5]二环改扩建工程凸显生态节能 http://, 2009,09,29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资助(编号:2010Y497)

作者简介:李海荣(1980-),女,硕士,昆明艺术职业学院艺术设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园林植物资源与景观设计。

叶惠珠(1982-),女,硕士,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助教,专业:城市规划与设计, 研究方向:园林设计与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