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影响“聋人网”的那些人(上)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整理两年来的网站工作日记,发现自己问得最多的问题竟然是:为什么喜欢上网?为什么说是网络改变了你?在网络中,聋人和健听人的最大区别是什么?
当时,没考虑这样问背后的含义,直到有一天,突然发现自己老问这些问题的原因是我从心底里认为新一代聋人必然和网络结下不懈之缘,或者说,未来大多数聋人的希望只有在网络中才可能得到真正实现。你也许会认为这是个错误的观点,至少是偏执的观点。那就让未来去验证吧!
辽宁聋人曾志彪1997年在瀛海威论坛发出了第一个消息:寻找聋人同胞。并因此成为“网络中的第一个聋人网民”。
曾志彪学电脑,起始于1990年。此前,他家里有一台中华学习机,是女儿学习用的。曾志彪和女儿一起学,竟很快就掌握了五笔字型。后来在报上看到电脑学习班招生,他就动了去学习提高的念头。曾志彪的爱人王祥源,也是聋人,她觉得丈夫多学一门本领总是好事。于是曾志彪去学习了3个月,花了200元学费。这3个月的学习,曾志彪其实主要是上机实践,由于听不见,理论部分全靠自己看书,上机遇到的问题,请教老师,老师与他笔谈辅导。经过学习,他相继获得了计算机程序设计的初、中级技术等级证书。
会了电脑,就要不断钻研。他常跑电脑图书馆,在这里,他得知了Internet,认识了因特网那神奇的功能。他从心里萌发了强烈的渴望:上网!在网上遨游中结识祖国各地、世界各地的聋人,了解他们的生活和工作。
在著名的瀛海威论坛上,曾志彪发表了自己的第一条信息:“我是中国第一个聋人网民!”他想:如果有哪个聋友比我先上网,在网上看到我这个“谬论”,一定会应声反击的,不是就联系上了嘛。可左等右等,还是无人回应。
倒是有几个好奇心强的健听人网民来呼应他。
1997年8月,新华社一位记者在网上知道了曾志彪,给他转来残疾人考生陈兆圣的信,希望曾志彪回复一下。陈兆圣在信中写道:我去参加高考,获得536分的总成绩,但我所报的学校没有一家录取我,就因我是残疾人。今年我的高考总分是508分,超过高考录取分数线,但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收到任何一家学校的录取通知书。他发出了无奈的叹息:“难道残疾人就没有享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吗?”曾志彪马上复信,以一个残疾人的身份,启发他正确面对现实,尽快从悲观失望中走出来,同时,建议他和当地残联联系,请求组织的帮助,最后祝愿他如愿以偿,以鼓励他遇到挫折时振作起来。
这件事让曾志彪下定决心,做一个属于自己的个人主页,残疾人应该有个网上心理咨询热线。他决定办成这件事。他没想到的是,这个主页点燃了中国聋人触网的热情。他在这个虚拟世界里,被后来不断冒出的无数聋人网民亲切称他为“辽大虎”。
从这以后,各地的聋友来信纷至沓来。
辽大虎把网络比作书,比作资料库,比作大舞台。
辽大虎解释:聋人在社会中处处受局限,可在网络中,却可以随心所欲地与每个网友“说话”,而不必顾虑语言障碍,是网络给又聋又哑的人提供了一个表现自己的舞台,聋人可以在这里表演出有声有色的精彩片断。
有次,辽大虎收到了一封电子邮件。
“第一次看到你们聋人的网站,做得不错。我公司设计部有两位女孩,和您一样是聋人。我们想学习一些手语以便和她们打交道。您可以介绍一些日常生活用语吗?”
正是受这封信的启示,辽大虎在自己的主页上,开办了“手语教室”。
至今电脑统计访问辽大虎主页的嘉宾已达到1600多人。他们都感受到聋人自强不息的精神。
从辽大虎上网的事迹被广州、重庆等报刊登后,北国沈阳的一枝红杏,香飘全中国。他的主页上陆续出现了这样几个聋人。网名为“唐无欢”的全国首位聋人博士生唐英、北京聋人“聪聪”、“海浪”、“老胖子”,还有上海聋人王健(美国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