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想起陈虻 第11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想起陈虻 第11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岁末,有很多事情该说,但我只想说一个人。很多人知道央视有白岩松,崔永元,柴静……但知道虻的要少多了,他是他们的老师。2008年12月24日0点21分陈虻去世,到现在整整四年。那个深冬的深夜,因为特殊关系,我去医院看了他第一眼也是最后一眼,我见过很多非亲非故的人走,但没谁像陈虻那样给我触动那么深。之前听过很多他的传说,说他有自由精神和独立人格——在央视还有这么奢侈的东西,不简单;说他审片时,听的人哪怕被骂也想多挨几句,因为他把所有能给你的都给了,不仅业务,还有记一辈子的道理;说他审片是风景线,坐哪哪就是中心,然后人群边缘慢慢扩,化为层层人墙;说他最有理由拥抱理想的生活,应该是远离闹市的隐者,调素琴阅金经,高朋满座,谈笑鸿儒,饮茶诵书,不如意便散发乘舟,挥篙而去……

陈虻官不大,去世前是央视新闻评论部副主任,年龄不大,47岁。他的光辉道路从1993年夏开始,那年是后来常说的“央视改革黄金十年”的起点。33岁的陈虻一进《生活空间》办公室,就跟更年轻的人说:“(以后)还是要做服务,但要服务人的精神。”以前这栏目是教人做饭做面膜的。之后,陈虻主导的《生活空间》,讲述小人物的生活、情感、命运,用平等视角记录他们的欣喜以及在时代洪流里的挣扎,就是陈虻说的服务人的精神,也可以说是服务当时正在觉醒的人民对个人价值的追求。很快,陈虻成为新闻评论部的魂。

一个学物理的人在人文领域闯出这般天地,当然称得上是天才,但反过来,又是央视当年一批改革者,建立了一个全新的制度,那是尊重人的制度。那个制度让大家相信理想,相信理想实现了,个人价值会随之而来,相信个人对家国的希望可以顺流而至,相信专业主义能在市场上开疆辟土。因为相信,当年那批电视人都是相信理想的“疯子”。陈虻活着时候,大家出差回来不是回家,而是希望到《生活空间》办公室坐坐,看有没有审片,有的话不用召集,会主动围坐,每个人诚实说出想法,听的人从不为此怪责。相比柴静新书封面上的围坐,前一种围坐更是新闻专业主义的根基,没有这样的根基,就不会有陈虻为代表的理想主义者们的做大。1993年5月1日,《东方时空》创办,年底成立新闻评论部,来自全国各地热爱电视的编导、记者、摄像、技术人蜂拥而至……是,他们是为了理想。理想者们创办了《生活空间》,创办了《东方之子》、《焦点时刻》,又有了《焦点访谈》、《实话实说》、《新闻调查》,又有了《分家在十月》、《大史记》,有了“央视春晚”,有了那句经典台词,“春不是叫出来的,是真刀真枪干出来的”……十年时间,一批电视人坚实崛起,而陈虻是那十年的线索和灵魂,被他们称为老师。

几天前柴静新书《看见》举行了隆重会,当年新闻评论部的“老人”来了好几位,大多数我能叫得上名字,其中包括崔永元,白岩松。有人说聚会是曾经理想主义者们的相聚,其实辉煌的过去,绝不是几个光鲜面孔可以支撑,支撑辉煌的是一个群体,除了光鲜的面孔们,还有无数热爱电视的编导、记者、技术……而相比光鲜的面孔,那些曾经的理想主义者大多已为现实生活弄得烟尘满面……听央视朋友说起陈虻,就像《南方周末》人说起江艺平,但有时我会分不清,大家是在怀念那时候的他们,还是悼念已经逝去的自己的理想?我会觉得后者居多,所以我常问个问题:我们,什么时候,能不再把“理想”只当回忆啊。

我就壹说,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