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论社区服务的福利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社区服务的福利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社区服务是社区建设的“突破口”和“龙头”,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新的形势下,正确认识社区服务的本质属性――福利性,是新时期搞好社区服务的关键。社区服务的福利性表现在:从社区服务的领域看,社区服务大部分属于社区福利服务;从社区服务的发展历程来看,中国也一直强调社区服务的福利性;从社区服务的资金筹集来看,社区服务体现福利性特征;从运行方式看,社区服务与一般意义上的商业服务有着本质的区别。

关键词:社区服务;福利性;社区福利服务

中图分类号:F29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7-0129-02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社区建设就在全国各大中城市逐渐展开,社区服务作为社区建设的“突破口”和“龙头”获得了长足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应清醒地认识到:社区服务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有的甚至还较严重,这些问题若不解决,不但会影响社区服务工作本身的进一步发展,更重要的是会影响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在新的形势下,社区服务如何体现“以人为本”,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贡献,是每个社区工作者必须深思的问题。笔者认为,正确认识社区服务的本质属性――福利性,是新时期搞好社区服务的关键。本文试就社区服务的福利性谈几点认识。

一、从社区服务的领域看,社区服务大部分属于社区福利服务

社区服务领域广,内容丰富,但大多数学者认为,社区服务发展到今天,主要领域大致可概括为以下四个重要方面:一是面向各类弱势群体和优抚对象的福利服务;二是面向普通居民群众的便民利民的日常生活服务;三是面向辖区企事业单位和机关团体的“后勤”服务;四是面向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1]。上述四个方面中的第一、第四方面,具体来说,包括社区社会救助、社区优抚工作、社区助残服务和社区就业服务等服务项目都属于社区福利服务。这些项目都属于面向弱势群体和优抚对象的,并充分体现了福利性的本质特征。就具体的服务产品而言,社区福利服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

1.暂托住宿服务。这是接近于院舍服务的方式,提供入住服务,所不同的是,暂托服务不是长期入住,而只是短期入住,其主要作用在于缓解家庭照顾方面的压力。

2.日间照顾服务。家庭在白天将需要照顾的老人、残疾人及儿童送到日间照顾机构,由这些机构提供生活照顾,也包括提供与被照顾者需要相应的其他服务。

3.康复服务。在社区建立专业康复机构,为老年人和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包括康复需要评估、康复方案制定、康复实施与康复相关的咨询。

4.活动服务。社区活动服务主要是为服务对象提供一定的设施,包括场地和设备,工作人员的作用则主要是维护设施的运作,有时也提供一些服务。

5.残疾人庇护工场及就业中介服务。庇护工场关系到残疾人生活收入、活动和康复三个方面的需要。社区可以提供辅助就业及正规就业方面的服务,主要是对残疾人就业需要进行评估,搜集劳动力需求信息,与潜在的雇主联系和磋商,以安排残疾人就业。

6.家务助理服务。家务助理把社区服务延伸到家庭内部,提供上门服务,承担了日常生活中用餐、个人卫生、家庭清洁、洗衣等方面的照顾和服务。

7.权益保护服务。社区通过各种形式(包括自愿者)形成一支队伍,开展脆弱群体权益公众教育,为服务对象提供权益方面的咨询,当出现权益问题的个案时,参与其中的调查和调解工作,以致提供法律援助服务。

二、从社区服务的发展历程来看,中国也一直强调社区服务的福利性

在中国,直到改革开放初期,可以说既无现代意义上的社区服务概念,也无现代意义上的社区服务实践。现代意义上的社区服务是在我们原有的社区福利服务的基础上,伴随着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结构转型而产生的,是为了解决各类社区主体的实际生活需要而兴起的。具体来说,是在民政部门的积极倡导下逐渐发展起来的,当时的社区服务无疑具有明显福利性。1986年,民政部首次提出在城市开展社区服务工作的要求。1987年9月,民政部在武汉召开城市社区服务座谈会,明确了社区服务的内容和任务,以及社区服务和民政部门的关系。这次会议的召开是中国城市社区服务产生、兴起的主要标志。此后,全国部分大中城市的社区服务逢勃兴起。1989年3月18日,天津市和平区新兴街道率先成立了全国第一个社区服务自愿者协会,从此拉开了中国城市社区自愿者服务活动的序幕。1989年9月,民政部在杭州召开全国社区服务工作会议,总结、推广了全国各地开展社区服务的经验,并形成了进一步开展这一项工作的思路。1993年8月,国家计委、民政部等14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社区服务业的意见》,明确社区服务是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中的一个重要行业,明确了社区服务业的发展目标和基本任务,为了充分保障社区服务的福利性特征,还制定了相关的扶持保护政策。1994年底,民政部在上海召开全国社区服务经验交流会,进一步澄清了社区服务发展中存在的一些模糊认识,重申了它的福利服务宗旨和坚持社会效益为主的基本原则,也就是说社区服务必须体现福利性特征。1995年,民政部颁布了《社区服务示范城区标准》,在全国开展了创建示范城区的活动。1998年,民政部命名了46个“全国社区服务示范区”,更多的城区正在向示范城区的标准迈进。民政部在制定《社区服务示范城区标准》与命名“全国社区服务示范区”时,也都将社区服务的福利性作为了重要指标之一。

三、从社区服务的资金筹集来看,社区服务体现福利性特征

社区服务是一项事业,而且是一项让广大老百姓尤其是社区弱势群体得到实惠与帮助的事业。在中国采取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资金的办法筹集资金,为了切实搞好社区服务,采取政府投入为主是正确的。政府应逐年增加对社区服务,特别是社区福利服务的投入,重点建设一批能发挥基础性、示范性作用的社区福利服务设施,兴办一些真正能让老百姓得到实惠的服务项目,并将一部分资金用在鼓励、支持和资助各种社会力量兴办社区福利服务上。同时,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国家财力有限,发展社区福利服务光靠政府投入肯定不足,各地还应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企事业单位、民间组织和个人投资兴办社区福利服务项目。正因如此,社区服务在价值取向方面,应坚持社区服务的福利性不动摇,注重社会效益。特别是为社区弱势群体与优抚对象提供服务的社区福利服务,更要注意把握这一本质属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强调社区服务向社会化、产业化方向发展,甚至对某些社区福利服务项目也采取低收费的制度实现社区服务管理体制和经营方式的变革,这是为更好地实现其社会效益提供物质基础,绝不是对社区服务宗旨的改变。社区福利服务必须始终坚持“立足民政,面向社会的指导思想”,应将“福利的最大化”定为最终目的,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如果偏离了这一点,社区福利服务就丧失了自身的特点与存在的价值。

四、从运行方式看,社区服务与一般意义上的商业服务有着本质的区别

社区服务特别是面向社会特殊成员――社会弱势群体和优抚对象的社区福利服务,与一般意义上的商业服务有着本质的区别,主要表现在社区福利服务采取福利的运行方式,即采取无偿服务或低偿服务。而一般意义上的商业服务则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采取有偿服务。当然,在中国目前对社区服务的投入有限的的情况下,社区服务也应引入市场机制,采取有偿或低偿服务的运行方式,但这些项目都是社区服务中面向社区全体成员的生活服务和公共福利服务项目。笔者反对把所有社区服务项目当做营利性行业对待,赞同将社区服务业分为事业和产业两大块,分别对待,建立不同的发展机制,也就是将社区服务中的社区福利服务部分当做“事业”看待,采取福利运行方式。对于一般意义上的社区服务项目,可以将其当做“产业”看待,采取市场运作为主,同时笔者对政府直接操作社区服务持否定态度,认为出现政府主办成为政府参与经营活动的新的经济增长点的现象是不合时展要求的。

在发展社区服务的过程中,应把满足社区弱势群体及优抚对象在生活照料方面的需要作为发展社区服务的基本目标。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也是有层次性的。根据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人的需要是人的本性,可分为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发展需要等三个层次。这里所说的“生活照料方面”需要,主要是指上述五层次中的生存需要。对于社区弱势群体及优抚对象来说,生存需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基本生活资料的需求;二是对生活照料方面的需求。现行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较好地解决了社区弱势群体对基本生活资料的需求;优抚制度则较好地解决了优抚对象对基本生活资料的需求。满足社区弱势群体及优抚对象对生活照料方面的需要,则要靠发展社区服务。

把让所有社区成员都能享受社区服务,为构建和谐社会作贡献作为发展社区服务的最高目标。发展社区服务的最终目标,并不局限于为老年人、儿童、残疾人、下岗失业工人等弱势群体提供福利,而要着眼于所有社区成员,最终让所有社区成员都能享受社区福利服务。到那时,社区服务便是一种社区成员之间互帮互助的互助,每个社区成员既是社区服务的参与者,同时又是受益者。社区福利服务的互,能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通过互助,人与人之间会多一些理解,多一份宽容;通过互助,能大大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通过互助,在社区就会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社会氛围。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发展社区福利服务能调节个人、家庭与社区的关系,能为构建和谐社会方面发挥极大的推动作用。社区是一个小社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没有和谐社区,就谈不上和谐社会。所以,在全国人民齐心协力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更应该重视社区服务的发展,把让所有社区成员都能享受社区服务,构建和谐社区作为发展社区服务的最高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