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如何提高作业设置的有效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如何提高作业设置的有效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有效作业是有效课堂的延续与补充。有效作业能帮助教师检验课堂教学效果,改进课堂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巩固和运用课堂所学知识,拓展思维空间,培养创新能力,它还是构建学生情感态度、人生价值观的载体之一。从作业设置质量的有效性、作业数量的合理性和关注学生的作业情感三个方面阐述了教师可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提高作业的有效性。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因时而异,因事而异,因人而异,通过设计有效的作业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增强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作业设置有效性;综合运用能力

Abstract:Efficient school assignments are the continuation and necessary complement of an effective classroom learning. School assignments also play an important part in constructing students’emotional attitude and human values.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what measures teachers can take to improve the practical effect of school assignments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effective exercise quality, proper exercise quantity and paying close attention to students’ emotions.

Key Words:School Assignments;Efficiency;Quality

新课程改革已在全国全面铺开,有效课堂的基本理念已经被大多数教师所熟悉和认可,并在此基础上涌现了大批优秀的教学设计和优秀教学案例,然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却被不少教师所忽略,那就是有效的作业设计。有效作业是有效课堂的延续与补充,是学生巩固和运用课堂所学知识,拓展思维空间,培养创新能力的基本途径,是教师检验课堂教学效果、改进课堂教学策略的重要手段,它还是构建学生情感态度、人生价值观的载体之一。

设计作业本是教师的基本教学任务之一,然而长期以来,由于教辅资料的泛滥,这项工作完全被教辅资料替代了。可教辅资料无法也不能预计个性化需求。在实际使用教辅的过程中,许多教师都有这样的体验,由于事先没有认真核查与挑选,在批改作业时才发现,题目不是太难,就是过易或过于繁杂,还有错题、超纲题,与所学内容完全不着边际的题。无效的作业将让学生增加负担,疲于应付。

还有,长期只使用教辅资料,不利于教师形成有效作业观,也就是对作业效率与效益的自觉意识和追求。亲手设计作业能使作业达到系统化的科学设计和作业方法策略的优化,提高作业的实效性。

笔者从自己的教学实践和课题研究中总结出一些提高作业设置有效性的方法,从作业质量的有效性、作业数量的合理性和关注学生的作业情感三个方面分别阐述,供各位同仁共同研究、探讨,以期达到“抛砖引玉”之效。

一、作业质量的有效性

充分体现作业对知识的巩固、提升和拓展作用。减少和避免作业的烦琐和机械重复,杜绝在增加学生负担的同时,没有达到原定的教学目标的情况发生。

在实际运用过程中,要提高作业的质量就要注意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作业与课堂教学内容的同步性

同步练习有着重要的作用,至少它有两方面的功能:

(1)信息反馈功能:教师了解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自检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知识梳理的功能:学生在完成同步练习的同时,也可以从中体会习题中所涉及的知识点,进而梳理、总结出本节的主干知识,有利于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

鉴于同步练习的这些作用,每天的作业要精选并紧扣当天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突出重难点,重视知识的积累和活学活用。

2.作业题的典型性与代表性

注意选编具有典型性与代表性的练习题,使学生对同类型的题能由此及彼、触类旁通,以达到灵活应用的目的。抓住了每一类习题中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习题,那么这一道题就可以抵得上十道题、百道题,再做题时,就增加了识别同类习题的本领。总结出来的带有规律性的解题方法,就可以得到广泛的应用,以后面对习题时就不会再有不知所措的感觉了。

3.作业题的综合性

这里的综合性是指本学科之内及本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知识的整合。我们都知道,知识从来就不是孤立存在的,同一学科之内各知识是相互联系的,不同的学科之间,知识常常也是有牵连的。学生如不整合知识,就无法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而不完整的知识结构,不仅不利于知识的记忆,而且在应用时还无法有效地提取、迁移。这就要求我们在设置作业时,注意将同一学科知识甚至跨学科知识整合起来,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4.练习题的发散拓展性

为了使学生的思维不断深化,作业设计要尊重学生的思维特点,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把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建立起丰富的知识体系,以多种形式的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可设计一些创造性的练习题,这样的作业训练,能够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独创性。

5.练习题与前后知识的关联性

教师设计练习题时,一方面要考虑对所学知识的巩固、深化与提高;另一方面,也要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便于学生练习后,能够构建知识网络,提高对知识的整体认知水平。

6.作业来源的多样性

为拓宽作业来源,除了教师布置统一的作业或菜单式作业(作业由学生自己选)外,还可由学生自己选题自己做,学生出题大家做。

二、作业数量的合理性

充分合理地利用学生的学习时间和保证学生的锻炼、娱乐时间,就要对作业时间进行有效分配。这种有效的作业分配,体现在有效处理主干学科之间的作业和谐以及主干学科与非主干学科的作业和谐问题上。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要兼顾其他学科当天的作业量,保证学生的作业分配时间较为合理均衡,避免作业“一边倒”的现象。

在实际运用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先复习与整理笔记,再做书面作业

许多学生做作业时,通常是拿起题就做,遇到困难了,才又回过头来翻书、查笔记,这是一种不良的习惯。做作业的第一步应是先复习有关的知识。复习时可以采取“过电影”的方式,在头脑中搜索一下课堂上老师所讲解的知识,努力将所学知识回忆起来。若实在回忆不起来,再翻开课本或笔记阅读对照,通过这种方式将所学知识温习一遍,做到心中有数后再去做作业。

2.各科作业的均衡性

各科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应有全局观。一般来说,各科任老师在布置作业时都有一种冲动,生怕自己这一科吃了亏,都愿意多布置作业,但学生每天的作业时间是有限的。除书面作业外,学生还有隐性作业(看、读、听、记、背等)。所以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一定要精选习题,既达到巩固当天学习内容的目的,又不占用学生太多时间,以便达到作业的有效均衡。

3.隐性作业(看、读、听、说、记、背、思、做等)与显性作业(书面作业)的兼顾

在创导学生全面发展的今天,学生的作业要打破作业本手写的局限,引导学生勤动脑、多动手、能动口,从各方面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和实践能力,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对学生提出的个性开放的学习模式。所以教师一定要控制书面作业的数量,以保证学生对隐性作业也能不折不扣地完成。

4.研究性作业的时间保障

非研究性作业是教师为了完成课本知识的落实而布置给学生的,学生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学习任务,这种作业的目的是对课本中知识的进一步巩固和记忆,这种作业布置模式具有一定的机械性,把学生的“学”置于教师的“教”之下。

研究性作业重视知识的获得过程和学生能力的发展。要求学生及时地、主动地、积极地把所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运用发散思维、联想思维、逆向思维对教师提出的课题根据已有的知识和技能、根据现实条件设计不同的解决方案、验证方案,得出结论。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知识运用能力会得到更大程度的发展,同时,学生通过探索性实验可尝到科学探索的乐趣,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所以,我们在布置非研究性作业时,还要考虑留给研究性作业必要的时间,以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实验、观察、调查、查阅资料等。

5.有时间对弱势科目的适度倾斜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兴趣不同、感悟不同,对所学科目也就有好有坏,很少有对所有课程都达到并驾齐驱的地步。这就需要学生花一定的时间去弥补这些科目,所以教师在设置作业时也要考虑这一点,留给学生一定自主的学习时间。

三、关注学生的作业情感

情感态度对作业有重要影响。积极向上的情感,有利于提高作业效果,坚强的意志和较强的自信心有助于学生克服作业中的困难;相反,消极的情感态度则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若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屡遭失败,则会使其过分焦虑或消极泄气,失去信心。教师要创设作业情境,激发学生的作业兴趣,诱导学生投入到丰富多彩的作业中去,经历一个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过程,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真正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教师精心设计的新鲜感、趣味性、实用性、开放性并重的作业,能充分体现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新理念,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与进步。

教师在设计作业时需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注意作业的层次性(基础题、提高题与发展题)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个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5分是他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3分就是他了不起的成就。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所能达到的程度,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享受到脑力劳动中成功的快乐。”因此,如果我们让能力较差的学生去完成难度较高的作业,不仅不能让他们体验脑力劳动中成功的快乐,反而会深受打击,甚至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而让能力好的学生去做一些太容易的作业,不仅难以提高他们的能力,更会因“任务太简单”使他们体验不到成功的乐趣。长此以往,这类学生也慢慢失去了对作业的兴趣。因此,在设计作业的过程中,就需要我们进行有层次地布置作业。对待不同层次的学生要设计不同难易程度的作业任务。这样既照顾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又考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还能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完成任务后的快乐,是真正有效的作业。否则,学生只会浪费大量的时间在无效作业上而无法真正地提高自身能力。

2.布置作业的时间要适当――在下课前要布置好

很多教师喜欢在下课铃声响后,才布置课后作业或家庭作业,似乎这种现象已成自然惯例,顺理成章。但其实效果不佳,既占用了学生的休息时间,又会导致学生的不满情绪,还会引起学生因没听清做错题的情况出现。所以教师应该在下课前就布置好作业。

3.丰富作业的类型(同步性作业、拓展性作业、研究性作业、封闭性或开放性作业)

作业设计时,要根据教学的内容以及学生自身情况,设计一些以学生主动探索、实验、思考与合作为主的探索性作业,使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成为一个问题的探索者,像观察类作业与调查类作业就很容易使学生达到这样的目的。

4.充分考虑作业的趣味性

莎士比亚说过:“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可得益。”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一定的兴趣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着建设性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多种途径,用心设计学生感兴趣的作业,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之一。这需要我们多联系身边和历史长河中的事物,积累有趣的素材,将有趣的事物与作业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对作业的兴趣。

布置作业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创新。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因时而异,因事而异,因人而异,让我们一起努力,通过设计有效的作业,增强教学的有效性。

注: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XJK011CJJ098。

(作者单位 湖南省新邵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