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世界能源地缘政治格局下我国能源安全因素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世界能源地缘政治格局下我国能源安全因素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提要 能源是当今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驱动力,能源安全问题甚至比资本、劳动力更为关键地决定着未来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影响着各国的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本文从世界能源地缘政治格局的角度,分析影响我国能源安全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能源地缘政治格局;安全因素

中图分类号:F206文献标识码:A

世界能源生产地和消费地的不一致,使能源成为世界各国特别是能源消耗大国日趋争夺的焦点。不仅如此,美国曾通过掌握国际石油期货市场定价权来巩固其在国际货币格局下的美元本位制。中国自1993年起由能源净出口国变成了净进口国,2010年上半年能源需求对外依存度已迅速增加55.4%,据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预测“十二五”期间中国石油需求将进一步增加,石油对外依存度很可能超过60%,甚至更高。2011年4月7日,国内进行了2011年以来的第二次成品油价格的调整。世界能源格局直接影响我国的能源安全,而且影响程度越来越深。

一、世界油气资源分布状况

根据美国《油气杂志》2010年2月的2009年世界油气资源储产量年终统计,如表1所示。(表1)其中,亚太地区石油天然气储量增幅居各地区之首,分别为18.3%和25.4%。东欧和前苏联地区天然气储量大增8.53%。

二、国际四大能源生产利益共同体

第一,石油输出国组织。该组织的出口份额占世界石油贸易量60%以上的份额,其可以通过石油供应和石油价格影响世界石油安全,特别是当前美国、日本、西欧等对石油有特别高的能源依存度。

第二,以美国为主导的美洲能源利益共同体。美国就把石油消耗型工业在墨西哥投资生产,一方面号召把政治、产业、经济、军事等方面逐渐统一到“能源独立”的旗帜下;另一方面逐步建立一个由美国主导和北美能源优先,然后逐渐扩展到中美洲和南美洲的美洲能源利益共同体。

第三,非洲联盟。2009年非洲地区的石油出口量占世界的12.3%。非洲对石油进口国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但由于各种条件限制,目前仍是极少数的几个欧美超大型跨国石油公司在非开发。杨洁篪在2010年3月7日的记者招待会上说,中国在非洲石油领域的投资仅占世界在非洲石油领域总投资的1/16,远远低于欧洲和美国在非洲石油领域的投资。

第四,上海合作组织。能源合作是该组织贸易投资便利化的重点合作领域,各成员国之间在能源合作问题上存在互补关系。截至2009年中亚国家探明的石油和天然气(特别是天然气)储量在全球份额仍大幅增加。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是除OPEC之外最大的两个石油出口国家。2009年俄罗斯依然是第一大产油国。近年来中亚、俄罗斯的石油进口比例在不断增长,中哈石油管线、中亚天然气管线已正式通油、通气,中俄管线已于2010年11月投入使用,中缅管线也已于2010年6月正式开工建设,对中国而言,能源的成功合作则减轻了对中东石油的依赖,使中国能够获得长期、稳定、安全的石油供应。

三、我国能源安全问题现状

能源安全的定义范围较广,既包括能源价格、供应安全、使用安全等,也包括整个国家对外能源的依赖,国家必然在能源安全中处于重要地位。据国土资源部网站引述的相关数据称,2009年中国仅次于俄罗斯、沙特阿拉伯、美国之后成为全球第四大原油生产国,中国同时也是世界第二大原油需求国,未来的能源需求量仍持续大量增加。美国、俄罗斯、欧盟、日本、中国等都在扩大在中亚能源地缘格局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这些利益诉求加大了中亚能源博弈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对我国中亚能源战略和能源合作产生了重大影响。截至目前,该地区仍没有建立类似的石油消费国组织或石油进口国组织。中国只是价格的“接受者”,而远非价格的“制定者”。尽管我国是第二大石油进口国,但在影响国际石油价格的比重上却达不到0.1%。

从原油的进口方面看,至2010年上半年石油对外依存度已达到55.4%。中东地区的石油进口量为48.67%,非洲的石油进口量比重为38.25%。原油以海上运输为主,且这些地区存在政局变化大、能源的路径依赖和海上运输风险大等因素,使中国的能源安全难以得到充分保障,暂时性的石油供应减少是难免的。中哈石油管线、中亚天然气管线、中俄管线、中缅管线将大大缓解各种风险。

从国内能源储量看,资源总量丰富,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较低。已探明的石油、天然气则相对不足;石油天然气人均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5,能源赋存分布不均,开发难度大,石油天然气资源地质条件复杂,埋藏深,勘探开发技术要求高。

从能源储备上看,石油储备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稳定供求关系、平抑油价、应对突发事件。而中国的石油战略储备仍处于初期阶段,战略储备能力只有30天左右,与国际能源机构组织的90天“达标线”还有相当大的距离。由于没有石油储备,造成了很大的成本增加和机会损失。同时,我国目前还没有相应的法律体系对石油战略储备、商业储备和套期储备提供保障,没有完善的石油预警机制为能源中长期发展战略提供依据。所以,无论在政治和军事上,经济对石油的依赖上,还是石油的套期保值、流动性储备上都存在极大的风险。另外,我国尚未加入国际能源组织,当供给突然中断且超过普通消费的7%时,不能够享受国际能源机构石油储备再分配体系提供的石油供应。所以,一旦出现供应问题时,中国能源抵御风险的能力远不如发达国家。

世界能源需求结构的变化对中国能源安全造成的冲击。目前,世界能源的主要消费区域仍是北美、欧洲、亚太三大区域。亚太地区位居首位,其份额将占世界石油总量的30%。以中国、日本、韩国为主的亚太地区将成为全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费市场之一,这些国家也是近年来石油缺口最大和石油消费增长最快的地区。中国的石油市场增长强劲,2003年首次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二。在世界地缘政治新格局下,中国不仅要与北美、欧洲等石油消费国展开能源再分配的竞争,同时也要面临与日本、韩国等石油净进口国进行能源购买的抢夺。而消费者之间的竞争只能使各方受害,能源消费更受制于能源出口方。可谓“鹤蚌相争,渔翁得利”。

能源的利用效率和产出经济效率与我国的能源短缺问题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单位GDP能耗是日本、美国的4~5倍。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徐建中的调查分析统计显示,我国的电力、有色、石化、建材、化工、轻工、纺织8个行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30%~40%;单位建筑面积的能耗很高,房屋单位面积采暖的能耗比与我国气候条件相近的发达国家高2~3倍,而热舒适程度却比他们低;燃煤工业锅炉、风机、水泵、中小发电机及系统运行效率均比国际先进水平低5%~20%。另据中亚网新闻称中国家电业平均单位能耗比国际先进水平高30%~90%。

四、改善我国能源安全状况的建议

第一,加强中国在国际能源领域的地位。一方面中国应尽可能搞好和能源出口国和消费国各方面的关系,争取尽早加入国际能源组织,充分利用该组织在协调国际能源政策、加强各国间能源信息交流、开展国际技术合作与提高全球能源安全性方面的作用,享受国际能源机构石油储备再分配体系提供的石油供应;另一方面中国应进一步加强上海合作组织在能源方面的作用,搞好与中东、中亚、非盟的关系,鼓励企业采取独资或合资、合作的方式到国外进行油田勘探开发,建立海外石油生产基地,使进口源分散化,减小对单方能源进口的依赖度。充分发挥消费大国的需求优势,积极融入全球定价体系,争取定价的参与权、发言权和调控能力,变国际价格的被动承受者为积极影响者,缓和国内能源对价格的敏感度。

第二,依靠制度的完善影响能源的可持续发展。从宏观上看,首先应明确能源目标。目前存在能源基本法缺位,相关能源单行法空白、相关配套实施细则尚未出台、非公企业投资细则迟迟未出台等问题,应尽快完善能源法律体系。从管理体系看,国内石油、天然气目前仍由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垄断生产,其分工格局使油气勘探开发的激励机制严重缺乏;石油进口基本由中石油、中石化垄断控制,进口权的缺失限制了民企投资海外获得权益油并运回国内的动力。此外,资源价格过低、资源税费征收不合理、技术标准缺乏或设置过低、市场准入退出机制不健全、不同行业之间的条块分割等也造成了资源使用和开采的大量浪费。针对垄断和能源利用的外部性等市场失灵问题,国家的微观经济政策应尽快到位。

第三,加大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倡导低碳生活。目前,中国核电装机容量不到发电装机容量的2%,远低于世界17%的平均水平;包括水能发电在内,可再生能源仅占能源消费总量的8%;风力发电装机容量仅仅占风力资源的0.1%;农村“生物质能源”发展缓慢。政府应从政策制定方面促进新能源的开发,在税收政策制定中要向从事节能新技术和新产品开发的企业提供优惠。致力于形成全国统一、健全和有竞争力的国内能源市场,使市场可以充分利用价格杠杆发挥对能源消费的调节和制约作用,从而鼓励企业、家庭使用节能产品和提高效率;同时,政府要倡导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建立主要工业产品和生活消费品的能耗标准体系,并以此严格产品市场准入,推动其他诸如能源审计、能耗测算的基础性研究,为加强政府监管提供操作手段和依据。同时,要通过宣传引导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节能意识,降低碳排放,节省能源。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世界油气资源储产量动态(上)(下)[EB/OL].http://www.mlr.省略/xwdt

/jrxw/201002/t20100224_137841.htm.http://www.cheminfo.省略/static/

temp_hgyw/20100308262444.htm.

[2]张宇燕,管清友.世界能源格局与中国的能源安全[J].世界经济,2007.9.

[3]李哲等.世界石油资源现状、供需状况预测分析和对策[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6.

[4]杨泽伟.中国能源安全问题:挑战与应对[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8.8.

[5]张永胜.论我国能源安全的制度软肋[J].兰州学刊,2009.187.4.

[6]路锦程,黄峥.中国能源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应对措施探讨[J].建筑节能,2007.5.

[7]赵强.浅析我国能源安全保障的法律问题[J].中国矿业,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