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国外语言教学的构建与启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国外语言教学的构建与启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国外语言教学与研究表明语言教学和测试应从传统的吸收知识和测试知识模式转变到运用语言交流和测试交流能力的模式;课堂教学也应从教师主导教学转变成自主学习模式。本文简要地介绍了国外语言学习、教学、评估通用架构并对其结合到中国的语言教学中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语言教学;语言能力;语言应用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33-0156-02

国外语言教学实践中一贯倡导运用语言交流和测试交流能力的模式;课堂教学也从教师主导教学转变成自主学习模式。

1 国外的语言教学研究

1.1 任务型语言教学法(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

在语言课堂教学中,任务型语言教学是西方交际式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模式。在我们生活中,任务是指人们所从事的各种活动,一般有明确目的和结果,比如盖房子或写报告。对于语言教学而言,任务通常就是指语言的交流与应用,把这种交际性任务解释为:任何需要学生参与的课堂教学活动,这些活动需要学生理解、操纵第二语言并用第二语言进行表达或交流。学生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要表达的意思而不是语言形式。从最低的限度来讲,一项任务包括一些语言材料和相关的一个或一些活动以及处理程序。语言材料是指学生要做的东西:它可能是语言性的(例如收音机广播)、非语言性的(例如一组照片)或者是混合型的(例如路线图)。另外,无论是明白地说出的或隐含的 (在大多数情况下是隐含的),任务还包括目的/目标、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还有场景。

任务型语言教学的优点是提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综合的语言交流能力。例如,运用第二语言问路、订票,学生为达到任务所设定的目标积极地主动地运用了所学的语言知识和技能。为完成任务,学生既锻炼了他们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同时当交流中产生误解或出现争议,他们还可以运用策略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任务型语言教学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自然地使用第二语言,促进学生间的语言交流。学生通过运用第二语言交流思想、切磋含义,这种互相支持解决问题的过程能使他们在语言学习中更加独立。任务型语言教学法是交际式教学大的框架的重要的一部分,是促进交际式教学的有效手段。在具体的语言教学中,任务型语言教学要求教师要清楚语言交流的最终教学目标,并能够把总的目标划分成可实施的小目标,然后联系到具体的任务,选择材料、设计任务、监测实施效果和学生的进步,并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生的需求不断地调整教学过程。

1.2 交际式教学法(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社会语言学家 Hymes提出了语言交流能力,他认为习得一门语言,不仅仅指的是单纯地获得这种语言的语法、句法知识,更重要的是知道在什么情况下怎么使用这种语言。也就是说,习得一门语言意味着正确地运用这门语言在实际的社会语境中,符合其语言和文化规范。基于他的思想,西方的语言教学研究指出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逐步获得语言交流能力并把这种能力付诸实践。从20世纪80年代起,西方社会兴起了交际式教学法的热潮。交际式教学强调语言交流既是语言学习的手段也是学习语言的最终目标,其核心是学生通过自然地使用第二语言在真实的语境中获得综合性的应用语言的技能。应用语言学家Canale & Swain (1980)把这种语言交流能力分成四个层面:纯语言语法的能力,例如理解并掌握第二语言的语法、词汇、语义、语音的能力;社会语言学的能力, 这包括了解语言的社会功能并能适当地使用语言来实现所需的社会功用的能力,例如讲话人能够针对不同的说话场景、主题及说话对象运用不同的适当的语言;语言结构组织能力,这种能力主要是指能够运用正确的连接词叙述出意义连贯的语篇的能力;运用策略能力,这指的是为达到特定的语言效果能够合理控制语言的交流过程和方式并能在语言交流产生障碍或出现问题时消除障碍的能力。

与交际式教学法相比,传统的语法教学模式是以课本为核心,老师主导课堂教学。教学内容主要是以吸收知识为主,老师讲解语法规则,翻译、讲解课文,学生背翻译成母语的第二语言词汇,记忆语法知识、做语法练习。传统的语法教学的缺点是学生很少有机会进行语言输出的练习,例如口语对话或写作,因此学到的第二语言知识很难运用到实际的交流中。

交际式教学主要强调运用语言实现交流的功能。针对课堂教学,Nunan (1991∶279) 对交际式教学法列出了五个最基本的特征:

强调学会用第二语言进行交互流;

学习中用未经改编的真正的第二语言材料;

鼓励学生不仅注意语言本身而且重视语言交互和应用的过程;

把学生的个人学习语言经验带入课堂学习;

试图把课堂语言教学与课外实践相联系。

这些特征具体表现在教师要运用第二语言进行真实性的交互性活动,模拟第二语言生活实际,进行小组会话、角色扮演或场景练习。学生通过这些活动自然地使用语言,获得有意义的语言输入以便刺激语言习得的发生。

最新的国外语言教学研究(e.g. Klapper 2006)认为教师为了使学生获得语言的交流能力,可以按照自己的语言环境和学生的特点,综合各种不同的手段和教学模式,例如教师在课堂中可以适当地运用传统的语法教学,做语法分析,听说练习等。既要符合语言的流利性,也不能忽视语言的准确性 。

1.3 国外语言测试体系(Language Testing)

在欧洲和其他西方国家,语言考试的目的已逐步从传统的教学内容测试转变为语言实际交流能力的测试。教学内容测试主要是考察上课所学内容,评估学生所学到的知识是否达到教学设定的目标,测试的结果是对过去行为的评估。能力测试是与语言在未来生活中的实际运用息息相关,它主要是把学生在未来生活中会遇到的有关语言应用的场景带到考试中来,然后推论学生是否能胜任将来生活实际对语言的要求。对于综合性的语言交流能力的测试,西方语言学家对其进行了抽象和模型化。语言交流应用能力主要反映在语言语法与知识能力,社会性的语言应用能力,交流策略和具体环境下的语言逻辑组织能力(McNamara 2000∶18)。当为某一具体应用领域设计测试构架与规范时,这些能力需要具体化并连接到实际应用的要求。测试的内容与方法、评估级别的描述和评估过程都要反映出运用这些综合性能力的程度。

2 国外语言教学研究对中国语言教学的启示

2.1 教师教学中角色的转变

在具体的语言教学中,教师要清楚学生未来语言的应用领域、交流对象与任务、文化及行为方式特点。课程计划的设计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逐步细化成清晰明确及可实施的计划。不同的方案可应用于不同的教学环境中。课程的设计不应局限于学校范围内。教师应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下载好的英语教学材料,课堂教学应增加与现实世界接轨的任务型教学模式或场景练习。在设计语言任务时,教师应充分考虑任务的类型,涉及的行为、主题、种类和交互行为的特点,强调交流策略和文化因素,教师可以收集第二语言教学活动的材料,一般是未经改编的文章或书目,并根据第二语言的材料特征按主题分类编成材料库,例如娱乐、家庭等。 然后,根据这些材料编制教学活动/语言应用任务。或者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材料建立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

随着语言教学环境逐步发生改变,教师要意识到自己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和教学的设计者和指导者,而且是课堂活动的协调者和参与者。同时,教师带动学生主动参与和管理自己的学习,引导鼓励学生转变其角色,成为主动的语言交流者,而不是被动的知识吸收者。在实施任务型教学时,教师一定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

在学生的考试中增加口试和不同等级的笔试,这是对语言交流能力的测试,必然给语言教学带来好的冲刷作用。评估级别的标准的制定可参考国外语言测试体系对交流行为的等级描述。口试和笔试的内容也应和现实世界中语言应用相联系,测试中运用并参照衡量标准(如流利程度、词汇运用和连贯性等)。

教育管理部门要重视从语言知识到语言应用的转变,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总结经验,并组织教师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教学大纲。

2.2 建立科学有效的语言实际交流能力测试体系

在欧洲和其他西方国家,语言考试的目的已逐步从传统的教学内容测试(achievement tests)转变为语言实际交流能力的测试(communicative tests)(e.g.Weir 1990;1993;2005; McNamara 2000)。因此中国语言教学内容测试也应发生改变,不应主要是考察上课所学内容,评估学生所学到的知识是否达到教学设定的目标,测试的结果是对过去行为的评估。能力测试是与语言在未来生活中的实际运用息息相关,它主要是把学生在未来生活中会遇到的有关语言应用的场景带到考试中来,然后推论学生是否能胜任将来生活实际对语言的要求。例如,中国毕业的大学生想去西方的一个英语国家读研究生,他们的英语必须经过测试, 以便使他们能顺利通过学业。因为学生主要在校园生活,上课课堂讨论和写论文是核心,所以考查点应涉猎这些内容, 口语考试更不能缺少。雅思考试从某种意义来说就是能力测试。能力测试是对语言应用的考核,而不是测试单纯的语法知识,它是语言学习在语言应用中的教学思想的一种延续。

为了通过考试,中国学生常常在考试之前,做模拟试题或根据考试内容集中训练。这种考试后临时的抽象的语言知识很快就会忘记, 并很难应用到实际的语言交流中,大大减弱了测试的有效性。更为严重的是,它能够扭曲学生的学习目的,使通过考试成为学生的唯一学习目标。在中国从了解知识到应用知识尚需很大的实践努力,为达到通过考试的目的,在语言教学中应用知识这一环节往往被忽略。西方的语言学家(e.g. Andrews 1994; Cheng 2005)指出语言测试的目的应该起到良性的冲刷作用。因此中国语言考试的内容应注重语言在实际中的应用,促进学生重视和运用语言交流的能力,弥补成绩测试(强调内容和知识)的不足。能力测试强调应用语言知识的综合能力,并直接连接到实际的具体应用环境中, 测试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能有效推论出未来在实际领域中语言应用水平,并且这种能力通常具有持久性和连续性,大大提升了测试的有效性和可信度。

因此,能力测试强调被测者所拥有的真实能力。这种能力需要长期的学习,提高和积累。学生在学习中要经常地不断地做自我测试和自我总结以便使语言测试的方式更加针对化,连续化和频繁化,并且引入了自我的主动计划与参与。这种良性的测试与学习的循环正是能力测试所带来的正面效果。

参考文献:

[1]Bachman, L. Foundational Considerations in Language Testing[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

[2]Canale, M. , Swain, M. Theoretical Bases of Communicative Approaches to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Testing [J]. Applied Linguistics,1980(1).

[3]Nunan, D. Designing Tasks for the Communicative Classroom[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3.

[4]Cheng,L. Changing Language Teaching through Language Testing[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作者简介]王焱(1967—),女,辽宁沈阳人,辽宁省沈阳市中国医科大学第二英语教研室,副教授。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