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皇宫旧灯铭维艰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皇宫旧灯铭维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糠灯是满族先民所使用的照明用具。盛京皇宫的清宁宫内曾摆放着一盏糠灯,它是皇太极生前所使用过的。入关后,此灯也一直存放在盛京皇宫内。康熙、乾隆、嘉庆、道光等皇帝每每东巡盛京,始终都把“恭瞻”遗物作为一项例行的制度。清代十分重视对幼帝的教育,除了学习汉文化、继承本族传统文化之外,更注重以物育子。从多位皇帝的诗篇中不难发现,糠灯是“溯述家风”的民族传统教育的一件经典实物。

关键词:糠灯 先祖遗物 皇太极 教育 影响

中图分类号:K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05(2013)04-46-49

“观今鉴古”、“古为今用”的意义大家都已耳熟能详,而我国所成立的众多博物馆都在发挥这方面的作用。下面笔者在满族传统教育的大背景下,就清帝是如何利用满族原始的灯具——糠灯来对幼帝教育的情况浅述如下:

一、糠灯

1、糠灯的由来及其制作方法

“糠灯”一词最早出现在金代周昂所写《边俗》诗中:“返阖看平野,斜垣逐慢坡。马牛虽异域,鸡犬竞同窠。木杵舂晨急,糠灯照夜多。淳风今已破,征敛为兵戈。”可知糠灯早在金代已开始使用。

糠灯是满族先民使用的一种原始的照明工具。“糠灯”,又叫葛灯,满语叫“虾绷”或“霞绷”。据《满洲源流考》载:“燃之青光荧荧,烟结如云,俗呼糠灯。蓬梗糠秕膏傅涂,茅檐夜作每相需。绩麻乍可呼灯婢,耽奕非关诮烛奴。最爱焰辉一室朗,那辞烟染满乌。葛灯笼是田家物,勤俭遗风与古符。”满族先人最早是随山穴居,后移居平地上,夜晚取亮以兽油灯或松树明子照亮,渔民则以鱼油照明。进入农耕时代,满人又学会用以引火烧饭,将麻秆一头插入火盆引火,一吹就着火,非常实用。后来发明用麻秆一头粘上一层面,再粘上一层谷糠,可以当作照明的灯,从此就发明了糠灯。

《柳边记略》载:“糠灯,俗名虾棚,以米糠和水,顺手粘麻秸,逆手粘则不可燃,晒干,长三尺余,插架上[以三岐木为架,凿空其端,横糠灯于中,可进退]或木牌[削木牌,凿数眼于上,悬之梁下,用与架同]。”《扈从东巡日录》又载:“虾棚,糠灯也。即谷糠油和以米汁附蓬梗上,状如烛而长十倍。”“搽不嘏喇,灯架也。取三丫树断而倒置之,一茎直立,凿以衔灯”。

2、皇太极的遗物——糠灯

据清代昭裢《啸亭杂录·盛京先朝旧物》载:“盛京清宁宫贮文皇帝时糠灯,屡见纯皇帝之诗。”“文皇帝”,即皇太极。“纯皇帝”,指弘历。又据《翔凤阁恭贮宫殿各宫并文溯阁、夏园、广宁行宫陈设器物清册》(道光年)所记:“‘清宁宫陈设:糠灯壹架(存清宁宫,嘉庆十年奉旨安设)’”。由此证明,盛京皇宫清宁宫(皇太极的寝宫)所摆放的糠灯为皇太极曾经使用。

清入关以后,糠灯作为皇太极的遗物被存放在盛京皇宫,并放置在清宁宫(皇太极的寝宫)的东暖阁外问东墙壁处。

二、糠灯对清王朝的价值意义

生活在白山黑水问的满族人使用糠灯的历史由来已久,直至努尔哈赤创立后金政权,建都盛京(沈阳)之初仍在使用。一个小小的糠灯会深受历代清帝的青睐?在清入关前和入关后的价值地位有什么变化呢?

其一,入关前糠灯清王朝是作为灯具来使用,看重其实用价值。

如《柳边记略》及《扈从东巡日录》中提到“糠灯……燃之,光与烛等,而省费,然中土人多用油灯。”、“糠灯也……燃之,青光熠熠,烟如结云,以此代烛。”从文献中可知,满族人使用糠灯的主要原因是其能耗少、实用性强、制作成本低、制作原材料充足,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早先的满族人还不会使用和制造蜡烛等照明工具。

其二,清入关后,糠灯作为先祖遗物,比较重视其所体现的教育意义。

清军入关后,还坚持在陪都盛京(沈阳)故宫放置一盏糠灯,并时时以“糠灯”来教育皇子,是希望他们不忘先祖创业之艰辛。而乾隆皇帝御制诗《燃霞棚观书》、嘉庆皇帝御制诗《清宁宫有感》、《旧宫再述》、《清宁宫敬纪》、《盛京颂》等,都是借糠灯为题来做的诗,用以教育皇帝不忘国初创业之艰,发扬淳朴之风。

道光七年(1827)八月成书的《吉林外纪》“御制诗歌”中对糠灯的描述如下:“搏糠涂梗传之膏,继日相资夜作劳。土障葛灯应忆朴,驼头凤脑漫夸豪。未知勤读邻凿壁,且佐服田宵索绚。此日旧宫试燃者,称先何异土风操。”再如《宁古塔纪略》中又写到“用苏子油、亦有麻油,稍贵,无烛,点糠灯”。可见直至清道光年问居住在吉林地区的满族人仍然使用糠灯,其目的仍在以其教育后人不忘先祖艰苦创业的精神。

三、清廷对子弟的教育

满族人是一个重视教育的民族。早至金朝,女真统治者就已经开始创办学校,海陵天德三年(1151)初置国子监。满族入关前,于1621年也举办过学校。不过,至太宗朝,教育才真正受到重视。而清廷的皇子教育最早可追溯至努尔哈赤时期。

清廷对幼帝的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学习汉文化。清太宗皇太极下谕,“自今凡子弟十五岁以下,八岁以上,俱令读书,”如果不让子弟读书,就不令其被甲出征(见《清实录·太宗文皇帝》)。清入关并在社会基本稳定后,亦大力提倡尊孔读经,并开始了科举考试。

(二)、继承满族传统文化。

崇德元年(1636),皇太极命内弘文院大臣读大金世宗本纪后,曾说:“世宗即位,奋图法祖,勤求治理,惟恐子孙仍效汉俗,预为禁约,屡以无忘祖宗为训。衣服语言,悉遵旧制,时时练习骑射,以备武功。虽垂训如此,后世之君,渐至懈废,忘其骑射,至于哀宗,社稷倾危,国遂灭亡。”为此,清廷曾强调:

1、“清语为国家根本”。在清代文献中,经常提到“清语”、“国语”、“清书”、“满书”、“清文”等字样,都是指满族语言文学,这是清王朝所建立的各种满族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努尔哈赤命额尔德尼、噶盖创制满文。天聪八年(1634),皇太极上谕:“朕闻国家承天创业,各有制度,不相沿袭,未有弃其国语,反习它国之语也。事不忘初,是以能垂之久远,永世弗替也。蒙古诸贝子,自弃蒙古之语、名号,俱学喇嘛,卒致国运衰微。……朕缵承基业,岂可改我国之制,而听从他国?嗣后我国官名及城邑名,俱当易以满语,勿仍袭总兵、副将、参将、游击、备御等旧名。……其沈阳城称日天眷盛京,赫图阿喇城日天眷兴京,毋得仍袭汉语旧名,俱照我国新定者称之,若不遵我国新定之名,仍称汉字旧名者,是不奉国法,恣行悖乱者也。察出,决不轻恕。”,这段文献可以看出,皇太极已经确定了必须使用满语的社会规范,并将其的重要性与国运兴衰相联系。

2、学习骑射,考试弓马。

《建州闻见录》中记载:“女人之执鞭驰马,不异于男,十余岁儿童,亦能佩弓箭驰逐”。满族人之所以不分男女均擅长骑射,与其先世女真人长期居住在白山黑水之间,终年不断地进行狩猎活动有关。对于骑射的重要性,皇太极也十分强调:“我国士卒初有几何,因娴于骑射,所以野战则克,攻城则取,天下人称我兵日:立则不动摇,进则不回顾,威名震慑,莫与争锋。”康熙二十四年(1685)设立的景山官学,首先把学习骑射列为重要的教育内容。康熙在设学的上谕中指出:“看来内务府竞无能书射之人,应设学房,简选才堪书射者,令其学习。视其所学,简选好者录用。”能书善射正式成为清政府从满族学校中选拔官员的主要标准。

(三)以先祖遗物教育皇子。

清廷朝对于皇子的教育,除了基本的文化教育、传统教育之外,还会以一些先祖遗物、历史教训来教育皇子。满族以先祖遗留之物教诲子弟,主要目的是培养守成精神和思想。保存并敬重鹿角椅、糠灯等先祖遗物目的等在于此。

四、通过“糠灯”对子弟进行的传统教育解析

清廷常常通过让后代子弟观瞻一些先祖的遗物以使其受到教育。

清入关后,康熙、乾隆、嘉庆、道光等帝每次东巡盛京时,“恭瞻”遗物已成为一项例行制度。不仅如此,康熙皇帝还曾仿效皇太极用自己猎获的鹿角制作了若干的鹿角椅;乾隆、嘉庆和道光皇帝每次到盛京故宫“恭瞻”鹿角椅、糠灯时,都会写诗作赋加以颂赞。显然,“鹿角椅”、“糠灯”已成为了皇族对子弟进行“国语骑射”、“溯述家风”的民族传统教育的一件经典实物。

1.摆放糠灯,沿袭开国先祖简朴之风

乾隆皇帝最后一次东巡时,曾嘱咐当时在场的人,不可轻易变动清宁宫内陈设旧制。当时在场的嘉庆皇帝,在嘉庆十年东巡时,忆及此事也曾说过:清宁宫中“葛灯土壁及祀神黄幔悉仍当日之旧而。我皇考于癸卯(乾隆四十八年)御此颁胙时一一指示,开国淳穆之风不可轻言更易。此予小子亲承庭训,永矢于聪听者也。”

当嘉庆皇帝发现清宁宫所置的皇太极遗物糠灯不在时,即刻召见盛京将军富俊询问,富将军答曰:“现在仅贮库内,因系糟旧,故未陈设”。对此嘉庆皇帝大为不满,痛斥富俊“殊不晓事”,并曰:“先朝遗物原欲使后世企仰淳朴之风,即糟旧何碍观瞻?乃富俊于宫中所设糠灯竞视同寻常旧物,并不以时陈设,此即不知大体之一端”。之后又将糠灯移回宫中安放,从此再无人敢擅自更动。

2.“恭瞻”糠灯,教导皇裔铭记开国之艰

据《啸亭杂录·盛京先朝旧物》中记载:“盛京清宁宫贮文皇帝时糠灯,屡见纯皇帝之诗。又崇谟阁藏高皇帝旧履,以牛皮为之舄,护以绿皮云头。又有先朝登山负物木架,所持拐杖,皆白木为之,制甚朴素。想见祖宗开创之艰,公刘走马之什,古今如合符节也。”到了后世,糠灯更成为皇族励精图治的活教材。

乾隆皇帝每次东巡,必率众皇子们前往清宁宫“恭瞻”先皇圣迹,并借“土壁、葛灯”来教育皇子。乾隆还写《燃霞棚观书》来歌咏糠灯,“土壁葛灯宜此物,陈偏穰葃夜堪稽。军书如缅当年话,亦似樵蒸歆配藜。”他还特意要人在他驻跸的保极宫也安装上了糠灯,用以体会先祖创业之艰难。

3.恪守旧制,体现清帝推崇本民族、敬重祖先之心

清入关后,盛京皇宫就转变成了盛京陪都。清宁宫也由寝宫、祭神的特殊宫殿变成了清帝东巡专门进行萨满祭祀的场所。

此时,对于皇家最重要的不再是建国,而是守业和大展宏图。据记载,清朝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四帝,曾先后十次出关东巡。乾隆八年弘历首次驻跸盛京皇宫,九月二十八、三十日两次亲诣清宁宫行“九献”之祭,十月初一日又人行“大祭”礼,次日还愿,五日之内四人清宁宫行祀。在乾隆所作《世德舞辞十章》中,有一章描绘祭神时的情形:“维我祖宗,钦天敬神。执豕酌匏,咸秩无文。帷幔再张,樽俎重陈,弗渝弗替,遵我先民。”其目的正在于“维我祖宗”、“遵我先民”。

乾隆皇帝在《清宁宫》诗中还提出:“国朝礼重祭神,必于正寝。兹旋故宫执豕荐醑一遵旧制,弗敢废也”。嘉庆皇帝在《旧宫再述》中则认为:“跸莅奉天举盛仪,凛承考训固丕基。守成保泰思其慎,肇造辛勤念在兹。土壁葛灯常景仰,祀杆神幔永昭垂。典章钦奉休更易,敬告大清奕叶知。”

遵旧制是皇帝守成思想的一种流露,但也是教育子孙后代不忘本的一种苦心。清宁宫中放置糠灯是遵旧制的一种典型体现,也是皇帝守成思想的见证。

综上所述,满族之所以能入主中原,很大的原因在于其能注重吸收借鉴汉族教育的历史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又能注意保留满族传统文化的特色。尤其是,皇子的教育尤为重要。从努尔哈赤时期起,皇子们学习内容大致为汉文、满文、-N术三重点,以物育人。将皇太极的遗物,——糠灯置于盛京陪都的清宁宫中,并每每东巡均“瞻仰”,其意义即在此。这是遵旧制的一种体现,也是皇帝守成思想的见证,更是维系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表现。

参考文献:

[1]《历代塞外诗选》,王叔磐,孙玉溱主编,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1986年,第252页。

[2]《满洲源流考》卷20:(清)阿桂等撰;孙文良,陆玉华点校,1988,10,辽宁民族出版社,P377。

[3]《柳边记略》卷四,清杨宾撰。

[4]《四库未收书辑刊,扈从东巡日录》,北京出版社,玖辑,四库未收书辑刊编纂委员会编,清高士奇撰,P819,扈从东巡附录五。

[5]《四库未收书辑刊,扈从东巡日录》,北京出版社,玖辑,四库未收书辑刊编纂委员会编,清高士奇撰,P818,扈从东巡附录二。

[6]《续修四库全书·啸亭杂录·盛京先朝旧物》1179,子部,杂家类,P535,上海古籍出版社,《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编。啸亭杂录卷八,清昭桩撰。

[7]《柳边记略》卷四,清杨宾撰。

[8]《四库未收书辑刊,扈从东巡日录》,北京出版社,玖辑,四库未收书辑刊编纂委员会编,清高士奇撰,P819,扈从东巡附录五。

[9]《吉林外纪吉林志略》,作者:李澍田,1986年7月,吉林文史出版社,第16页。

[10]《宁古塔纪略》,吴板臣撰,第11页。

[11]世宗宪皇帝上谕八旗:“雍正六年十月初六日”条[M],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13册,IP.568)

[12]《清高宗实录》卷854第8页。

[13]《满族文化史》张佳生主编,辽宁民族出版社,第209页。

[14]《太宗文皇帝实录》卷18:“天聪八年甲戌三月辛酉”条[M],影印本,台北:华文书局,1968,](p.320)

[15]李民《建州闻见录》,辽宁大学历史系印本。

[16]清太宗文皇帝实录:卷32:”崇德元年丙子十一月癸丑”条[M],影印本,台北:华文书局,1968,11(P.569)

[17]《大清会典事例》卷393。

[18]《清仁宗御制诗》二集卷十五

[19]《盛京皇宫》沈阳故宫博物院编,主编铁玉钦,副主编王佩环,作者姜相顺、佟悦,1987年8月,紫禁城出版社,P345。

[20]《盛京皇宫》紫禁城出版社,沈阳故宫博物院编,主编铁玉钦,副主编王佩环,作者姜相顺、佟悦1987年8月,P331。

[21]《盛京皇宫》沈阳故宫博物院编,主编铁玉钦,副主编王佩环,作者姜相顺、佟晚,1987年8月,紫禁城出版社,P331

[22]《续修四库全书·啸亭杂录·盛京先朝旧物》1179,子部,杂家类,P535,上海古籍出版社,《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编。啸亭杂录卷八,清昭裢撰。

[23]《钦定盛京通志》卷十七。

[24]漫话沈阳故宫下,作者曲彦斌,《寻根》2005年06期,P75

[25]《盛京皇宫》铁玉钦主编,紫禁城出版社,一九八七年八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P330

[26]《清高宗御制诗》一集,卷十八

[27]《清高宗御制诗》一集,卷十八

[28]《清仁宗御制诗》二集,卷十五,《旧宫再述》(嘉庆十年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