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辽宁装备制造业企业技工短缺问题及对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辽宁装备制造业企业技工短缺问题及对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技工短缺问题是制约辽宁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突出问题。辽宁要打造装备制造业基地,实现经济的全面振兴,必须建立庞大的高素质技工人才队伍,这就要改革现在的技工培养模式,改进评价方式,提高薪酬水平,在全社会营造“蓝领”技工与“白领”精英同等重要的氛围。

关键词 制造业企业;技能人才;对策

中图分类号 F2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2426(2009)05-0041-03

近年来,随着我国新型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制造业企业对各类技工人才的需求出现日益大幅增长的趋势,同时也对技工人才队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在人才供求关系链中凸现出技能人才短缺的薄弱环节,直接影响了其发展进程和竞争力,制约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在缺乏技术水平较高的产业工人队伍的情况下打造出发达而先进的制造业,中国也概莫能外。在一个致力于向现代工业化转型的国家,在一个雄心勃勃要打造现代裟备制造业基地的省份,技能人才严重短缺,这显然是一个令人不敢小觑的问题

一、辽宁装备制造业企业技工短缺现状

1 技术工人严重短缺,供需矛盾突出、据测算,2008年,与辽宁中部城市群7城市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化工与制药等领域,高级技能型人才缺口达12万人,中级实用型人才缺口18万人,据原辽宁省劳动与社会保障厅的统计显示,随着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实施,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将持续增加,这种状况还将持续下去。“十一五”期间全省高技能人才缺口达50万人、辽宁省人才白皮书也显示,在辽宁中部7个主要城市的劳动力市场上,高级技术工人严重短缺,车、钳、铣、电等通用工种供需比例已达1:6。根据辽宁省最新的劳动力市场分析报告,全省劳动力市场求职倍率是0.78:高技能人才的求职倍率都在1以上:而技师以上人才的求职倍率在2.5以上,显示出技师以上人才明显处于供不应求状态。在装备制造业基地沈阳市,缺口最大的10个岗位中技工就占七席,分别是镗工、铣工、车工、钣金工、安装工、氩弧焊工、机械技工。

2 技术工人队伍整体素质较低,比例严重失调。辽宁现有技术工人整体素质呈现“三多三少”现象,即文化程度低的多,高的少;技术等级中低的多,高的少;高等级技术工人年龄大的多,年轻的少。技术人员中中级以上技工不足总数的一半,高级技工中的技师仅占职工总数的1%、高级技师仅占0.1%。有关部门曾对沈阳市铁西新区装备制造业企业人才资源现状进行调在,结果表明,技术工人的总体文化水平较低,高中以下学历的工人占职工总数的90.8%,据悉德国培养一名技术工人平均花费6万7万马克(合25万元人民币),而我国企业职工每人的培训费只有60元。即使是重视培训技工的企业,也仅仅停留在培训初级工层次上。这就使得中、高级技工严重断档,初级工过剩。

3 技术工人队伍断层凸显,高级技工的大龄化趋势严峻。目前我国企业技术工人特别是高级技工断层、断档、青黄不接、后继乏人,一些绝活面临失传,前景堪忧。辽宁460多万技术工人中,28岁以下的青年技工只有111万。辽宁现有的技工存量也有断档之忧,年龄结构偏高,多在40岁以上,技能水平偏低,初级工过半,高级技师几乎全在45岁以上。断层现象严重。据调查,在沈阳装备制造企业中,中、高级技师50岁以上的占42.64%,技师50岁以上的占34.71%,而30岁以下的高级技师仅占5.18%,技师占7.46%,属于“稀罕物”。有的专家指出,沈阳技工至少有10年的断档期。

4 技术工人缺乏社会价值认同感,钻研技术的热情不高。2004年,沈阳市总工会曾开展过产业工人状况抽样调查。调查显示,有98.36%的职工认为产业工人在社会各阶层中处于最低的地位。在一项关于职业荣誉感的调查中,97.34%的职工对作为一名产业工人感到只有压抑感和自卑感,没有一点荣誉感。一位青年工人说,现在工人上街买东西,连营业员也瞧不起他们,甚至连进城卖菜的农民也如此,调查人员同65名职工个别谈话,没有一名职工愿让自己的孩子当工人。“现在我们工人好像到了被遗忘的角落,媒体有明星版和体育版热热闹闹的,怎么找不到工人创业版?”沈阳31岁的国企工人朱东辉对记者说。问卷调查显示,在年轻的技术工人中,想改行的人占到47.8%,绝大多数并不安心本职工作。

5 技术工人年龄受限待遇低下,人才流失加剧。40岁已经成为辽宁企业用工的一条分界线。一些老技工的技术是辽宁培养出来的,而年龄成了他们留在本地企业的一个主要障碍,在辽宁有很多优秀的技术工人被迫去南方打工。沈阳曾推出“技工大王”活动,报道宣传了一位50岁的老师傅,为了能找到工作,他已经改行了。原来他在辽宁一家工程机械厂从事维修设备的工作,企业并轨后,他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岗位,他说,“改行是迫不得已而为之”。经验丰富的老技工越来越少,年轻一代都不肯干这行,辽宁企业好不容易培养出来的技工又大量流失。辽宁制造业企业每年都有技工在“全国数控技能大赛”上获奖。但这些人获表彰颁奖之后,没几大便都一个一个地消失了,这些技能尖子很多被外资公司或东南沿海的企业高薪挖走了。这些在辽宁每月才拿一两千元的技工,到了那边有的年薪达到二三十万元。参加大赛获奖,等于给人家提供了挖角名单。

6 新生技工技能不强,无法满足制造业企业的现实需要。技工教育、培训没与市场充分对接,跟不上时展的脚步,培养出的技术工人不符合市场需求。《中国经济周刊》调查发现,中、高级技工总体缺乏的情况表明,中国职业教育对市场需求的反应较为缓慢,々业设置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中国社会科学院光研究员指出,过分强调学历教育和对专业性职业教育投入资本的不足是导致中国技术工人水平低、后备资源不足的主要原因。据了解,企业需要成熟的技术工人,但有些技工学校由于经费不足等因素的限制,学生的实践经验不足,毕业生缺乏动手操作技能和开拓创新能力,还适应不了企业用人的要求。

二、解决辽宁装备制造业企业技工短缺问题的对策建议

1 重塑人才观念,营造“蓝领”技工与“白领”精英同等重要的社会氛围,在我国传统的人才观念中,人们偏好于把那些具有较高知识水平和创新能力的顶尖人物看成人才,把上过大学少数有成就或者当了官的人看成人才,把在写字楼里挣高薪的自领看作人才,而把那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一技之长的能工巧匠看作“劳力者”。由于“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传统观念的影响,重视“白领”精英,轻视“蓝领”技工的现象在社会上普遍存在。这不仅造成了人

才结构的不合理,也在源头上流失了技工人才。而技工人才是现代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骨干力量,是制造业生产和财富创造的直接承担者,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电是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究德国、口本等发达国家发展秘诀之一,就是依靠开发职业技能人才,抓住了培养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第一线劳动者素质这一关键问题,因此,要改变那种“技能没有文凭吃香、技工低知识分子一等“的固有观念,牢固树立不管是管理人才、还是技能人才只要为社会作出贡献都是重要人才的观念,大力营造”能工巧匠与科技精英一样光荣、同等重要”的社会氛围,要从人才战略的高度,把实用型、复合型技能人才的培养放在重要的位置,以承担起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历史使命。

2 改革教育模式,构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行的“双线制”培养体系。打破单一制教育模式,倡导普通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双线制”并行的体制,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层次,与研究型人才培养均衡发展,以适应产业结构升级、社会分工细化、提升劳动者素质的要求,使应用型教育与研究型教育并行发展。这种体制,一方面要求重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高应用型人才教育的层次;另一方面加强研究型人才教育的针对性,提高其指导生产实践的价值。构建“双线制”并行的培养体制,政府要不遗余力地扶持职业院校的发展,要正确定位高职院校,改进职业学校的办学模式。职业技术院校的主要目的是使受教育者获得技能后就业,学习内容应以应用性为主。政府要组织专家,在对市场分析、职业专项能力分析、职业综合能力分析的基础上,对学校的办学模式进行宏观指导,防止把职业教育引向“应试教育”的老路。政府还要面向社会收集技能人才信息,为职业院校提供市场所需的准确“订单”。职业学校要按照市场需求确定培养目标、人才规格、技能结构、课程设置、教育内容和成果评估。市场和社会需要什么人才就设置与之对接的专业、安排与之对接的课程,做到对市场和社会需求的反应快、人才培养结构调整快,实现教育和岗位的“零距离”。按照市场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经济技术发展的趋势、辽宁经济发展对应用型人才需要的特色,推进课程和教材建设,使教学内容更新与市场需求同步,课程体系安排与就业岗位相协调。

3 引导企业自觉履职,构建政府与企业合作的技能人才多元化培训体系。政府要指导各类企业建立职工培训制度,制定自主培养技工队伍建设规划和高技能人才培养计划,结合技术革新、技术改造、新技术和新工艺应用,通过集中培训、岗位培训、名师带徒弟等形式。提升职工技能素质,促进技能人才迅速成长。政府要引导企业落实职工工资总额1.5%-2.5%用于职工教育的社会责任,在企业普遍实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针对目前企业担心培训成果流失而不愿进行培训投入的情况,政府应建立技能人才培训风险补偿制度。按照该制度,如果技能人才在企业培训后到其他企业工作,根据制度中的规定,新录用技能人才的单位应向其原单位支付相当的培养成本,给人才流出企业以合理的补偿。政府主导下的企业和职业院校开展密切的合作,是发达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一条成功经验。政府对主动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实施产学结合,并在技能人才培养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职业学校,在实训基地建设、设备更新等方面应给予资金扶持;对企业开展的职工定向培训,经考核评价合格后,其费用由政府财政统一支付;鼓励企业为合作职业学校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对培训成效卓著的企业政府给予适当奖励。目前,辽宁省共建立了42个以企业为依托、各级政府资助的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公共培训基地,实行重点培养。同时,在高级职业技能培训的基础上,重点建设30个面向社会开放的高水平、专业化公共培训基地,在高技能人才培养和师资培训方面发挥了极大作用。

4 改进评价方式,构建注重职业能力与工作业绩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根据“四不唯”的用人要求,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在政策的制定中体现对能力的要求。对人才的考核与评估不能“一刀切”。考核研究型人才的主要标准应该是科研论文及研究课题的数量与质量。而应用型人才的主要任务是将科学原理或新发现的知识直接用于与社会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实践领域,其考核指标可以是专利发明或能反映其技能水平的技术等级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更应该是能够转化成生产力的社会贡献。技工人才的评价体系应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并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水平的评价体系。绩效评估是人力资源管理非常重要的工具,是涉及员工调任、晋升、加薪等的重要依据,也是提高企业效率的有效手段。在评估中使用科学的评价标准,公正、合理地对员工的“德、能、勤、绩”进行综合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奖优罚劣,优胜劣汰,形成一个既有动力又有压力的竞争机制。这既有利于员工奋发向上,积极进取,不断提高素质,同时也为优秀技能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要突破比例、年龄、资历和身份界限,促进高技能人才更快更好地成长。需要完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将其制度化。

5 提高待遇水平,构建激励与保障并举的技能人才薪酬体系。首先,应注重把员工的报酬与其技能、岗位所在价值、创造的业绩等因素联系起来,实行按照技能水平高低确定工资级别标准的技能工资制,大力推广“使用与培训考核相结合,待遇与业绩贡献相联系”的做法,逐步建立职工凭技能和职业资格得到使用和提升,凭业绩贡献确定收入分配的使用待遇机制。提高高技能人才待遇水平,并逐步实现技师、高级技师与相应专业技术人员在工资福利方面享受同等待遇的做法。在上海,一名中层经理人员的薪水也不过10万元左右,而模型工、工具钳工、电梯安装维修工等工种的高级技师年收入达到7万元至9万元,高于一般管理岗位,且比上年增加50%。而其他技术工种的薪金待遇也不断上浮,中级锻工、铣工、钻工的工资增幅也达40%;电工、钳工、刨工增幅在20%左右;车工、镗工、磨工的工资增幅也有10%。“蓝领”与“白领”之间已经很难从薪金上区分。在上海可行,当然在辽宁也可行。其次,要推行“首席工人制”。建立政府津贴制度,提高技能人才待遇水平。辽宁省政府每三年公开评选50名“有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连续三年给予每人每月500元的政府津贴,并鼓励企业对在科技攻关、技术改造中作出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给予重奖。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率先推行了“首席工人制”,在技工岗位上聘任的首席技能专家享受正处级待遇,一级技术能手享受副处级待遇,二级技术能手享受正科级待遇,每月分别增加1500元、1000元和800元不等的岗位津贴。再次,要参照专业技术人员评聘待遇标准,制定一系列在聘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的福利待遇和破格申报、晋升技师、高级技师的人才政策。允许获得省市科技成果奖、在生产一线作出突出贡献的青年技术工人、技能精湛并能够解决生产科研中高难度技术问题的技能人才,破格申报技师和高级技师。最后,要进一步完善技能人才队伍的养老、失业和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将企业各类人才全部纳入社会保障覆盖范围。企业要做好为各类人才建立企业年金等补充保险工作,注意向生产、服务一线的技能人才倾斜。努力建立一套能有效激励技能人才成长的薪酬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