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孔炳彰:以天为纸,将筝拟笔,且听风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孔炳彰:以天为纸,将筝拟笔,且听风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孔炳彰,1981年3月出生,曹氏风筝艺术传承人,第四届北京中青年文艺工作者德艺双馨奖获得者。风筝作品曾获2002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优秀新作品展”优秀奖。2003年风筝作品“比翼燕”被国家博物馆收藏。2004年风筝作品“孙悟空”获中国文联、中国民协主办的“山花奖”银奖。2005年参加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大俗之雅”风筝艺术展览,6件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2006年《曹雪芹风筝艺术》一书被德国图书艺术基金会评为年度“世界最美的书”。

北京,是一座热爱风筝的城市。春风一起,北京城就飞扬起了满天的纸鸢。有那么多成年人(而不仅仅是儿童),也陶醉于这与风合作的游戏。放风筝,似乎成了一项“全民迎春仪式”,诠释着民俗传统的强大魅力。虽然放风筝是很大众的活动,消费的门槛很低,但实际上老北京的风筝是很讲究的――精致的风筝才配得上精致的老北京。而咱北京就有这么一家人,祖孙三代孜孜不倦地探求着风筝制作的最高境界。如今,第三代传人孔炳彰已经成长为主力军,致力于继续将曹氏风筝这一民间文化遗产“炳而彰之”。

曹氏风筝:孔氏家庭的命运选择

孔家祖父孔祥泽是孔子嫡传的第75代后人。1943年,他考入国立艺专学习雕塑和绘画,师从日本老师高见嘉十先生。一天,高见老师的商人朋友今田氏带来一部书请求鉴定,这本书正是曹雪芹的遗著《废艺斋集稿》,全书共8卷,其中第二卷《南鹞北鸢考工志》,主要从“扎糊绘放”等方面凝练出风筝歌诀,指导残疾人扎制风筝。孔祥泽颇费了一番周折将书稿借来抄录,并从此与风筝结缘。而此书随今田氏漂洋过海后再无音讯,中方数十年来努力寻找未果,引为知识界一桩憾事。因为钦佩曹雪芹的精神,为了不让书中的技艺失传,孔祥泽按图索骥,边扎边学,历经30余年潜心钻研,终于扎制出自成一派的“曹氏风筝”。

孔炳彰的父亲孔令民受家庭的熏陶,从小也非常喜欢风筝。上世纪70年代,孔令民到河北插队,他一有机会就捡秫秸扎风筝,练习技巧。1979年,在颐和园举办的首届民间花会上,孔令民的手艺大放异彩,一发而不可收。曹雪芹写《废艺斋集稿》是为了“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孔令民也秉承这个信念。数十年来,他在北京各区办起了传技术、管吃住的风筝作坊,始终坚持残疾人比例不得低于20%。2001年,孔令民16件风筝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2006年,曹氏风筝顺利入选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孔炳彰天资聪颖,在祖父的指导下,他5岁时就做了第一个风筝――“福到眼前”,过程还被收入了中国新闻图片社摄制的纪录片中。虽然从小耳濡目染,但真正继承长辈的衣钵,却是在1999年。这是他主动作出的选择。从此,曾经热爱KTV、篮球、台球的80后,告别了西城区的四时繁华,扎根在了海淀上庄水库旁的农家院落里。

耐得住寂寞的艺术

在电子地图上搜寻孔炳彰的家,暗暗地有些头疼。揣测着时光倒流十多年的交通和通信状况,又兀自对他心生了几分敬意。来到这里才发现天高地阔、景明人和,是悦性弄情、安神养心的好去处。以孔炳彰为例,单看外表,是个未经沧桑的大孩子,举止间却有一种很沉静稳当的文人气质,想必是受益于此地的“闭关”生活了。

脚下积雪“吱吱”作响,走进孔家小院,只见草木杂植于庭,数猫旁若无人地嬉戏,后院两只小狗,不停地好奇张望,可爱极了。展室以整块玻璃为墙,敞亮得令人心情大好。孔炳彰祖父年过九旬,在护国寺边姑姑家养老,父亲也已64岁,硬朗而健谈,但眼睛花了,“扎糊绘放”四技中已经放弃了“绘”,因此四壁满挂的都是孔炳彰的作品。

放眼过去,只觉得从普通手表大小的到骨架宽达3米、不一而足的风筝花花绿绿、挤挤挨挨的,很是喜庆热闹。稍稍细看,就觉得有一种不凡的气质在。别的看不懂,单说绘法,都是传统风筝,不外乎工笔、写意和年画,这儿的同街头路边的确有云泥之别。人物构图新颖,刻画精当,静物墨则雨润,彩则鲜亮,动物则动静如生,灵性充沛。所谓工而入逸,大概就是这样了。不过,还是得内行看门道,听着孔炳彰对每件作品的阐释,才明白风筝里的学问深得海去了,何况还是极其讲究理论修养的曹氏风筝呢,光是听他出口成章地背诵那些风筝歌诀,我已然头晕了。

孔炳彰不仅制作手法高超(他父亲曾对旁人夸他“青胜于蓝”了),还特别有想法。比如他的风筝作品“猪八戒”,就开创性地采用了两种技法的结合,头是伞艺的做法,而两只大耳朵是软翅的做法。这样放上天后,猪八戒的耳朵能在风中扑扇,生动极了。令我印象深刻的一件作品是“福寿三多”,画面表现是貌似人脸轮廓为背景、三只呈倒三角排列的寿桃分别被蝙蝠(民间喻福)衔着,看着很吉祥,但是放飞天空后,您可能看到的是一具骷髅。怎么样,有哲学意味吧。

算起来,孔炳彰制作风筝的时间不过十年出头,已经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成绩的背后,耐心、毅力、灵感、技巧……样样不能少。

远离市区,和朋友基本不走动了,连谈恋爱都是难得一见的那种,除了抱狗玩没啥娱乐项目了。拜著名民俗专家赵书先生为师学习中国民俗后,有了醍醐灌顶之感,对艺术的追求更执着了;“非典”期间,他索性足不出户地在家创作,几个月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做风筝,睡也只睡三五个小时,为日后的多次出国参展作了充分准备;“扎糊绘放”是制作曹氏风筝的四道工序,而他制作后来广受好评的作品“孙悟空”时,光是“绘”这一道工序就用了两个月的时间。“两个月啊,又郁闷又无聊,有的时候甚至想放弃,但最终还是坚持下来了。”

世界最美的书

同曹雪芹一样,孔家祖孙三代也编写风筝谱。作为国内唯一见过《南鹞北鸢考工志》的健在者,孔祥泽老先生年事已高。为了抢救日渐濒危的民俗工艺,给后世留存一些更有意义的东西,他想在有生之年对“曹氏风筝”作一次系统的复制。

于是,祖孙三人历时整整两年,按照记忆中的图片和歌诀一件一件地制作出风筝,再拍成照片,把这些素材提供给北京工艺出版社。沙燕、孙悟空、唐僧、童男童女等总共138件美丽的风筝,通过祖孙三代之手逐一问世。他们一遍遍经历着“扎、糊、绘、放”的工艺,而几乎所有的绘画工作都由孔炳彰完成,爷爷在一旁督战,告诉孙子尺寸、比例、画面的具体要求和自己的修改意见。

汇集这些作品的蓝色封面线装书――《曹雪芹风筝艺术》出版之后,好评如潮。在德国法兰克福举办的世界性权威性的图书文化活动中被评为2006年度“世界最美的书”。

孔炳彰把《曹雪芹风筝艺术》送到祖父手中的瞬间,他在心里默默地说:“爷爷,您的事业后继有人了!”而老爷子显得很淡然――他开始给书里挑错了。他还有更大的想法呢:“曹氏风筝共有43种技法,这本书说了14种,剩下的29种技法也要整理再现。”父亲孔令民更积极地做着“曹氏风筝”的义务传授工作,带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徒弟。而孔炳彰呢,他要求自己更系统地学习文化知识,增强自身的文化质感,多参加一些国内外的会展、比赛什么的,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推广曹氏风筝。

童心・爱心・责任心

虽然背负着不算轻松的家传责任,孔炳彰依然是一个很有趣的人。当他应我们的要求放飞风筝时,那种在风中奔跑的快乐劲儿特别感染人。他非常喜爱现在的兼职工作――给小朋友上美术课。一来,风筝艺术有了小接班人,二来,他享受和小朋友们在一起时最单纯的快乐。

就像他的长辈并没有刻意要求他接过“曹氏风筝”的大旗一样,他也放任自己未来的孩子选择自己的路。“曹氏风筝”永远是开放的,不搞“传男不传女”,更不搞“传内不传外”,孔家高兴的是这么多人在学、在做,不仅解决了部分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也让曹氏风筝的规模越来越大。

孔家的曹氏风筝虽然名扬海内外,但是没有走市场的路子,只是通过一些订单,收取制作费用,以此解决温饱问题。孔炳彰有些羞涩地承认自己没有经商的细胞。虽然生活得清淡了些,但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他毅然放弃了赴荷兰的商业活动,全身心地投入在奥运村举办的中国民族民间手工艺制作展示的活动中,用艺术弘扬了祖国传统文化,用爱心赢得了人们的尊重。

采访至此,想起美国诗人勃莱的名句――“清贫而听着风声也是好的”,送给孔炳彰,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