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突出能力培养的食品分析教学体系改革与优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突出能力培养的食品分析教学体系改革与优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为使学生在系统掌握食品分析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的同时还提高综合能力,使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和社会的发展,本文作者从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课程评价三个方面对《食品分析》课程的教学体系进行改革与优化。

关键词: 《食品分析》课程 教学体系 改革与优化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渐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尚未消除、全社会就业矛盾突出的情况下,2010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1]。据分析表明,除了社会经济因素等客观原因外,大学生综合能力的相对不足是导致其就业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2]。高等学校作为大学生教育与培养的重要基地,势必要从根本着手,注重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积极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大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对课程教学体系进行改革与优化,突出这些综合能力的培养,则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手段。

食品分析》课程是高等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理论性和系统性。该课程教学内容极为丰富,包括食品的一般成分分析、有害物质分析、功能性成分分析、包装成分分析等,是食品生产和食品科学研究的“眼睛”和“参谋”,是食品工作者必备的技术手段,为食品的品质控制提供必要的依据[3-4]。《食品分析》课程的教学目的,除了要求学生掌握食品分析的基本理论外,还要求学生通过实验操作,掌握基本的食品分析技能,并根据检测要求合理选用分析方法对样品进行分析。

但是《食品分析》课程主要涉及到物质分析的操作原理及操作步骤,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和实践性,理论教学相对来说较为枯燥乏味。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不注重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方法的使用,学生就很容易失去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此外,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和单一的课程评价体系,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导致对本门课程的综合运用能力较差,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针对这些现象,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食品分析》课程教学体系进行改革优化,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旨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国家的食品分析相关行业输送理论扎实和技术过硬的高级专门人才,同时也有助于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一、理论教学的改革和优化

《食品分析》是一门发展较快的学科,理论教学信息量相对较大,且由于其技术性和实践性较强,其理论教学较为枯燥。因此,教师必须精选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充分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主动性。

(一)紧扣教学大纲,紧跟学科前沿,优选和调整理论教学内容。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营养价值和食品安全的关注日益提升。同时,科技的发展促使新的分析检测技术不断涌现。这些均赋予食品分析学科新的内涵。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把握学科发展脉搏,紧跟学科发展前沿,适度补充和调整教学内容。例如介绍一些国内外新近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和相应的分析检验方法等,使学生真正感受到《食品分析》课程的实用性和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紧扣教学大纲,在教学中要突出教材的重点、把握住难点和关键。另外,在教学中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重点介绍各种分析方法,尤其是国家标准分析方法的原理、适用范围、优缺点和使用注意事项,同时着重探讨各种分析方法的选择原则和依据,使学生能够掌握食品分析的基本理论,并能根据检测要求合理选用分析方法。优化课程教学内容,既能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使学生掌握实用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建立“启发式”和“参与式”的多元化课程教学方法。

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授课技巧是全面推广素质教育背景下的教学需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以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为中心是现阶段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目标[5]。由于《食品分析》课程理论教学较为枯燥,如果教师仍然采用学生被动接受的灌输式教学,学生容易失去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例如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适当增加对实例的介绍,使教学更贴近生活,同时还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举例,充分调动课堂气氛,将启发式、参与讨论式的多元化课程教学方法引入课堂,加强教学的灵活性和互动性。例如在讲授食品中某一组分的测定方法时,教师首先介绍每种测定方法的基本原理,然后对比讲解各种测定方法的适用范围和特点,再提出一些实际案例,启发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接着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对自己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论证,其他同学进行提问,最后学生总结出可行的方案,教师予以点评。这些多元化教学方法的使用,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予以灵活运用,而且能开阔学生的思路,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采用以现代教育技术为基础的有效教学手段。

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食品分析》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有助于教师搜集和整理丰富的教学资源,制作精美的课件,演示图片和视频素材库,通过图、文、声、动画并茂,活跃课堂气氛,增大教学信息量。另一方面,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将一些抽象的概念、原理与分析流程等形象,直观地展示给学生,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主动性,开阔学生的视野,明显地提高教学效果。由于传统教学在推理过程与反应机理等讲解中仍具有独特的优势,适度地运用板书有利于调控课堂和增强教学的互动性,有助于学生对课程重点和难点的理解与掌握。因此,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取长补短,注重整体教学效果的优化。

二、实验教学的改革和优化

《食品分析》是一门技术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实验教学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实验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由于实验教学的质量直接关系到《食品分析》课程的整体教学效果,关系到食品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对《食品分析》实验教学进行改革和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精选实验内容,加强基本操作训练。

《食品分析》涉及的检测项目和分析方法种类繁多,要在有限的课时内让学生掌握基本的食品分析操作技能,教师就必须充分了解食品行业的发展动态,结合当前食品检测的重点项目,以实验教学大纲为依据,选择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检测项目,如食品中蛋白质、脂肪、还原糖、蔗糖和维生素C等含量的测定,分析方法包括容量法、重量法、物理检验法和光学分析法等。我校食品质量与安全和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食品分析》课程安排在三年级第一学期,《仪器分析》安排在三年级第二学期,为了避免课程教学内容的重复,让学生系统全面地掌握食品分析相关技术,我们将色谱分析法等需要使用大型仪器的实验安排在《仪器分析》实验教学中,而《食品分析》实验则主要涉及物理检测法、化学分析法和光学分析法等。实验前,有计划地安排部分学生参与实验的前期准备工作;实验中,注重训练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如索氏提取器和凯氏定氮仪的安装、使用等。

(二)抓好实验预习,强化实验指导。

要求学生预习实验。进入实验室前写好实验预习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原理、仪器设备、操作步骤。通过预习,学生可初步明确自己进入实验室做什么和怎么做。实验课上,教师可采用启发互动式的教学方法来讲解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对于复杂的实验,可用流程图表示实验步骤,并指出关键步骤,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向学生说明实验的重点、难点与注意事项,要求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认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于预习报告中(不能用铅笔做记录)。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检查学生的操作方法,指导学生自己分析并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实验结束,学生登记完原始数据后方可离开实验室,保证数据的真实可靠,使其养成严谨的工作作风。要求学生进行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与讨论,并及时上交实验报告。

(三)改革教学模式,增加设计性实验。

在以往的实验教学中,学生进入实验室后,由教师首先讲解实验目的、原理、步骤和注意事项,然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由于事先没有预习,又要赶实验进度,有的学生根本没有思考和理解实验原理和步骤,而是完全按照实验书上的步骤去操作,或者仿照其他同学的实验。虽然实验做完了,报告上交了,但学生却不会对所学知识进行灵活应用,有的甚至连基本的操作技能都没有掌握。因此,实验预习在实验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其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该适当增加设计性实验。在现有实验教学学时无法满足需要的情况下,教师可提供实验题目和目的,要求感兴趣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来设计实验,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方案的论证,最后由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完成。在整个过程中,教师主要扮演引导者与协助者的角色。设计性实验的开设,不仅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

三、依据课程的性质特点,优化课程的评价体系

《食品分析》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理论性和系统性。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能掌握食品分析的基本理论、分析手段和基本的食品分析操作技能,并能根据检测要求合理选用分析方法对样品进行分析。因此,在对课程进行评价时,教师既要考核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要考核学生的动手操作技能,还应考核学生应用食品分析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课程的性质特点,我们对课程评价体系进行优化。理论课成绩由70%的期末笔试成绩和30%的平时成绩组成。笔试题目中的客观题主要测试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而主观题则测试对所学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平时成绩主要依据课堂提问、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情况、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和上课出勤率等综合评定。实验课成绩则由每次的实验报告成绩、实验预习和回答提问情况、动手操作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验相关问题的能力、实验出勤率等角度进行综合评价。建立公正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才能有效地反映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理解程度,才能进一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我们建立了与我校办学定位和特色相适应的《食品分析》课程理论和实验教学模式,以突出理论和实践教学相结合为特色,优化课程评价体系,使学生在系统掌握食品分析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的同时,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和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做好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EB/OL].www.省略.cn/news_files/105001/20091123222. html,2009-11-23/2010-06-12.

[2]李荣.对大学生就业难的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3):20-21.

[3]詹萍,田洪磊.食品分析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西部科技,2008,7,(5):66-67.

[4]徐聃.食品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林区教学,2008,(7):16-17.

[5]李小燕,毕锐.“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理论和实践教学方法探讨[J].2009,(137):96-97.

基金项目: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G210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