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漫谈中医的辨证(十四)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漫谈中医的辨证(十四)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二、腑病的辨证 此所谓“腑”,是指传化之腑,也即六腑。它们共同的生理功能是,受盛、传化饮食水谷,具有实而不满、泻而不藏、以降为顺、以通为用的特点。腑病有时也与脏病相兼出现,如脾胃气虚,肝胆湿热等,但其中有孰为主次的区别,凡以腑病为主者,均在本节介绍。

(一)胃病的辨证 胃主受纳、腐熟饮食水谷,凡饮食不节,饥饱不时,或冷热不当,都能影响胃的功能,以致发生病变。胃的病变主要表现有食欲不振,或嘈杂易饥,恶心呕吐,嗳气、泛酸,胃脘疼痛等症状。一般说来,脾主化,胃主纳;脾病多虚,胃病多实。但胃病也每有虚证,如阴虚、阳虚、气虚等。胃的实证,较常见的如胃热、胃寒、停食、停饮、气滞等。

1.胃气虚证 主要表现为脘部隐隐作痛,按之可舒,食后痛减;食少纳呆,食后脘腹胀满,嗳气时作。同时可伴有脾气虚的症状,如四肢倦怠,神疲懒言,气短无力,大便溏薄等。舌质淡,苔薄白,脉弱。总之,胃气虚常与脾气虚相兼出现,称为脾胃气虚证。可见于现代所说的慢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等病变。

2. 胃阳虚证 又名胃虚寒证,由胃气虚发展所致,故常与气虚兼见,形成胃气虚寒证。临床主要表现是,胃脘冷痛,绵绵不已,喜温喜按,食后可缓解。泛酸或呕吐清稀食水,纳呆,食后脘痞,口淡无味,倦怠无力,畏寒肢冷,舌淡嫩,苔滑,脉沉迟无力。

脾气虚与胃气虚,脾阳虚与胃阳虚,均有食少、脘腹隐痛及气虚或阳虚的共同症状,但脾主运化,胀或痛的部位在大腹,腹胀腹痛、便溏、水肿等症状突出;胃主受纳腐熟,胀或痛的部位在胃脘,以脘部胀或痛,嗳气呕恶等症状突出。

3.胃阴虚证 由于胃热化火,灼伤胃阴;或热病后期,胃阴耗伤;或吐泻太过,津液亏损;或情志郁结,久而化火;或过食辛辣、温燥之物,以致灼伤胃阴等等,均能导致胃阴亏虚证候,其临床的主要表现是,胃脘部隐痛、有灼热感,胃中嘈杂(似痛非痛、似饥非饥),纳呆食少、食后脘痞(满闷不通)。同时伴有口干唇燥、大便干结、小便黄短,舌红少津,脉象细数等症状。可见于西医之慢性萎缩性胃炎及溃疡病日久者。

4.胃热(火)证 胃热之甚则为胃火。胃热证在临床的表现,以其主症的特点不同可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以胃脘灼痛、拒按为主症,兼见恶心、嘈杂、吞酸(咧心)、口干,或食入即吐,舌红苔黄等症,如急性胃炎、溃疡病等可以出现这种类型;二是极易饥饿,食量倍增(消谷易饥),伴见口渴、多饮等,如糖尿病可出现这种类型;三是牙龈肿痛齿衄、口腔溃疡,口臭,大便秘结、小溲黄赤等,如牙龈炎、口腔炎等可见到这种类型。以上多见有苔黄厚,脉滑数。

胃阴虚与胃热(火)证,都属于热证,均有胃痛、口干、脉数等,但前者为虚热,胃痛隐隐而不甚,嘈杂易饥不欲食,舌红少苔,脉数而细;后者为实热,胃疼痛而灼热,口臭易饥而能食,同时还伴有其他实火的症状。

5.寒邪滞胃 属于胃寒实证,多因过食生冷或胃脘受寒所致。其临床特点是胃脘冷痛,痛势较重,热敷减轻,遇寒加重,泛吐清水,口淡不渴,或食后呕吐,肠鸣便稀,或因寒凝气滞,反见便秘腹胀,面色青白,畏寒肢冷,苔白滑,脉弦紧。

本证与胃阳虚证均属寒证,均有胃痛喜暧,泛吐清水,便溏等症状,但此为寒实,胃痛势重,病程较短;彼为虚寒,痛势绵绵,病程较长,伴见脾气虚弱之症。在疾病发展过程中,也可虚实兼见,辨证时宜分别主次。

6.食滞胃脘 由于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或脾胃消化功能减弱,以致饮食停滞不化所形成。临床主要表现是,胃脘胀满,疼痛拒按,不思饮食,甚至不愿闻到食物气味。恶心,呕吐,嗳气,呕吐物及嗳气均有酸腐臭味,呕吐后胃脘胀痛即能减轻。矢气臭秽,大便泻下如糊状,且黏滞臭秽不爽,舌苔厚腻或黄腻,脉沉实而滑。

以上是食积的主要表现,其证属实。也有素常脾虚,偶因多食而滞者,尚可兼见倦怠无力等症,则属脾虚食停,虚实夹杂之证。

7.胃气上逆 由于情志不遂,或外邪侵入,或痰、食等病理产物阻滞胃气,致使胃气不降而上逆者,可形成本证。临床主要表现,如胃部胀满、嗳气、呃逆、呕吐等,或胃脘胀痛,得矢气、嗳气而轻减,遇恼怒而加重,大便秘结或不爽,苔厚,脉弦或弦滑。

本证与寒邪滞胃均有气机不畅,脘腹胀痛,呕吐、腹泻、肠鸣等症状。但本证以胀痛为主,嗳气、矢气、肠鸣等症明显;寒滞胃脘则以冷痛喜暖,恶寒肢冷等寒邪症状为突出。

胃病辨证举例

例1.李某,男,34岁。

5年来时发吐酸烧心,冬季加重。一周前,因受凉后发生脘痛,按之则舒,进食缓解。大便初硬后软。怕冷,嗳气吞酸,胸闷口腻,脉弦滑,苔白厚腻。

辨证:胃虚寒挟湿。治法:温胃散寒化湿。处方:淡吴萸、炮姜、白芍各6克,枳壳、厚朴、苍术各9克,青、陈皮各6克,乌贼骨15克。

服上方2剂,厚苔转薄,加油松节6克,继服12剂后,吐酸偶有。

按:本例吐酸逢冬季加重,胃痛在受凉后发作,按之则舒,进食缓解,素日畏寒,诸悉胃虚寒之征;胸次满闷,口中黏腻,苔白厚腻,则为挟湿之象。方中吴茱萸、炮姜温胃散寒;苍术、厚朴、陈皮化湿;乌贼骨制酸,白芍柔肝止痛,用药深切证候,遂使诸症消除。

例2,肖某,男,成人。

素体健壮,突发胃脘剧痛,服中药痛不止(药物不详),继服西药镇痛剂(不详)并配合针刺治疗3天,疼痛仍未缓解。来诊时胃痛拒按,伴心烦、口苦、呕恶,舌红苔黄,脉弦滑有力。

辨证:胃热郁结。治法:清热和胃。处方:山栀子15克,川黄连9克,川楝子15克,油松节9克,炮姜3克,清半夏9克。

服上方1剂痛轻,续服3剂痛止。

按:本例以胃痛拒按、口苦心烦、舌红苔黄,脉弦滑有力等症,辨为胃中郁热。方中重栀子伍黄连,以清泻胃热;川楝配松节以理气止痛。稍佐炮姜之辛温,不仅能监制主药苦寒之性,且能起到“辛开苦降”,以加强散热降胃热的效果。

例3,钱××,男,成人。

胃脘嘈杂作痛,食少纳呆,胸闷腹胀,大便秘结,舌光红,脉细弱。

辨证:胃阴虚证。治法:养阴和胃。处方:肥玉竹、麦冬、石斛各9克,全瓜蒌、火麻仁、郁李仁各15克,鸡内金9克,佛手9克。

本例胃痛属于胃阴虚证,其辨证依据,主要是大便秘结,舌光红。方中以玉竹、麦冬、石斛等养胃阴;瓜蒌、麻仁、郁李仁等润肠通便;鸡内金、佛手健胃助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