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一元论”与“二元论”训练理论的思辨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一元论”与“二元论”训练理论的思辨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研究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从理论基础、训练周期观、早期专项化训练观、“元因素”主导地位观对“一元论”训练理论与“二元论训练理论进行了辩证分析。结果表明:(1)两者注重的训练内容不相同;(2)“一元论”训练理论是对“二元论”训练理论的延续和补充;(3)两者研究早期专项化训练的视角不相同;(4)两者“元因素”主导地位的共同点是运动成绩。通过对两种训练理论内核的辩证分析,导出“一元论”训练理论与“二元论”训练理论是协同发展的。

关键词:“一元论”训练理论;“二元论”训练理论;协同发展

中图分类号:G8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08(2012)01-0092-04

“一元论”训练理论与“二元论”训练理论是运动训练实践不断发展的产物。学术界对“一元论”训练理论和“二元论”训练理论各有说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运动训练的本质而言,究竟是“一元论”训练理论还是“二元论”训练理论,至今都没有形成一致的观点。研究从“一元论”训练理论与“二元论”训练理论的内核着手,从其理论基础、训练周期观、早期专项化训练观、“元因素”主导地位观等四个方面进行深层次的分析,旨在探讨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1“一元论”与“二元论”训练理论的理论基础辩证分析

任何一项运动训练理论的产生都必须有一个科学的理论基础作基石,

“一元论”与“二元论”训练理论也不例外。从运动训练的周期性和系统性来看,“它组织系统”成为构建“二元论”训练理论的基石,训练机体被看作一个由若干“元素”组成的“它组织系统”,训练过程就是给训练机体一个持续的“有效刺激”,训练目的旨在于发展其“功能素质”。它认为运动训练的本质是人体与环境的相互运动中设置和变换种种条件,在生命运动的物质代谢配合下,促使有序状态调整、发展,从现实状态过渡向目标状态。

“二元论”训练理论更加强调训练内容的“先分后合”,“先基础、再专项”的训练思路,从而达到提高运动(能力)成绩的目的,最终实现体能与技术的统一性。在“全面发展身体素质训练”方面,先注重基本的身体素质训练,逐步过渡到专项技能所需要的身体素质训练,每一阶段的身体素质训练强调“板块化”、“程序化”。“二元论”训练理论把人体对运动负荷的适应能力的提高作为研究基点,认为运动负荷总是从量变到质变,由于运动负荷的量的变化导致运动成绩的质的变化,在新的质的基础上进行量变,由新的量变再导致质变的运动成绩不断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二元论”训练理论在努力寻找一种更合适的、更专项化的运动素质,抓住了运动训练过程中的主要矛盾,但在具体的训练实践过程中,未能宏观地、系统地把握机体遗传得来的体内固有的发展动力学规律(机体是时变的、非线性的)和机体运动能力的整体陛。机体之所以能够不断适应外界的刺激,主要是由于机体是一个具有自我调节功能的复杂系统(人体是“非线性的、时变的、自组织的”),体内有自我调节机制,该机制可以调节体内的有序状态以能动地适应训练刺激。

从运动训练的长期性和战略高度来看,“机体属于一个有机的复杂适应系统”成为构建“一元论”训练理论的基石。从体育哲学生命观和辩证人体观对训练理论、训练实践进行剖析,运动能力取决于有机整体的功能水平。

“一元论”训练理论更加强调训练内容的“统一协同”训练思路,注重身体素质与技能的协同发展,更加突出训练过程中的“整体化”和“模式化”,训练强调以专项运动水平为中心,以提高专项竞技能力为归宿,根据专项的需要来发展身体(素质),最终实现以提高专项成绩为目的的、以身体健康为基础的机体系统平衡。

从运动训练学和哲学观的角度来分析,“一元论”训练理论更加注重机体的系统性,但缺乏充足的科学理论依据,同时没有结合专项特点来反映运动训练的专项化特征;

“二元论”训练理论更加强调机体发展的周期性和阶段性,强调训练过程中的身体素质发展的“共性”特点,但未能结合机体的差异f生特点实施训练,同时忽略了机体的“个性”(专项技术特点)训练。

综合对“一元论”与“二元论”训练理论的理论基础对比分析,发现两者的研究视角不同,注重的训练内容也不相同,它们的主要分歧在于构成运动训练整体的“元因素”所处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问题。

2“一元论”与“二元论”训练理论的训练周期观辩证分析

基于对运动能力(成绩)的不同表达,“一元论”与“二元论”训练理论的训练周期观也不相同。“一元论”训练理论认为运动能力(成绩)在于身体有序状态本身,是机体生命运动在特定条件下、特定时刻中的一种表达(时相),它既是机体有序状态空间关系上的一种组合表达,也是时间关系上的一种组合表达(聚焦性的会聚),是这两重关系共同的综合表达。“二元论”训练理论则认为运动能力(成绩)是机体在某一阶段或时刻,构成运动训练机体的“多维因素”阶段性作用而最终综合表现出来的一种训练水平。

“二元论”训练理论的训练周期观实质上是年度训练计划的规划与安排,以形成竞技状态的规律性成为其安排全年训练过程的客观依据。“二元论”训练理论认为训练周期包括基础训练阶段、专项提高阶段、最佳竞技阶段和竞技保持阶段。机体在不同的训练阶段其训练任务和内容是不相同的。“二元论”训练理论主张以年度为时间单位,划分出准备期、比赛期和过渡期,以训练量和训练强度、一般身体训练和专项训练在不同训练阶段的安排比例为特点,即在准备期以训练量和一般“身体训练”为主,在比赛期以训练强度和“专项训练”为主。

“一元论”训练理论把机体看作一个高度统一的整体,它认为运动员幼年至成年,提供了合理的训练时机,就是运动能力全部的“可生长期”。“一元论”训练理论的训练周期观是以根据人的竞技高峰状态在一年之中出现的次数为依据,在训练周期的选择上强调结合具体项目特征及训练特点,主张运动训练周期由若干“训练波”(训练小周期)构成,“训练波”的时间安排要根据项目和个体的差异进行安排,“训练波”是不断提高运动成绩(能力)的、滚动式训练安排的、完整的基础环节。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随着年度比赛次数的增多和比赛激烈程度的增加,原有的训练周期理论根本不能适应当时的比赛需要,由此一种新的训练理论应运而生,即“小周期”训练理论的诞生,当时“小周期”作为大周期的补充。当前大多数运动项目,均全年不息地进行着比赛,全年比赛多达几十场次,“小周期”的地位不断突显。但实际上,根据现代运动项目的比赛特点,“二元论”训练周期理论也随之发生变化,以适应现代训练比赛的特点,“小周期”较“大周期”地位突出,从周期理论的结构上看,以“小周期”为主构成“中周期”,以“中周期”为主构成“长周期”,以“长周期”为主构成“大周期”,但其基本单位仍然是“小周期”训练波。

由此可以看出,“二元论”训练理论已经突破了传统训练理论的理论模式,向着系统化、综合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训练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形成较为科学的训练体系。“一元论”训练理论在“二元论”训练理论的基础上,根据新赛制的特点和运动员对比赛的需求变化,向着职业化、商业化、科学化的方向进一步发展。在运动训练理论体系的构建和完善过程中,“一元论”训练理论是对“二元论”训练理论的延续和补充。

3“一元论”与“二元论”训练理论的早期专项化训练观辩证分析

“一元论”训练理论把“早期专项化训练”看作是专项训练完整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训练系统,强调身体素质的专项化训练和技能训练的专门化训练的协同进行,更加注重素质与技术协同训练的专项化程度。在“早期专项化训练”的过程中,突出以专项训练为核心,采取专项训练手段以提高机体的专项竞技能力为目标,旨在努力提高专项运动水平,其突出的特点是强调训练结果的“合力效应”。“一元论”训练理论的“早期专项化训练”理论更加适合具有良好身体素质的高水平运动员,它忽略了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儿童少年,未能考虑其身心特点,不能清晰的辨别“早期专项化”与“早期专门化”的不同层次问题,导致盲目早期专项化。

“二元论”训练理论则认为“专门化训练”是“专项化训练”系统过程中具体解决训练实际问题的子系统,在“专项化训练”的完整系统中,有若干个不确定的“专门化训练”的子系统,也就是在“专项化训练”系统训练过程中,为提高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而专门在身体能力、技术、战术、心智等方面采取的具体手段与方法。“二元论”训练理论更加强调专项身体素质或技术的专门化训练手段,注重围绕某项身体素质或技术,分阶段地有步骤地实施专门化训练手段,有针对性地提高或突破某项身体素质或技能水平,其突出的特点是强调训练结果的“分力效应”。

因此,由于所研究的对象和研究的视角不同,导致“一元论”与“二元论”训练理论的早期专项化训练观也不相同。应该跳出“早期专项化”训练的误区,针对“早期专门化”问题,结合不同训练水平的运动员,围绕其所处阶段所需要的专项素质或技术,确定什么该练、什么不该练,因时制宜。

4“一元论”与“二元论”训练理论的“元因素”主导地位观辩证分析

运动训练学认为,运动成绩应包括竞技水平、竞赛的胜负或名次,其中竞技水平(或竞技能力)应由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构成。对在运动成绩“元因素”构成上的理解差异,是直接导致“一元论”与“二元论”训练理论的“元因素”主导地位观的理解不同。

“一元论”训练理论认为:运动成绩是由身体状况、年龄状况、训练经历以及比赛条件等因素共同构成的,技术与体能是同时存在于一体,它是同一问题的两个不同侧面。它认为技术首先存在于大脑中的“信息结构”中,在整个机体的有机配合下,这种“信息结构”指挥机体运动,“体能”随之呈现出来。所以,在训练安排的顺序中,一般必须先掌握技术,后在技术训练中提高专项体能。从专项竞技过程来看,竞技能力是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的综合表现。“一元论”训练理论认为运动成绩的起落是由机体的“体力波”造成的,由于机体内“体力波”的波动变化造成运动成绩的波动起伏;它把人体有序状态的调整和发展看作是运动成绩进步的根本原因。

“二元论”训练理论认为运动成绩是由体能与技术两个因素构成,体能与技术是“二元”的,是相对独立存在的,体能是基础,技术是在体能的基础上逐渐得以掌握的。它强调在训练过程中,先抓体能训练,当储备好一定的体能后再练习技术。

“二元论”训练理论认为运动成绩的起落是由于训练周期性变化引起的,在训练周期的不同阶段,成绩有所变化和波动;不同的训练周期,成绩也会有起落;它认为超量恢复是运动成绩提高的根本原因。

从现实运动训练工作中的内容来看,全面发展身体素质与专项技术训练是整个运动训练的主要内容,是推动运动成绩进步的两个主要矛盾(二元论),从运动成绩的本质上看,运动成绩是体能与专项技术统一体的外在表现(一元论)。可见,“二元论”训练理论是针对运动成绩构成的主要因素,是从提高运动成绩进步的主要矛盾方面考虑的,而“一元论”训练理论的提出,主要是)从运动成绩的内在本质以及外在表现两方面来考虑的。

5“一元论”与“二元论”训练理论的协同发展辩证分析

“一元论”对于“二元论”理论的基础性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训练成绩内在归因贡献。运动成绩的起落是由机体“体力波”的变化所影响的,“体力波”的波动变化是导致运动成绩提高的真正内在因素,机体良好的竞技状态是通过机体一系列的“体力波”链的作用而形成的。二是专项化训练理念贡献。“一元论”训练理论强调身体素质的专项化训练和技能训练的专门化训练的协同进行,注重专项化训练效果的“综合效应”,为“二元论”训练理论提供了明确的方向。三是训练元要素贡献。运动成绩是训练效果的外在表现,是体能与专项技术表现于外界的一种形式。身体素质与专项技术训练是提高训练成绩不可缺少的两项主要内容。

在运动训练过程中,既要注重充分发挥基础训练的基础性作用,也要通过推进专项化训练来进一步提高专项水平,为竞技水平的提高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由此可见,离开“一元论”的基础性作用,试图在基础训练上实现专项化、个性化是不可能的。同样,离开“二元论”训练理论的辐射作用和其训练理念的扩张功能,要实现基础训练向专项训练的转变也是不可能的。因此,协同基础化、专项化、个性化训练,对提高专项竞技水平和形成良好的竞技状态是十分必要的。

6结语

运动训练实践是推动运动理论发展的源泉。任何一种训练理论都是运动实践的反映。“一元论”训练理论和“二元论”训练理论是运动训练实践不断发展的产物,是适应比赛新形势和运动训练特点新要求的结晶。

“一元论”训练理论和“二元论”训练理论必将推动运动训练理论的不断发展,它对人们重新认识运动训练和比赛特点的新规律将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一元论”训练理论和“二元论”训练理论就其理论的实质而言,它们是协同发展的,是训练本身不同方面的不同表现。

参考文献:

[1]茅鹏,严政,程志理.一元训练理论[J].体育与科学,2003(7):5-10.

[2]茅

鹏.一元理论与训练实践[J].体育与科学,2003(9):1-5.

[3]陈小平.当代运动训练热点问题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4]王健,杨建成.互补理论一反思“一元”训练理论与“二元”训练理论[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7(2):95-98.

[5]顾善光,陶于.二元与一元运动训练理论辨析[J].体育学刊,2007(5):19-23.

[6]黄璐,邱新宇,杨磊,等.对“一元训练理论”的几点质疑[J].体育学刊,2007(2):117-120.

[7]王磊,顾善光.结构·解构·建构一我国竞技体育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体育文化导刊,2007(2):27-29.

[8]魏际英,杨威.从茅鹏的“一元训练理论”看刘翔的训练特点[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5(2):103-106.

[9]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10]王贵友.从混沌到有序一协同学简介[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7:6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