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地佐辛复合丙泊酚麻醉用于无痛人流临床观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地佐辛复合丙泊酚麻醉用于无痛人流临床观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目的分析观察地佐辛复合丙泊酚麻醉用于无痛人流临床效果和反应。方法我院进行无痛人流手术的女性患者110例,ASA分级1级,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选用丙泊酚复合芬太尼进行麻醉,观察组选用地佐辛复合丙泊酚进行麻醉,手术中及术后对两组患者进行心率、脉搏、血压及呼吸频率的监测,统计手术时间、苏醒时间、术后对患者痛感进行评分,记录患者身体功能恢复情况、不良反应情况(主要心恶心、恶吐为临床表现)、下床时间。结果观察组的丙泊酚使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呼吸抑制对照组20例,观察组5组,观察组不良反应出现率7%低于对照组25%。结论地左辛复合丙泊酚静脉麻醉能有效的降低患者痛阈及减少对呼吸的负面影响,临床效果较好。

【关键词】地佐辛;丙泊酚;无痛人流;芬太尼;复合麻醉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287-02

无痛人流妇产科临床中操作频率较高的一种手术,其手术关健在于麻醉医师的配合,让受术者要手术过程中没有痛觉,以减少手术带来的伤害。地佐辛是一种新合成的阿片受体激动-拮抗药。它能过对β受体(脊髓、镇痛)的高亲和力,镇痛作用不仅强,而且还有一定的镇痛作用。由于其对β受体(脊髓以上镇痛、镇静、抑制呼吸和肠蠕动)的亲和力低,因而对呼吸抑制吗啡、芬太尼轻,很少有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的发生。[1-2]丙泊酚是一种短效静脉,在临床应用上具有起效快、苏醒迅速且功能恢复完善等特点,尤其是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因而得到广泛应用。本文章重在观察地佐辛与丙泊酚复合麻醉在无痛人流手术应用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1年5月――2012年4月进行无痛人流手术的女性患者110例,年龄18-35岁,平均(23)岁,妊娠期6-11周,平均(8)周。患者在术前均实施术前禁食,不服用治疗药物。将11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5例,两组患者无显著差异。

1.2方法对照组选用丙泊酚复合芬太尼进行麻醉,芬术尼1μg/kg静脉滴入,丙泊酚2mg/kg静脉缓慢推注。观察组选用地佐辛复合丙泊酚进行麻醉,地左辛0.1mg/kg静脉滴注,丙泊酚1.5mg/kg静脉缓慢推注,术中如果患者仍有体动反应,则酌情追加,直到反应消失。两组术前准备相同。

1.3观察指标手术中及术后两组患者进行心率、脉搏、血压及呼吸频率的监测,统计手术时间、苏醒时间、术后对患者痛感进行评分,记录患者身体功能恢复情况、不良反应情况、下床时间。

1.4统计分析对于临床观察中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所得结果使用标准差(χ±s)表示,组间差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则采用(X2)检验,以P

2结果

2.1手术诱导时间、丙泊酚作用剂量的比较和两组用药诱导后术中及术后血压、脉搏、呼吸频率、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手术方法的比较。从表1可以看出,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手术方法、丙泊酚使用剂量、诱导时间差异不明显,P>0.05,无统计学意义。用药诱导后,术中及术后对患者的压、脉搏、呼吸频率的监测结果见表2,从表中可以看出,两组患者在术的血压、脉搏变化不大,没有使用阿托品或升压药,与术前水平显著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在呼吸频率方面,两组均有不同程式的呼吸抑制,其中对照组患者有18例(32.%),观察组有5例(9%),存在显著差异,P

3讨论

丙泊酚是一种在临床上应用较广泛的,其特点是起效快、苏醒迅速,较小影响对患者身体功能的快速恢复,因此临床常作为无痛人流手术中的来使用。但是也有它自身的缺点,受使用剂量的控制,在手术过程中很容易导致患者出现低血压和短暂性呼吸抑制,呼吸频率受很大影响,因此在临床使用时,麻醉医师常会选用一些其他药物与其联合使用,以减少丙泊酚对血压和呼吸的影响,配伍芬太尼等药物虽然能达到较佳的镇痛效果,但它对机体的呼吸及循环的不良反应却不容忽视[3],因此找到既能达到有效的镇痛效果,又能保证较高的安全性的药物是临床的研究重点。本次研究中,选取了芬太尼和地佐辛两种药物进行比较,从临床结果来看,配合地左辛使用能有效的减少丙泊酚的使用剂量,以及减少对血压和呼吸的影响方面优于芬太尼复合组。综上所述,地佐辛复合丙泊酚的使用在临床麻醉效果方面较好,适合在临床麻醉中推广。

参考文献

[1]姜爱华,金瑾,辛德.不同剂量地佐辛复合丙泊酚在PPH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比较[J].山东医药,2011,51(6):107-108.

[2]段励瑕,李晓玲.地佐辛注射液的药理作用及其临床应用[J].中国新药杂志,2004,13(9):851-852.

[3]孙忠国,王爱文.丙泊酚联合地佐辛用于无痛人流术的麻醉效果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19):14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