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例谈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发学生阅读期待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例谈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发学生阅读期待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阅读期待是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通过不同的途径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并利用阅读期待,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高阅读教学效益。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阅读期待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其中的“阅读期待”,是语文新课标中出现的一个崭新词语。“阅读期待”源自接受美学,它是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阅读期待支配着阅读全过程,是影响阅读质量的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通过不同的途径引发学生阅读期待,并利用阅读期待,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高阅读教学效益。

一、通过对文章题目的探究,引发阅读期待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的导入应成为一着妙棋,要彰显出独特的“走”法。而在导入环节,通过对文章题目的探究、揣摩,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发学生强烈的阅读期待。譬如,《青海高原一株柳》是现代作家实写的一篇托物言志的文章。教学此文,在导入环节笔者首先让学生背诵贺知章的《咏柳》,借此引出所学课文。然后,向学生发问:“如果用‘柳’或‘一株柳’来做题目,你认为好不好?为什么?”于是学生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们认为用一个“柳”字做题目,范围较大;用“一株柳”做题目太普通了。笔者趁机发问:“那用‘青海高原一株柳’做题目好在哪里?”学生回答:“一看题目就知道这不是一般的地方、不是普通的柳树,而是生长在青海高原上的一株柳树,肯定有其特别之处。”接着笔者引出“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这句话,并发问:“读了这句话,你们想要了解什么呢?这一株柳究竟有什么神奇之处?为什么会‘令我望而生畏’”?这样的导入有两点值得肯定的地方:一是运用对比的方法,推敲文章的题目,层层推进,有利于提高学生审题和自己拟题的能力;二是有利于诱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引发阅读期待。“青海高原一株柳”有什么神奇之处,为什么会令“我”望而生畏?带着笔者提出的问题,学生在兴味盎然的氛围中自然而然地开始自主阅读与探究之旅。

二、抓住文章的中心句或重点句精心设问,引发阅读期待

在阅读教学中,抓住文章的中心句或重点句,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有效地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激起学生阅读探究的欲望。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做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由机械地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地自主探究,让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带着阅读的任务迈开阅读探究的步伐,启发学生运用原有的知识背景和相关经验去探求新知。譬如,《詹天佑》一文的开头:“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从北京到张家口这条铁路,最早是在他的主持下修筑成功的。”其中的第一句是课文的中心句。教学此文,笔者抓住中心句进行设问:“为什么说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他杰出的才能表现在哪里?他的爱国之心体现在哪里?”笔者要求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深入到课文的字里行间去寻找答案。执教《秦兵马俑》,可以抓住文中的过渡句“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进行发问:“它的规模宏大体现在什么地方?它有哪些类型?又有着怎样鲜明的个性?”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去品读课文,走近兵马俑。又如,教学《桂花雨》一文,可抓住母亲说的一名句话:“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这句话进行设疑,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母亲对家乡的金桂情有独钟,进而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来品味课文中蕴含的思乡情怀。

事实证明,在阅读实践中,当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有了惊喜的发现、有了丰富的收获,那么他就会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就会觉得自己是一名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进而增强学习的自信。

三、运用多媒体创设优美的意境,引发阅读期待

多媒体技术将文、画、声、像融为一体,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是其突出特点。这种教学手段为语文课堂教学增添了生机与活力,能够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善于正确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学习语文营造一个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切实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辅助作用,增强阅读课堂教学实效。在阅读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创设优美的意境,调动学生的想象,可以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譬如,执教老舍的《草原》这篇脍炙人口的佳作,在导入新课环节,笔者首先在课堂上播放了著名歌唱家德德玛演唱的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顿时,悠扬的旋律在教室轻轻地回荡,在学生心田舒缓地流淌,学生美美地享受着音乐带给他们的奇妙的视听感受,一幅幅旖旎的草原风光画面浮现在学生脑海:湛蓝的天空、洁白的云彩、一碧千里的草原,骏马自由地奔腾、牛羊悠闲地徜徉……如诗如画的境界一下吸引了学生的眼球,给学生带来视觉和听觉上的美好享受,让学生对大草原心驰神往。笔者抓住这一契机,在黑板上端正、美观地写下了“草原”这个课题。在教学中,笔者借助音乐这一媒介,激活了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让学生获得了生动的感受和真切的情感体验,很快让学生的情感融入到了课文的字里行间,和作者的情感交织在一起,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四、发挥课后思考题的价值,引发阅读期待

课后的练习题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练习题是编者根据课文语言内涵或结构形式上的特点,结合教学目标的要求精心设置的,思维“含金量”较高,具有引导学生思考、领悟语言内涵或欣赏文章形式之美的学习价值。这些思考题往往反映了课文的教学重难点或某个训练点,教师对课后练习题应加以重视,不能置之不理;否则,会让课后练习题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大都是记叙文,记叙文常用的手法有描写、议论和抒情。课本中好多记叙文都体现了这一写作特色,像《草原》一文结尾的抒情:“是呀,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最后的姿势》中与题目相互照应的句子:“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等等。编者往往抓住这些句子来设计有思考价值的练习题,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传授写作技巧。

如《李时珍夜宿古寺》一文,课后第5题是:“课文结尾不是写寺内的人,而是写寺外的风啸鹰叫和皓月当空。想一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联系课文内容和写作特点,我们可以发现这个问题设置得恰到好处。因为这篇课文属于一篇记叙文,记叙文中的景物描写,包括社会环境描写与自然环境描写,用来交待背景,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性格,烘托人物的心情,推动情节的发展等。抓住课后习题,精心设问,可以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比如抓住《李时珍夜宿古寺》课后第5题中提到的句子,笔者首先要求学生画出“风啸鹰叫”和“皓月当空”的句子,然后向学生发问:“如果删除这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请浏览课文,联系课文内容和文章题目,说说你的重大发现。”这个问题一下引起了学生探究的兴趣,于是带着阅读期待又一次深入文本去探寻答案。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和交流,终于明白课文结尾虽然不是直接写人,但通过环境描写衬托了李时珍师徒不畏艰苦,风餐露宿,一心一意修订《本草纲目》的奉献精神,李时珍为民造福的可敬形象跃然纸上――原来写景还是为了写人!

阅读是否深入,是否有所收获,与阅读期待的程度有很大关系。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在“引发期待实现期待引发新期待实现新期待……”这一期待的“链条”上下功夫。在引发学生阅读期待的过程中,把思考的习惯融入阅读活动,提升阅读期待的品位,拓宽阅读期待的视野,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性,让课堂教学因阅读期待而彰显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

[2]吴佩芳.让阅读期待彰显课堂生命活力[J].小学教学参考,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