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高效课堂“问”中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效课堂“问”中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早在春秋时期,大教育家孔子就主张“每事问”,提出“疑”,“思之始,学之端”,十分强调疑对于启迪思维促进学习的重要作用。提问的过程,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可以为化解教学重点、难点提供契机,并可以借此获得教学的反馈信息。从学生的角度,提问可以启发思维,开发智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兴趣,从而活跃课堂气氛。怎样的“问”才能为高效课堂推波助澜呢?从一堂课的结构来看,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环节思考。

一、导入课文,“趣”字当先

在学习一篇新课文时,老师会有一段导入语,导入语结束会留给学生一个悬念式的疑问,这个“问”有明确的目的,就是激起学生对新课文的兴趣,调动学生的自主探究性。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所以,这个“问”要生动有趣,既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又要新奇有趣,一下子把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出来。

记得一位李老师在上《少年王冕》这篇课文时,是用谈话的方式进入课文的:

师:我姓李,大家就叫我——李老师(生齐答)

我还知道历史上和我一个姓的了不起的人物,比如唐太宗李世民,还有(学生抢答:还有李白……)

同学们,说说你们的姓,看看历史上有哪些了不起的人物是你老本家。(同学们发言非常热烈)不久,一个姓王的同学站起来,说出大书法家王羲之和自己一个姓,老师说还有一个,他的名字叫王冕,你知道他了不起在什么地方吗?你仔细地读课文,如果再加上思考,收获肯定就比别人多。

这一问,轻松自然,功夫深却不露痕迹,不但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把学生的注意力全部转移到课文中来

二、品读课文,“精”“巧”结“活”

“精”,就是精心设计提问,提问既要有深度,又要体现层次性,使学生在不断地“跳一跳摘到果子”的过程中,充分享受到探索的乐趣。如教学《番茄太阳》一课时,找准关键处,可抓住“笑”一词,层层设疑:“小女孩的笑”是怎样的“笑”?为什么一个盲孩子笑得如阳光般灿烂?为什么我看到这样的“笑”如此感动?小女孩的笑给“我”的生活带来了什么?这样以“笑”为核心,层层递进,使学生不仅理解了“笑”的表面意思,更明白了“笑”中的一种生活态度。

“巧”,则是为了体现重难点,在“节骨眼处”巧妙设置的问题,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教师要善于用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巧妙地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

还是在教学《少年王冕》这一课,在梳理了课文后,我们学校的姚老师是这样问的:“同学们,课文写了王冕从七岁到十七八岁,这么长时间的生活,作者只用了九百多字,重点写了哪几件事?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发生那么多事,为什么作者就单选这些事来浓墨重彩地描述?”

学生立即进入沉思,再次研读课文,进入思维的更深层次。

三、整合课文,张弛有度

一篇课文品读结束,是不是就不要问了呢?答案很明确:“要。”而且同样重要,如果品读课文是在课文的意境里遨游,整合课文,则是“形”归于“神”,有回归本意,殊途同归的意愿。回到课文,站在更高的高度重新来欣赏课文,内化和升华。

例如教学《狐狸和乌鸦》一课,课文到最后,教师可以这样向学生发问:“同学们想想看,如果下次乌鸦再碰到狐狸,它还会上当吗?”这种问题既紧扣文章的重点,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经验加以总结,又超出了课文本身的内容,给了学生一个发挥想象的空间。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发展思维、技能、情感等的重要手段。教师要充分钻研教学内容,认真领悟提问要求,切实掌握提问策略,精心设计各类问题。唯此,才能真正发挥提问的功效,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使课堂成为真正的高效率课堂。

(作者单位:江苏省滨海县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