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李欣频VS.杨文轩 创意营造 精致生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不久前一条微博被疯狂转发―如果你整天挂着QQ,看看微信,逛逛淘宝,拿着包月的工资 ,干着不计流量的工作,你要青春还有什么意义?李欣频和杨文轩告诉你,不如出去来点改变,跳出框框,积攒人生的里程。有着“创意天后”之称的李欣频,用最新出版的《创意天龙八部》说明:只有非去不可的旅行,没有放不下的事情。著名出版人杨文轩则感叹蜗居一隅的遗憾,追求的生活越精致,才会拥有想即刻改变的紧迫感。
创意旅行,没有借口
关于旅行,最常听到的说法是“我很想去,但没有钱,也没有时间”,其实,当你真正打定主意要走,没有任何理由能够阻拦。旅行让我们进入一个全新的世界,发现新的高度,寻找新的路程。
杨文轩:我刚看完你的《旅行创意学》,你说关于旅行,第一个限制是钱,我印象很深。
李欣频:我觉得钱和时间是两个最大的借口,很多人说自己想去旅行但是没有钱没有时间,其实当你想做一件事情,钱和时间都不是阻碍,很多人是在一边工作一边旅行、一边旅行一边挣钱,当你想做一件事情,有一百万种方法;当你不想做时,有一百万种借口,就这么简单。如果找借口,就永远维持在一种状态里。旅行对我而言是非去不可,不去我死了会有遗憾,没有任何借口。时间定下来,机票定下来,工作都排在之后。今年我的旅行机票都买好了,从巴厘岛到奥地利、维也纳,之后还要去南极。最初是存钱去旅行,后来做文案钱就够了,再后来发现旅行也可以赚钱,旅行完回来之后出书挣的钱是旅费的五到十倍。
杨文轩:我三十岁前曾立志成为一名自由作家,以为最理想的生活就是旅行。当时对人类学感兴趣,游走于广西和贵州之间一些少数民族,做田野调查,研究家庭起源的理论。我将研究成果写成一本书,来到北京,希望能找一家出版社正式出版。书没出成,反倒成了一名书商。我对当时“游学”方式深感惬意,以为是迄今为止自己人生和思想最放松的时期。初夏时节,一个人行走密林山涧中,四周鸟鸣如织,有时候三四个小时不见人烟,心中却无惧无恐,如今光天化日下行走在北京街头,却常常疑惑身后是否有人觊觎。我能清楚感觉到这些年自己心态的变化,心随向往之,却难以回去了。欣频刚才所言,我感触最深,自己就是这样不断找借口,譬如要向投资人和股东一个交代,对公司和员工要负责任啊!去年公司出版系列与旅行有关的书,其中有一本是一女孩放弃跨国公司优厚的工作,游走世界的故事与心得,书名反复斟酌都不很满意,有一天念头一闪,“再不远行就老了”竟脱口而出,因为它给人一种紧迫感。世界之大之美,我们却一辈子蜗居一隅,真是遗憾。
李欣频:从孩子的眼光看世界是非常有趣的,就像回到了童年;和孩子一起旅行,她会刷新你的世界。
杨文轩:不同年龄不同阶段,旅行方式会有所不同,早年一个人无拘无束,多有探索的意味,后来多商务旅行,走马观花不能深入。如今则多家庭旅行,关注点多放在孩子身上,有明确的目的性。而你更率性,背起包,走到哪就是哪,我很羡慕你,不用给自己那么多的借口。我是一个思维庞杂的人,所以特别喜欢像欣频这样的纯粹执着的人。年岁越长,内心越纠结,想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生活姿态。一个人的选择,环境起很大的作用,尤其是像我这样缺乏定力的人,只能依靠改变环境来改变生活了。在生意圈子里,我算是能保持疏离的,晚上尽量不去应酬,周末也能坚持在家陪家人,但依然觉得环境的压力,它是无形存在于周围,让你不释然。所以也希望以一种外在的方式来跳脱现在的环境。却发现其实也很难。
李欣频:我是想做的事情都会在今年做完,不会拖到明年,我想象自己没有三年五年的时间,只有一年的时间,必须做完,实行一段时间后,我发现这是很快速的方式,你必须要一年完成,否则就会被琐碎的事情分割掉,像五马分尸一样;但如果你把大的方向定好,先把几件大事做完,其他琐碎的小事化零为整就能够完成。我出书量最大的那两年,是因为我决定花更多时间去旅行,而当完成了一年的计划,我发现自己进入一个全新的世界,更多的机会,超过以往的想象。但是你把一年扩充到三年、五年,等于你冲上去的那个时间要更久一点。我则要非常高效地压缩时间。
杨文轩:这样人生显得更熔炼一点。
李欣频:是啊,我每天早上一个小时也会打太极,我把童年青年老年在一天之内完成,早上过的是老年的生活,太阳越升越高,变成青年,忙碌、有活力,到睡觉前变成婴儿,完全无思无念。
缺乏什么才会向往什么
也许人活到最后拼的就是审美的差异,就像有的人拥有最好的食材却只能做出“微波料理”有人则可以在春卷上写诗。大多数人在衣食无忧时便萌生了对精致的追求,但此刻的我们只能向古时追寻,或者,在日常锻造一双诗意的眼,因为浮躁的时代才会向往精致的生活。
李欣频:很多人说生活很琐碎、无聊,那是因为没有带着诗人的眼睛去看世界。美不是花一天去美术馆,美是你眼睛所到之处的所发现的事情,包括路边的小花、天上的云朵,这是无处不在的,不是刻意追求的。美学教育需要从小开始,让孩子不是被制式的东西所限制,而是有自己的绘画能力和思考能力。我总建议中国孩子教育要借鉴外国的方式,他们不是带孩子去美术馆,而是让他们练习颜色的美感。绘画班的小孩,你带他们去看米开朗琪罗、毕加索,他就及早被框住,再怎么画都有点像那些大师,反而不像自己,这是最麻烦的。不如在他们发展之前不要看大师作品,等他们发展了自己的风格再看大师。而我们最常见的就是还没长好骨头就填进去一堆肉,最后就是飘来飘去。
杨文轩:我女儿今年五岁,我常和她一起读绘本。在我看来,绘本阅读一是审美,二是情感,然后才是认知。但许多家长反过来,过分看重认知教育。我女儿现在一个字都不认识,但她有丰富的语言表达和对色彩的敏感。知识是随着年龄增长可以自然获得的,但审美和情感必须从小培养。
李欣频:我相信知识没那么重要,随便从网上找一找就是了,重要的是观念以及怎么运用知识的方法,这是需要美感的。如果没有美感,你有一堆菜也不知道怎么煮,顶多凑在一起,就像所谓的微波料理,没有策略没有灵魂。人活到最后,其实拼的是审美的差异,而这不是你三年五年能学会的。譬如你去看一个地方审美如何,看你随便拍一张能不能当明信片好了,欧洲随便一个角落拍下来都能做明信片,可是如果有人拍国贸做成明信片你会买吗?前者是几千年积累下来的美学底蕴。
杨文轩:中国古代也是有美学的,只是近现代都毁掉了。
李欣频:都倒退了。曾经中国人追求精美、讲究,一件物品恨不得是两三个工匠的一生精华,而现在我们都用一次性纸杯喝水,变得毫无乐趣。
杨文轩:最近我在研究明清时期的出版,明朝曾有一个出版鼎盛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印刻社,也就是今天的书商,与当时的文化有很大的关系,文人知识分子有很多闲情逸致,需要表达,而社会也有对品位生活的需求。譬如《金瓶梅》情和《闲情偶寄》清言小品,都与市井生活的趣味有关。
今天的阅读潮流从深层次的角度,也能侧面反映一定的时代性。我们去年策划出版《你若安好,便是晴天》,大卖160万册,许多人都不解,媒体也提出种种质疑。我的解释是,一本书卖上十万本,与作者、内容有关,而卖过一百万本,一定和社会情绪有关。这本书到了后期已经脱离了作者、作品内容,林徽因成为一种社会符号,反映了人们对于当下浮躁生活的不满,以及浪漫精致生活的向往。从题材和作者知名度的角度看,畅销元素并不多,但居然得到一些影视明星以及任志强这样公知的转发和评论,也是有原因的。身处喧嚣中,面对生活的粗糙,对品位和情趣成为人生的新需要。当下生活无模范,便回到过去,回到民国去寻找。爱、浪漫、品位、独立、守护,将这本书抽离一些关键词,而这些关键词正是今天我们所缺乏的。
李欣频:我对精致的要求是越简单越好、越直接越好。只有内心是干净的你才能创造无招胜有招的概念。我很喜欢日本的禅院,极其简单,只有竹林和石头,如果你站在那里你的心是幽静的,而不是一堆东西搞得你很混乱,它美到极致,让你几乎感觉不到空间的存在,人变得很大,不会被框住。我最近想建造一个自己的禅修园,一面墙、一个榻榻米,其他的东西,包括卫生间,都在墙里,墙之外都是空的,无限的。
杨文轩:我自己的生活简单而粗糙,这可能与我生活背景有关。我出生在江南乡村,革命时代。未受过任何生活品位的熏陶。后辗转来京,三十多岁开始创业,也是一路克勤克俭。虽有所积累,但习惯已成,难以改变了。我曾说,财富积累已改变不了我们这代人了,惟有改变下儿子女儿的生活。如果说还有一点生活情趣的话,那就是烹饪。我对做菜倒是精益求精,希望色香味俱美,甚至装菜的盘碟,也希望是有设计感的。周末早起去附近早集上,搜寻外单的盘碟,购买新鲜的食材,然后为家人做一顿丰盛的午餐和晚餐。我不喜欢去高档酒店吃名贵的菜品,不是因为味道或者食材,而是那样的昂贵总觉得不妥,让人忐忑不安。我自己就是这样的端不上台面上,以前也觉得羞怯,现在也到是坦然了。老了之后,我有一个愿望,就是写一本烹鱼食谱,不是简单的做法,要详细到什么季节吃什么鱼,吃鱼的什么部位,用什么样的做法。许多都是我幼年外婆积累。每个人都会有自己极端的东西,其余便可随意。也许算是一种品位吧。
李欣频:其实一天中我们有不少机会可以和美接触,台湾有一家餐厅,基本没有菜谱,今天摘了什么就做什么,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的春卷,用墨鱼的墨汁在上面题诗,写他今天做菜的心情,不是抄的,完全原创,你吃的时候会觉得这是独一无二的,这顿饭就比你吃泡面层次高很多,整个美学的感官都不一样。
李欣频
以广告文案而知名,被誉为华语世界“文案天后”,至今出版27本畅销书,最新出版《创意天龙八部》。
李欣频 把每一年当成最后一年
{F=FAMOUS 李=李欣频}
F:终于把这些年的写作结成《创意天龙八部》丛书,你觉得它对你的人生有什么样的意义?
李:这一路真的不是容易的事,如果没能从这些压力中挣脱,我的状态一定与现在不同。但我一步步完成这个过程,把它变成一本一本书,到现在是一个大的完结,整个过程峰回路转。为这套书写序的时候我很感慨,如果我在18岁看到这套书,我的人生会非常快乐,所以我很感激自己把点滴过程写完,否则很快就会忘记自己走过的辛辛苦苦的路。
F:为什么主题会是创意?
李:并非你从事企划或者文案相关的工作才需要创意,我觉得每个人都要有创意,有了它你可以利用悲观或者沮丧的力量创作出作品。其实大部分人的问题,都是人生过得很无聊、很单调。关键并不在于你的人生无聊,而是你不知道自己还有很多的选择,当有一天你的眼界变高会发现有很多条路,创意就是让你的眼界变高。
F:我听到很多年轻人关于生活的慨叹,最常见的是“迷茫”。
李:如果每个人都迷茫,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我还蛮担心的,每个人都会迷茫,但是醒来的时候要在瞬间做决定。我有一个重要的人生经验是在伯克莱留学的时候,每天就是从宿舍走到教室,有一天我沿途听到枪声,所有玻璃橱窗都碎了,却没有看到人,那里离好莱坞蛮近,我以为在拍电影,还在找镜头和导演在哪里。走到教室,老师说那里正在发生枪战。这件事给我很大的惊吓,原来黑白两道夹杀我都死不了,让我有了不一样的感觉。你发现不是只有到80岁才会死,而是会突然死掉。而为什么很多年轻人会浑浑噩噩过日子,因为他没有真正意识到这一点
F:怎么样从被钉住的状态中离开?
李:有一部电影说人生有好多个十年,18岁到28岁是一辈子,那的确是重要的时期,培养你的人格以及和世界相处的方式,要让年轻人活得很自由,第一他要了解自己有一天会死而且不知道什么时候死,他必须要正对死亡的概念。我每去一个国家旅行都要参观墓园,希腊的墓园都有一个玻璃盒子,一生喜欢的都在这里,看到这些你会懂,死亡就在我们旁边。所以我会把每一年当成人生最后一年,尽力让自己不留遗憾。
杨文轩
华文天下图书公司总编辑、知名出版人,在挖掘草根作家方面独具慧眼,推出安意如等畅销书作家。
杨文轩 没点心理支撑就别做书
{F=FAMOUS 杨=杨文轩}
F:一般认为,互联网给传统书业很大的冲击,您会怎么看待目前书业的形势?
杨:自1998年进入这个行业,我一直在观察,整个图书行业一直是个弱势产业,传统的民营书业靠的是自我剥削,国有的出版社则靠政府明补暗贴,网络书店是靠资本接力棒来烧钱。我和朋友投资的单向街书店这些年总是搬家,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书的消费和定价总是赶不上其他行业的增长,被迫变得边缘化,书店变成书吧,也开始卖简餐、咖啡,承办会议、沙龙。也有人问我为什么一做十几年,主要还是因为干过书店的人总是有一点点对文化的坚守,对这份职业有心理支撑。
F:在发掘畅销书作家的时候,有哪些方面是您会注意的?
杨:发掘他们,有偶发性因素,也跟我对文字的鉴赏有关,我有文字洁癖,有些就是读不下去,包括莫言,我试了很多次就是不行,文字太粗鄙了。作为一个书商有筛选的标准,一些作家以故事取胜,譬如池莉,她用形象化的语言写一个故事,拍成电视剧之后书可能热销;另一些作家以文字取胜,安妮宝贝每部小说的影视改编权都卖掉了,但是至今一部也没拍出来,她的秘诀就是短语、短句、短段落,打破以前文学对流畅的要求,让读者在阅读中产生代入感。
F:您曾经在当当网工作过,是接触互联网比较早的一批人,现在依然在传统书业,是否后悔过?
杨:这是一种矛盾的心情。我和陈年是好朋友,以前他在《图书商报》的书评周刊当主编,后来他进了卓越我进了当当,基本同时进入互联网,卓越被亚马逊收购之后他做了凡客,我从8848出来时谷歌也找过我,但还是决定继续做书。可能人生的确是选择大于努力,他骑上了互联网这匹快马,一年60亿的收入;我们在民营书业中始终保持在前五,一年一两亿收入。当然这是从财富和社会成绩的角度,而我在精神层面上有优越感,当然我也羡慕他,我跟他说过我羡慕的不是你的财富、影响力,是你改变了一件事,而我还在做重复的东西。我今年47岁,有时想想,如果还能活30年,还要继续做书吗?是到了我重新思考一下人生的时候,好在跟十几年前相比,这种思考不是空想,而是可实践可掌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