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小特区”奔向大武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小特区”奔向大武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让来葛店的投资者过上与城市无差别的生活”、“让失地农民过上比拥有土地更幸福的生活”――这是十二五开局之年,葛店提出的两大目标。4月25日,鄂州市委书记范锐平在葛店调研时说,“十一五”时期是葛店开发区建区以来发展最快最好的5年。近两年的开发区,更是日新月异。与此同时,一些问题却日益成为桎梏发展的枷锁,若能解锁,葛店前景可期。

公共交通之痛

“要发展,先修路”。上世纪末,在葛店高新技术开发区,先后修建了316国道、武黄公路、高新大道、武鄂快速通道等道路,令武汉和葛店开发区之间的交通更快捷方便。免过路费的316国道成为许多工程车首选。

今天的开发区,到处都是大工地,热火朝天搞建设。而超载、缺少维护,正在将316国道葛店段变得千疮百孔,也引得生活在这里的人怨声载道。

沿316国道从武汉至葛店开发区,路面情况渐差,葛店镇一段损毁尤其严重,坑坑洼洼,路面几乎没有多少完整的板块,一辆辆大货车伴着沉重的轰隆声一晃三颠地从身边驶过,车载建筑材料、沙、煤炭,尘土飞扬。

国道两边,店铺林立,不乏小吃摊点,垃圾遍地,葛店高中就坐落在街边,放学人流量大时,人与车抢道。“我们平时都不敢开门,到处都是灰,真是‘光辉(灰)小镇’啊。”在街边婚纱店打工的喻杰(化名)谈起周边环境,一个劲摇头,“到晚上就雾蒙蒙的,一双白球鞋走一趟下来就变黄了。”她不敢买街边小吃,吃灰太多,呼吸道疾病缠身,心情也差。“洒水车更不管用,下雨时,就变成泥巴路。”倒垃圾也令她头疼,附近垃圾堆放点被划至另一片区,不让他们倾倒,店外没有垃圾桶,垃圾堆在店里,时间一长味道重。

在大家印象里,这种脏乱差的现象是最近两年才出现的,伴随着开发区的飞速发展,超载车辆增多,路面不堪重负,车子颠簸掉渣,灰尘越积越多。葛店镇由葛店开发区管辖,但由于葛店镇属于老城区,民居密集,人口稠密,大动作比较难以实施,所以变化稍快的基本都在开发区创业大道以及地广人稀的大湾地区,而老城区的环境也迟迟得不到改善。

对此葛店开发区也忧心忡忡,“这是开发区的门面,我们早就想解决,可是具体情况很复杂。”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刘恒波介绍,国道属国家交通部门管辖,不由地方政府说得算,另外还涉及建设成本分摊问题。目前,政府正在和交通部门积极协商,希望进行大修,相关配套设施也会跟进。3月11日,鄂州市领导到开发区调研时承诺,316国道葛店段的改造,由开发区负责修建,市政府给予资金支持。

相比解决问题难度较大的316国道,刘主任更愿意谈谈关葛高新大道。该路为一级公路,按城市主干道标准建设,于2007年年底建成通车。从此,葛店与武汉中心城区的距离缩短为23公里,从光谷驱车前往葛店开发区只需要20分钟,行程相较以前缩短了一半。它将葛店与东湖两个经济开发区真正连在一起,引发省政府关于围绕高新大道沿线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带的新规划。葛店开发区管委会主任陈伯才表示,关葛大道通车后,对葛店的经济拉动作用十分明显。原来,还要经常出去跑项目,但现在,坐在家里做接待工作都已是应接不暇。

站在宽阔的高新大道上,却看不到一辆公交车。这不禁又带出一个问题,一个区域在高速发展,公共交通方面却跟不上区域发展的速度,这会不会造成了在葛店居住和工作的人们的困扰?

从武昌到华容的中巴车(101路)走316国道,路况差、灰多是大问题,而票价贵也招来不满。“每天来回16块,一个月300多,开销大啊。”去年到葛店工作的李晨(化名),家住武昌,没私家车,公司也无班车。“听说以前武汉25路车开到这里,也便宜些,但后来退出葛店了。”

对于25路车,葛店本地人都很熟悉。武汉市公交集团五公司的资料显示,25路公汽于1958年6月开通,由武昌汉阳门开往葛店镇。葛店镇当时属武汉市管辖,辖区有国家重点化工企业葛店化工厂,许多工人上下班往返两地。60年代,葛店镇划归当时的鄂城县(现鄂州市)管辖,25路公汽继续跨市经营。2004年,这条营运了40多年的跨区域公交线路划上了句号。在当时,据葛店镇政府估算,25路车撤出葛店之后,当地居民进出武汉每年要多花800多万元的车费。

几年来,虽多方努力,但公交问题至今悬而未决。对此,鄂州市交通运输局回应:武汉市原则上同意两地直通公交车,但前提条件是鄂州市必须对101路现有的48台客车全部买断和清场,由武汉市公交公司进行经营。多次做工作的情况下,101所属客运公司提出补偿费最低不得少于2000万元,而市财政及葛店经济开发区管委会难以支付这笔资金。暂时只能对华容、葛店开发区到武昌车辆进行的公交化改造,具体实施方案也正在制定中,其中关键是政府出台相关公交化改造扶持政策,对公交化改造车辆更新、票价降低进行补助,对由于公交化改造企业亏损进行补贴。

据悉,在建的武鄂黄城际铁路在开发区内设有葛店南站,今后乘坐城市轻轨至武汉光谷商业中心仅10分钟车程。未来高新大道也会通公交,会变成一条功能齐全的城市主干道。那时316国道的交通压力会再次减轻,功能也将更加纯粹。而在此之前,316国道仍需承担许多复杂的功能和任务。

“两型社会”任重道远

沿着高新大道向开发区纵深前行,许多高新技术产业沿线进驻。整个开发区仿佛是一个大工地,城中村改造项目也如火如荼地进行。世居葛店的当地人正远离耕地,被规划住进高楼。“我们的目标是让失地农民过上比拥有土地更幸福的生活”。刘恒波强调,目前葛店拆迁工作没有特别大的问题。但在采访中,也有人表达了对拆迁的不满与质疑。刘恒波坦言,现在开发区正处于大建设、大发展时期,拆迁量大,工作有难度。

在葛店的“十二五”规划中,计划建设大型安置社区7个,总投资20亿元,建筑面积超过200万平米,使搬迁农民居者有其屋,而且保证是新屋。刘主任介绍,在搬迁的补偿标准上,管委会给予的标准在同类实际情况下较高,同时与搬迁农民积极沟通,因此搬迁过程较为顺利平稳。葛洪大道上,已经基本建成了“城市之间”等全新的大型安置社区,在创业大道上,也有在建的大型安置社区。同时,葛店也加快推进了住房保障体系建设。

拆迁已逐渐成为开发区的重点任务,与此同时,为使被拆迁户真正过上幸福生活,打造宜居宜业的现代科技新城,科学发展迫在眉睫。葛店与东湖两个开发区虽近在咫尺,有天然合作优势,但之前因许多行政壁垒限制,基本不相往来。随着高新大道的通车,“中国光谷”和“中国药谷”真正架起了合作平台。2009年10月,国家发改委批准葛店开发区列入武汉国家高新技术产业拓展区。

围绕东湖开发区的高科技产业,葛店开发区调整产业布局,对接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和武汉化工新城,承接东部的产业转移。东湖开发区引进富士康,葛店便引进与之配套的表面处理工业园;北湖化工新城将建80万吨乙烯,葛店便积极研究分析乙烯上下游产业链,筹建配套产业园。

同时,葛店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了五大主导产业:生物医药业、电子信息业、现代制造业、化工业和现代服务业,也为区域引进了大量的项目。全球最大的家族企业美国嘉吉公司、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国比克公司、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浙江宝业集团、人民电器集团等知名企业都已投资上项目。如今,葛店开发区和东湖高新开发区,已初步形成良好融合态势,葛店、东湖高新、庙山三大科技板块,按照省政府整合一区三园的要求,已成为湖北“科技新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葛店科技新城是鄂州市的副中心,由葛店开发区和葛店镇组成,也是武汉城市圈武鄂黄城市带上具有重要影响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现代制造业基地、科技创新基地,具有滨江滨湖特色的现代化科技新城。其中的葛店开发区“是鄂州市主城区优化布局结构、部分工业外迁的理想基地,也是华容区对外招商引资的窗口和首选基地。”

“开发区发展前景好,工业用地平均每亩39万,远远低于东湖开发区。”刘恒波表示,武汉一二环之外,葛店是最理想的投资场所之一。2011年4月20日,湖北省委副书记、省长王国生率省直相关部门负责人来鄂州,就“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示范区建设进行调研。鄂州目前有近40个国家及省级示范项目在同步实施,葛店开发区在其中承担者重要使命。

从招商引资到招商选资,葛店的标准也发生变化,用地省、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能耗少的项目更易入选,其次才是经济效益。刘恒波介绍,之前华祥水泥厂,承诺每年纳税3000万,一家电子元件厂拟投资几个亿,都被拒了,因为对环境伤害大。煤焦油深加工项目搁置,该项目由武汉平煤武钢联合焦化有限公司投资兴建,原计划今年年初开工建设,“08年就开始跟踪焦化厂,环评报告要求厂区半径一公里范围内不能住人,如果遵此执行,拆迁就要耗费8亿元,成本太大。”刘恒波说,每个拟入驻的企业都要进行安全评价、环境影响评价。以生物医药和化工行业为重点,制定对所有污染性行业进入葛店科技新城的“绿色门槛”指标值,并且将其作为一项制度确立下来。

2009年,北京天普太阳能产业基地项目在湖北葛店开发区正式签约,成为湖北省太阳能产业基地引进的第一个太阳能项目。今年,江苏华扬太阳能产业基地项目也与开发区正式签约。天普总经理程翠英说,落户湖北刚好体现了天普“改善人类生存环境,与自然和谐相生”的企业价值观同湖北发展节约型经济政策的完美结合。

对开发区内已存的污染企业,管委会施行三大举措。对重大污染企业,劝其外迁。富祥化工厂是90年代入驻开发区的老企业,生产防腐剂,气味重,污染大,去年开发区800万回购企业用地,令其外迁。对另外一些污染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企业对污水进行预处理后,排入葛店开发区污水处理厂,达标后再入长江。实时监控排污量大的企业,安置摄像头进行电子识别,对没预处理的企业收费。十二五期间,葛店开发区将争取污水处理厂二期、垃圾处理厂等重点工程项目进入国家投资计划笼子并开工建设。

“房子建在医药厂旁边,这怎么行?” 在药厂工作的王师傅说,因武汉城区不允许搞化工,他03年随公司药物合成部来葛店,生产过程中会产生毒气,在厂边建住房是不科学的。记者走访发现,一些化工企业气味刺鼻,附近居民对此颇有怨言。根据葛店的区位规划,316国道以北为化工区,中部为装备制造、精细化工区,南部为商住经济服务区。若按此规划,住宅区边的化工企业或将搬迁。

近期,开发区将着力打造“依托北湖新城的精细化工产业链”、“依托武汉东湖高新区的现代制造产业链”、“依托药谷的生物医药产业链”等模式的循环经济示范基地。

迈向“幸福之镇”

“打造‘两型社会’,最终的目的是以人为本,创造一个幸福和谐的社会。”刘恒波总结葛店积极打造“两型社会”的目的,“葛店是一个外来人口比流出人口多得多的区域,我们要坚持保证老百姓最根本的利益,让本地人和外地人都能在葛店拥有一个幸福的生活。”

葛店本地人大多是农村户口,教育程度也普遍不高。对此,管委会准备了一套专门的方案,帮助本地人就业。开发区入驻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每接收一名本地务工人员,管委会就会直接对企业进行补贴。管委会还与企业合作开办针对本地务工人员的培训就业班,保证本地务工人员稳定就业。另外,为激发失地农民的能动性,开发区还制定了其它优惠政策。例如,加快了本地就业信息中心建设,拓展用工者、就业者信息互通渠道;规划农民社区里的商业街,并预留了村级发展用地,鼓励失地农民自主创业;与武汉市几家银行携手,为农民自主创业贷款牵线搭桥,并开展了数次银行借贷现场咨询活动。

事实上,“工作在葛店,生活在武汉”已经成了许多人的现实选择。而要留住人才,必须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拉动消费,解决更多人就业的同时吸引外来人口在本地常驻。

开发区服务业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在最初单纯的工业园区建设理念中,仅考虑满足生产环节的需要,导致开发区功能缺失,人气不旺。“大多企业注册地总部设在武汉,生产基地在葛店。”刘恒波介绍,所得税交给注册地,葛店在付出大量资源环境成本后,获得收益有限。目前葛店地区第二产业加速发展,已进入了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第三产业正迎来发展的春天。刘恒波坦言,现代服务业将是葛店地区今后发展的一个重点,甚至成为支柱产业。

水电路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综合服务功能不配套,是制约开发区加快发展最突出的问题。如今葛店房地产业全面启动,引进香江集团等大型房地产企业五家,总投资超过50亿元;商业功能逐步完善,利嘉商业街、武商大型仓储超市、香江五星级大酒店、时代广场正在平整待建;

在葛店最大的楼盘之一“金谷鑫城”,该项目负责人表示,该项目来自武汉的购房者络绎不绝,1期的购房者80%均来自武汉,而如何让在此居住的人们能真正感觉到方便和快捷?这个社会问题不是一家房产开发企业可以解决的。

在十二五规划中,葛店开发区提出重点建设葛店港区,带动物流业的发展,为全区的工业经济服务。加强配套服务设施建设,重点建设1-2个集企业总部、金融、商业酒店、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市综合体。规划建设紫菱湖湿地公园和葛店新城公园。打造生活在葛店与生活在城市无差别化的环境,全力建设集生态、文明、科技、梦想于一体的“葛店科技新城”。虽然许多项目尚处于起步阶段,但潜力大,机会多,势必带动整个地区经济的日益繁荣。

许多武汉老人选择在葛店买房,“开发区环境好,离武汉近,想在这养老。”而葛店现在没有自己的医疗卫生系统,只有药店,而长期发展不能仅依靠鄂州和武汉提供医疗。对此,管委会透露,协和、同济医院将会在葛店建分院,合约已签,离葛店居民在家门口看病的日子不远了。 孩子的教育也是许多葛店家长忧心的一大问题。葛店高等教育资源严重匮乏,“引资也要引智”才是葛店未来的发展方向。目前,葛店正在打造武汉城市圈最大的职教园,引进了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武汉航海学院、湖北旅游学校等七所大专院校,已有三所院校动工建设。其发展既可为入区的企业提供智力和人才的支撑,同时也可聚集人气带动开发区第三产业的发展。

对于少数人无法享受到养老保险的问题,管委会表示在等待国家政策进一步覆盖,按照省市要求,正积极推进医疗保险改革,全面推行基本药物制度试点。同时也在积极寻求地方GDP提升,发展成果与民共享。至2010年,葛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5012元,是2005年的1.8倍,年均增长12.6%;葛店农民人均纯收入6651元,是2005年的1.9倍,年均增长12.8%。葛店的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年末达到8.1亿元,医疗保险综合参保率达到90%,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左右,新增城镇就业岗位16000人,转移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9200人。

葛店正把握着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在中部崛起的大历史背景下,处于链接鄂州与武汉的咽喉,依托大武汉城市圈,葛店必将会获得快速而长足的发展。倚靠鄂州,依托武汉,面向长江黄金水道,承载高新大道、葛洪大道、城际铁路这三条陆路交通命脉,未来的葛店,将是一个幸福之镇。

资料链接:

“中国药谷”沉浮路

作为湖北省首个省级开发区,葛店开发区成立20余年来,其发展始终与国家政策息息相关。

开发区成立最初两三年,是高速发展期,一座初具规模的工业新城平地而起。因带有计划经济痕迹,投入主要靠银行、财政支撑。区内建起的110家企业,不少是按行政指令搬迁来的,绝大多数是劳动密集型的中小工厂,在市场竞赛中显得力不从心。

1993年底中央实施宏观调控、治理整顿政策,葛店开发区一下子萧条了。1997年初,面对严峻的局面,开发区调整产业发展方向,确立了向高新技术产业进军的发展战略。当年6月,经省委、省政府批准在葛店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基础上,设立葛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葛店毗邻武汉,武汉丰富的科研成果、人才资源,是葛店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最有利条件。武汉高校院所兴起的产业热,给葛店提供了机遇。他们以项目为核心,加大招商力度,着力引进技术含量高、投资额千万以上的大项目。至2000年底,葛店高新区初步形成以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为龙头,以新材料、电子与信息光机电一体化为支撑的四大高新技术产业。

根据已有的基础,开发区决策层决定以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为特色产业,创“中国药谷”牌子。2001年9月,葛店开发区在国家工商总局申请注册了涵盖所有门类的“药谷”商标。12月,国家科技部正式批准葛店高新区为国家火炬计划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基地。这是首家国家级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基地。

随后,葛店高新区正式向外界亮出“中国药谷”招牌,迅速显现品牌效应和产业聚集效应。

2007年6月,葛店开发区与武汉东湖高新区、庙山开发区联合申报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获国家发改委批准,成为继我省武汉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之后的第二个国家级产业基地。外地许多生物医药企业为之所吸引,先后来到葛店,做大做强了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目前,集群内现有生物医药企业41家(均为规模以上企业)。龙头企业主要有嘉吉烯王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科益药业有限公司、弘元氨基酸有限公司、人福药业等相关企业。截至2010年底,产业集群内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2.9亿元,销售收入39,86亿元,对GDP贡献率三分之一,从业人员5100人。

葛店开发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与省发改委、省经委、省科委、省药监局等部门之间已经建成一条绿色通道,凡涉及到葛店生物医药企业的事情,这些部门都会特事特办。

葛店开发区先后引进了一批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大公司、大财团和等民营高科技企业来此投资办企业。目前,开发区内的生物医药产业中,多数都已经建立起自己的研发中心,新的生物医药产品源源不断被推出,而且每一个成功的企业都走出了一条“产学研”相结合的多赢之路,全区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得到空前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