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味精“精”在哪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味精“精”在哪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日常生活中常见到味精,很多人做菜都爱放一些,有些饭店的厨师则愿意大把大把地放,为的就是要它那个鲜味。

味精,顾名思义,就是味道的精华部分,它确实没有辜负这个称谓,可以说,它的出现,日本人的广告词说能让“白水变鸡汁”,这虽说有很大夸张成分,但确实影响了食物给人的口感,增强或改变了原有的滋味。

味精,在日本叫味之素。这是一种典型的增味剂,是食品添加剂的一种。经研究发现,味精之所以能使人感受到鲜味,主要是它通过刺激舌头味蕾上特定的味觉受体,比如说氨基酸受体T1R1/T1R3 味精或谷氨酸受体,如代谢性谷氨酸受体以带给人味觉感受。这种味觉就是人们熟知的五味中的鲜味。

其实,味精出现距今已有近百年历史了。

最先分解出味精组成成分谷氨酸的是一位德国教授,他1861年从小麦的面筋中首次提取出谷氨酸;1908年,日本的池田菊苗又从海带煮出的汁当中,分解出味精,这本是无意中发现的。在当年的一天中午,他吃了妻子做的海带黄瓜片汤,发现味特鲜,就开始研究,从海带汁中提取出谷氨酸钠,后来他发现海带中这种成分含量不高,而大豆等谷物中也有大量这种成分,于是,就和一位商人一起做出了人工调味料商品“味之素”,并于1909年申请专利,大量推向市场。

等“味之素”进入中国后,它的奇特效果和日本极严格的保密措施,引起了一位名叫吴蕴初的化学工程师的注意。经过化验,他发现其中的奥秘。经过一年多的辛苦努力,他发明了用小麦麸皮水解法,生产出味精,他成为世界上最早用水解法生产味精的人。1923年,吴蕴初在上海创立了天厨味精厂,向市场推出了 “佛手牌”味精。

因为水解法生产味精,成本高,浪费粮食,还会产生有害气体和污水,人们又开始寻找新的办法。后来,日本人又研究出来发酵法。现代的味精商业化生产是通过淀粉、甜菜、甘蔗或糖蜜培养基发酵生产的。目前,国外均是以糖、蜜作为原料来生产味精,而在我国呢,用的是玉米或者大米这样的粮食作物来生产味精。

那么味精究竟“精”在哪里呢?

味精的“精”在于它的主要成分谷氨酸钠。谷氨酸钠是一种氨基酸――谷氨酸的钠盐,为含有一分子结晶水的L-谷氨酸一钠,呈白色,无臭、无色,晶体,熔点为225℃。它易溶于水,所以多用于调汤或调汁,据试验测算,100毫升水能溶解74克谷氨酸钠。

它对温度不太敏感, 150℃时失去结晶水,210℃时发生吡咯烷酮化,生成焦谷氨酸,这种东西对人体无害,不过,它的鲜味就没了,270℃左右时则分解。其实,作为谷氨酸钠的组成部分的谷氨酸,是一种天然氨基酸,属于低毒物质,不过,在一般用量时不存在毒性问题,因而无需刻意关注。

据研究资料显示,味精可以增进人们的食欲,提高人体对其他各种食物的吸收能力,对人体有一定的滋补作用。因为味精里含有大量的谷氨酸,是人体所需要的一种氨基酸,96%能被人体吸收,形成人体组织中的蛋白质。它还能与血氨结合,形成对机体无害的谷氨酰胺,解除组织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氨的毒性作用。又能参与脑蛋白质代谢和糖代谢,促进氧化过程,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正常活动起良好的作用。

虽然味精已经够完美了,可人们还不满足。日本科学家大介博士发现蘑菇的鲜美.是因为含有一种叫“乌苷酸钠”的物质,几经努力,终于把它提炼出来,在1964年制成了“强力味精”。据称,它的鲜度竟是普通味精的一百六十倍!

当人们正沉浸在“强力味精”带来的兴奋中时,又有一种“超鲜味精”问世了!它的主要化学成分是2-甲基呋喃苷酸。它比普通味精要鲜上六百多倍!

味精虽好,也不是放在任何菜肴或汤水中都有鲜味。比如,以鸡蛋或鸡肉为原料做菜或汤,就无需加味精,因为这些材料中本身就含有大量谷氨酸,放味精根本没用。纯肉类的菜肴也一样。

虽说味精对人体无害,但也不宜多吃。成人的味精摄入量以每天每千克体重不超过0.12克为宜。一旦摄入过多,就可能会与人体的锌结合,形成无法被人体吸收的谷氨酸锌,只能排出体外,容易造成人体缺锌。特别是婴儿一定要远离味精,就算是因为母亲食用过多味精导致母乳内含有,它都有可能影响婴儿发育,造成婴儿味觉变差,智力减退,厌食,生长发育迟缓及性晚熟等。专家提醒,三个月龄的婴儿应忌食味精,一周岁以内也不食味精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