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卫巷谈兵 第33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卫巷谈兵 第33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卫巷北起泉城路,南到黑虎泉西路,东邻葛贝巷,西邻榜棚街。即便在今天看来,这样的位置也算是商业中心了。可惜的是,泉城路名气太大了,跟它相比,卫巷便容易被人忽视。以致今日,在拆迁中,它消失了。

可是,卫巷在历史上是不能被忽视的:它是明朝军队的重要驻地之一。在兵制上,明朝实行的是有名的卫所制度――大的兵区叫卫,小的兵区叫所。一卫有5600人,所分干户所和百户所,一千户所1128人,一百户所有112人。全国共有19卫和17个独立的千户所和若干百户所。这些军事建制,“外统于都指挥使司,内统于五军都督府”,也就是说,都指挥使司负责对外用兵,指挥军队打仗,而五军都督府负责军队的日常管理和后勤保障。遇到出兵打仗了,朝廷就派一将军做总兵,带卫所的军队出征。等战事结束了,总兵再把兵权交出,所领军队重新归“卫”和“所”。

明朝军事上的卫所制是怎么来的呢?我们还得从汉代说起。在军事上,汉代实行的是全民皆兵的制度,即成年男子到了23岁的时候都要服兵役一年。这种做法的好处是极大地减少了国家的军费开支,坏处是百姓的兵役太重,军队的质量也参差不齐,战斗力没有保证。东汉末年,曹操改革兵制,实行了“军屯”,即军队“一手抓作战,一手抓粮食生产”。这种做法获得了成功,既减少了军费开支,又保证了军队的战斗力,实现了“双赢”。此后,唐朝借鉴“军屯”的做法,实行了府兵制度。府兵类似于现在的生产建设兵团。即在原来的行政区域之外再划出一种军事区域,称为府。据史料记载,唐朝的府有上、中、下之分,上府1200人,中府1000人,下府800人。而全国共有大大小小600-800个府,算下来也就有40万――80万军队。这么多的军队在和平时期并不要国家一文钱,因为他们有田有地,可以做到“自力更生”。这种兵制在当时来说是很先进的,即便是与宋朝的禁军、厢军制度相比,也有优势。

宋朝的军队分为禁军和厢军两种。禁军是精兵,但平时要保卫都城;厢军戍守边关,可都是老弱残兵,数量虽多,但战斗力极差,没有战事的时候尚可唬人,遇到战事还得指望禁军。兵制不合理。一方面导致军队过于庞大,军费开支过重,另一方面军队又没有足够的战斗力,所以,宋朝在军事上一直处于防御态势,自身难保,就更谈不上统一全国了。

明朝的统治者深知宋朝兵制的弱点,所以就摒弃宋朝的禁军、厢军制,沿用唐朝的府兵制并加以完善,改称卫所制。济南历来都是战略要地,明朝便在济南设了一个卫,称“济南卫”。今天的卫巷就是因为紧挨着“卫衙”而得名的。

细说来,济南是很有“明代气息”的。济南的旧城规模大部分是在明朝形成的。当时的济南城中就有德王府和省、府、县三级衙门,还有济南卫、武库、庙宇、学府、商店、民居等。此外,绕城有城墙,城下挖护城河。全城设四门,东门叫齐川门,西门叫泺源门,南门叫舜田门,也叫历山门,北门为水门,名汇波门,四座城门前后左右并不对称,东门偏北,西门偏南,北门偏东,只有南门在正中,民间称之为“四门不对”。

不仅如此,济南许多老街道的名字也源于明朝。比如,按察司街是明清两代提刑按察司所在地,运署街是盐运使署所在地,县学街是文庙、县学所在地,贡院墙根街因紧邻科举的“贡院”而得名,榜棚街则是明清时科举张榜的地方,旧军门巷因明朝督抚军门衙署在此而得名,卫巷因在明朝“济南卫”的西墙外而得名,王府池子街、小王府街、府馆街因明代亲王府而得名,馆驿街因明朝在济南设驿站于此而得名……一句话,济南的好多老街的名字都带有明代的印迹。而在这众多老街中,卫巷无疑是“明代气息”最鲜明的,又因为它跟军事有关,所以我借机谈了谈中国历史上的一些兵制。

2006年10月,随着泉城路段的改造工程推进,卫巷随之消失。如今卫巷原址为新开业的恒隆广场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