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让学生在探究中感受数学学习的快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让学生在探究中感受数学学习的快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皮亚杰曾说:“教师的工作不是‘教给’学生什么,而是努力构建学生的知识结构,并用种种方法来刺激学生的欲望。这样,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就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了。”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参与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亲身经历探究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关键词:亲历 探究 体验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地学习策略。”在新的课程理念下,学生应该成为数学课堂的主人,去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现结合具体课例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梯形”一课,来谈谈我对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教学设计

(一)操作与思考

(1)如图1,小木棒与直线l不垂直,若小木棒沿直线l平移,则小木棒扫过的部分形成的图形是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

(2)如图2,小木棒与直线l垂直,若小木棒沿直线l平移,则小木棒扫过的部分形成的图形是________,理由是______。

(3)如图3,小木棒与直线l不垂直,若小木棒沿直线l平移的距离等于小木棒的长,则小木棒扫过的部分形成的图形是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

(4)如图4,小木棒与直线l垂直,若小木棒沿直线l平移的距离等于小木棒的长,则小木棒扫过的部分形成的图形是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

教师通过该题组的设计,引发了学生对旧知的回忆,同时让学生感受了动手操作活动的直观性与重要性,以及图形变换在几何学习中的重要性。本环节的设计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探究的欲望,使整堂课有了一个完美的开端。

(二)实验与探究

设计教学实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自主探究,自由地发现,在动手操作中感受探究的乐趣,感受几何图形的变换,把枯燥的概念学习转化为操作与探究。教学实验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乐趣,使学生乐学、会学。同时,教师及时地提出了两个问题:如何用数学文字语言来描述这些图形呢?如何用数学符号语言来描述这些图形呢?

(三)观察与发现

教学时,教师拿出提前设计好的图形让学生观察:在这些梯形中,有哪些你熟悉的几何图形?

学生通过观察这些图形,自然地得出结论:梯形问题都可以通过平移梯形的一腰,把新知识“梯形”的问题转化为学生熟悉的旧知识“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的问题。本环节的设计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转化”的重要性,把未知转化为已知是数学学习中常用的方法,也应该成为学生的一种学习能力。

(四)解决问题

设计问题:在梯形ABCD中,AD∥BC,AB=CD。请你通过观察、测量或动手操作,猜想出∠A和∠D,∠B和∠C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猜想。

这是对等腰梯形的性质的探究与证明,问题的呈现给了三种方式:观察、测量或动手操作,即可以直观地发现,可以动手测量,还可以利用折叠的方法。无论利用哪种方法,我们获得的都是猜想,猜想不一定是正确的,我们需要进行证明。教学过程关注了证明的必要性。同时,通过平移梯形一腰得到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转化的思想渗透其中,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学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本节课通过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使学生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同时,数学素养也有所提升,这是我们所要的课堂,学生既有知识的收获,又有能力的提升,同时还有情感的愉悦体验。学生通过探究与创造、观察与分析等一系列数学活动,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其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的状态,从而保证了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二、教学思考

(一)深刻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

四边形既是几何中的基本图形,也是“图形与几何”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教材呈现这些内容时,突出了图形性质的探索过程,重视了直观操作和逻辑推理的有机结合,如利用平移由平行四边形引出菱形的概念,利用图形的旋转发现平行四边形、矩形的性质,利用菱形的轴对称性探究菱形的性质等都体现了“图形与变化”和“图形的认识”的整合。基于对教材的这些认识,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合理的改编和加工,使教材变得更加生动活泼,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更加利于学生的探究。

(二)正确把握教学目标的合理整合

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灵魂,一节课的成功与否除了对教材的深刻理解之外,重要的是合理地制定教学目标,不能只关注知识与技能目标,更要关注过程与方法目标,同时还要有情感与态度目标的渗透。即不能只关注学生“学什么”,更要关注学生“怎么学”,还要关注如何让学生“乐学”。知识和技能目标是数学学习的基础,是数学教学的重点,但数学能力更能促进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所以我们不能只关注知识与技能的结果,更要关注数学学习的过程,挖掘与展现数学的思维过程。

(三)正确认识教与学的关系。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新的理念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与学生是一个学习的共同体。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师应结合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已有知识经验以及生活经验等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引导学生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发展思维,学会学习。

“心中悟出始知深”,要想让学生牢固地掌握数学知识,教师就必须通过内心的创造与体验来认识数学学科,认识数学教学。数学教学的本质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发现,自主探索、独立思考,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被动地接受教师和教材提供的现成的观点和结论的过程。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应努力引导学生在主动的探究、自主的建构中亲历探究过程,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让学生得到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使数学课堂成为互动、生动、灵动、创新的课堂。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傅道春.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责编 闫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