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点睛”能使龙腾飞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在撰写电视解说词的非独立性时,我突然想到画龙点睛的故事:相传,在南北朝时期的梁朝,有一位很出名的画家叫张僧繇,他的绘画技术非常高超,十分了得。有一次,皇帝让他在金陵安乐寺的墙壁上画龙。不大一会儿,两条巨龙就活灵活现地出现在墙壁上了。当皇帝发现两条龙都没有画眼睛时,问张僧繇这是为什么。张僧繇回答说:画上眼睛的话,它们就会腾空飞出去的。皇帝不信,一定要他画上眼睛,张僧繇只好给其中的一条巨龙点上了眼睛。刹那间乌云翻滚,电闪雷鸣,那条巨龙真的腾空飞走了,而另一条未点眼睛的巨龙依然安卧在那里。
在这里眼睛是什么?眼睛是生命,眼睛是精气神,有了它,画在墙上的巨龙就能活起来,飞起来。失去它,巨龙就是瞎子、就是尸体,就是墙上的一幅画,可见眼睛在这里所起到的作用是非常之大的。
电视专题片的构成要素,主要有画面、解说词、同期声、字幕、音乐、特技等,电视节目就是靠这些要素去完成对新闻事件的全面报道,对人物形象的整体塑造。在这里画面是主要的,相当于龙的身体,同期声、字幕、音乐、特技等相当于龙身上的其他部位,而解说词则是这龙头上的眼睛。
我们通常所说的要把电视解说词写精写活写准确,就是要给电视节目点上眼睛,让它变成一条生机勃勃的龙。
毫无疑问,电视解说词的主要形式来源依然是文学写作,电视解说创作的一些技巧方法,大多是从文学写作中借鉴或演化过来的,其中包涵了极其浓厚的文学色彩和文学基因。但是,电视解说词的创作是在服务于电视整体创作的环境下进行的,在这里它已经不再是纯粹的文学写作,衡量它的标准不再是文学标准,而是电视标准,就如同音乐、摄影、绘画等艺术形式一样,一旦被置于电视艺术的环境之下,就成了为电视服务的元素,具有了非独立性。
电视解说词的写作,从构思、行文到表现形式,都有许多同文学写作完全不同的特点,诸多特点概括起来,就是要“为看而写”。要考虑到画面是电视语言中最基本的元素。就是说,要考虑到电视语言的综合特点,考虑到双重信息形态同时传播的共时特点,要注意解说与其它表现手段,尤其是画面之间的配合关系。解说传播的对象不是读者、不是听众,而是观众。观众看电视时的大部分注意力是集中在看上,看最能体现电视传播的特点。
电视解说词要做到不堆砌只镶嵌,不画龙只点睛。解说词不能从头贯到脚,要与画面一出一入,若即若离,不能一味的堆砌。否则只会分散观众的注意力,破坏画面的叙事能力。解说词是根据画面而设置的,单拿出一篇解说词,往往会使人觉得前后不连贯,不完整,指代不清,不知所云,读不懂也听不懂,但一旦放入节目与画面结合,就会令人恍然大悟,啧啧称奇,只有对照画面才能体现出解说词的精妙之处,这就是画龙点睛。
电视解说词为“看”而写,为画面服务的,由于电视解说词的非独立性,在创作中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解说词没必要进行形象描写。这里所说的形象描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物形象的描写,一是自然景色的描写。解说语言对形象的描述再准确、再生动、再传神,也远远不及画面一个镜头那样能形神兼备、纤毫毕现。在表现事物的外在形态方面,画面语言有其天然的优势,完全用不着解说词去搜索枯肠,用抽象语言做隔靴搔痒式的苍白描写。
语言描绘形象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不准确”。尽管语言在传达其他信息方面极其准确,画面极其不准确,唯有在描绘形象上,二者正好相反,画面描绘非常准确,语言描绘非常不准确。因为文字语言描绘形象,只能用模糊语言,而不能用精确语言。
文学语言的模糊性,可以唤起读者无穷的遐想神思,勾画自己心目中的形象。电视传播则不然,它不必去唤起观众的形象感,尽量避免对画面形象的直接描写,尽可能少用描述性语言和过多的形容词汇。至于花红草绿的景色,热闹壮观的场面,对电视画面来说,是小菜一碟;对电视解说来说,是废话一堆。所以,写解说,一定牢牢记住三个字——少描写。
其次,解说词不是画面的简单说明和解释。解说词不能见山说山,见水说水,重复说明画面已经充分说明了的问题。像“汽车在公路上奔跑、大街上人来人往,十分热闹”之类的解说,显然是一些没有实际意义的废话。画面已经明白无误传达的信息,无需解说词再做苍白的解释。
解说词应该根据主题的需要,去挖掘画面内在的含义,交代画面尚未交代而又需要传达的信息,它应该是画面因素的扩充、延伸、深化和概括。解说词给观众的应该是画面之外更多的东西、无形的东西、和画面联系密切又使观众意想不到的东西,它应该为受众的思维开拓更广阔的空间。如记录片《十五岁的中学生》结尾,解说词是这样写的:考试的日子终于来到了。一学期的苦恼就是为了最后的这场大考。但结果却早已是确定了的。1992年上海市市区初三毕业生总数是61000人,高中招收数量是23000人。能上高中的不到一半人,其他人将就读职业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这一段解说,既有事实的陈述,又兼有政策的规定,还透漏出人们共有的担忧。
第三,一般来说,解说词的最后完成应在画面编成之后。假如在片子拍摄之前就写好了解说词,形成一个独立完整的表达系统,然后再配上相关的画面去图解文字,这就会形成解说与画面各行其是,油水分离的两张皮现象。电视专题片的基础是图像画面的艺术逻辑性,视觉形象为主,听觉形象为辅,因此电视节目文字脚本的写作和一般的文学创作不同,它必须符合电视的特点和规律,起码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注意前期拍摄的可能性与可行性,充分考虑它的可操作性;要注意画面表现的形象性和可视性;在文字脚本阶段最好确定下将来节目的叙事角度和叙事人称。
第四,解说词不能追求自身文字形式的完美。解说词虽然来自于文学,但是它与文学作品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文学作品可以阅读、欣赏或朗诵,解说词却不能,他是由主持人读给受众听的。解说词要求通俗易懂,明白晓畅,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入心入耳,那种过分夸张,深奥难懂,专业术语过多,咬文嚼字的语言是不能做为电视解说词的。在大多数电视专题中,解说词往往断断续续分布在画面、同期声、人物采访和音乐之间,呈现出一种镶嵌式或点睛式的形态,如果把解说词单独拿出来看,往往会让人觉得有它前后不连贯,指代不清楚,交代不明白等毛病。解说词不同于一般文章,流畅不是它追求的目标,只有和其它电视元素结合在一起,才能突显出它存在的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