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我探究,我快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我探究,我快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充分利用新课程资源,创新探究教学;注重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深化实验探究、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能力;开发课外小实验,培养学生动手探究能力;不断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在探究中获得快乐。

【关键词】初中化学;实验;探究性教学

科学探究是“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既是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重要的学习内容,又是科学的学习方式,同时也是化学课程学习的中心环节。它不仅可以使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获得自信,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而且可以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协作能力、分析并且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性教学,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的提出和问题的解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做学习的主人。如何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拓展学生的创造力,这是化学新课程改革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些粗浅的看法。

对于基础学科之一的化学,如果能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就能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基于这种认识,我对初中化学教学中就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了一些尝试和实践。

一、充分发挥实验魅力,激发学习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学生认识化学的窗口,形象生动的演示实验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起学习兴趣,第一堂课并不一定让学生学会多少知识,而是将化学课教学难点定在激发兴趣和树立信念上,上课伊始,就向学生介绍,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进入一个神奇的世界,并将事先填充的氢气球放飞到教室上空。氢气球下系一红色绸带,上书:欢迎同学们学习化学,祝大家成功。此时,学生精神抖擞,课堂上充满欢乐愉快的气氛。接着提问:“什么是化学?”学生面面相觑,不能回答。老师再问:“氢气球为什么能飞?”“如果改用口吹的气球,它能不能飞呢?”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用口吹的气球不能飞。而对于“为什么”,却面带难色。老师就讲,如果想知道这其中的奥妙,我们就要学习化学知识。此外,还可以增加诸如“烧不坏的手帕”、“魔棒点灯”等有趣的小实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至此,学生初步认为化学很“好玩儿”,进而在老师的指导下,总结出化学的研究对象。学生一听化学课以实验为基础,以后自己可以亲自动手做实验,更加兴奋不已。首先要认真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兴趣盎然的观察能活跃学生的思想,形成积极思考的氛围,从而使学生学到化学知识。讲催化剂概念、氧气、氢气、酸碱盐性质时,演示实验尤为重要。如在讲氧气的鉴别时,我没有先讲鉴别方法,而是用一个带火星的木条,分别两个集气瓶中,让学生由观察到的现象得出鉴别氧气的方法。再如在讲实验室制氢气是用锌而不是用镁或铁的原因时,增加了这样一个演示实验:分别用锌、镁、铁三种金属与稀硫酸反应,让学生观察现象有何不同,再由学生得出为何不用镁、铁而用锌的原因。这也为以后学习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打下了基础。其次是指导学生做好每一个学生实验。学生自已实验时兴趣较高,为了避免学生动手的盲目性,教师要因势利导,把单纯的兴趣转化成对学习知识的乐趣,成为学习的动力。注意及时纠正学生不正确的操作方法,指导他们分析实验现象,书写实验报告。例如:用实验讨论溶液的酸碱性时,以日常生活中的醋,苏打水,食盐水,柠檬汁等代替典型的酸碱盐溶液,用鸡蛋壳代替典型的化学药品检验碳酸盐,以深红色的花瓣,萝卜皮等为原料制酸碱指示剂,检验胃舒平中的氢氧化铝等。当实验完成以后,学生可以体会实验的愉悦,进一步提高学习动机。

二、采用新颖有趣的教法,稳定学习兴趣

1、关于探究性学习。

课内探究性学习不同于活动课,也不同于课外探究性学习课,它要求全体学生参加,具有较强的计划性和目的性,而且在规定时间内保质保量地完成学习任务。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协助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方式,它是一种以问题为基础,以探究活动为过程的综合性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创设一种有利于研究学习的情景,学习者将模拟科学家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与传统的程序化的教学组织形式相比,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它要求教学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学习为基础,真正把学生推到学习主体的位置,从本质上讲是把教学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曾说过:中国学生“习惯于全盘接受,而不习惯于思考;习惯于对已知的接受,而不习惯于对未知的探索”,这种教育现状一定要改变,而改变这种现状的最好方法就是让学生学会探究性学习。

虽然化学实验生动有趣,但化学原理和计算却显得枯燥乏味。为了巩固化学实验培养起来的学习兴趣,采用新颖有趣课内探究性学习与一般指的探究性学习不同,它是在新课程标准范围以内,以教材为主线,以课堂学习为主要空间,学生在课前充分预习和查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学生个人或小组设计研究课题和设计探究实验,在老师的帮助下,利用课堂进行实验、研究讨论与辩论,以探求新知识的教育活动。有些活动甚至可以延伸到课外或家庭的教法,不但能引起学生的兴奋感和愉,而且在这种气氛下学生能牢固地掌握知识。

2、运用兴趣教学,培养意志品质,提高科学素养。

我们不妨在课堂教学法中向学生讲述化学家的故事,展示他们的风采,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非智和结构。比如,“海带汤引出的发明”反映了池田菊苗敏锐的观察力;“酸碱指示剂的发明”反映了玻意耳坚韧的意志力;“炸药之父”故事反映了诺贝尔献身科学的伟大生命力;“元素周期表的发明”说明了“机遇偏爱思考者”的科学哲理;“居里夫人”故事反映了科学家特有的锲而不舍、甘于奉献、热爱祖国的优秀品格……例如:化学实验中仪器的使用和安装,试剂的用量,实验操作以及实验条件的控制都不能马马乎乎,事实求是的作好实验记录,不能随意更改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通过克服实验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困难和挫折,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探索精神。

三、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习兴趣

化学学科和化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也成为人们研究的重要对象。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环境、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等等,随着人们对化学领域研究的不断深入,化学技术的不断成熟与改进,化学工业的多领域发展,以及环境的恶化等等也成为社会的热点与焦点。环境污染问题已严重地危及到人类的生存,和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因此,化学教育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须加大力度,充分利用化学实验教学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增强学生的环保观念和环保意识。

化学与生活实际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现代物质文明的提高都离不开化学科学作出的贡献,我十分注意把教学内容与生产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学生体会到所学知识的价值和用途,从而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如在讲授“碳的化合物”时,我巧妙地引用了明代诗人于谦的古诗:“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留得清白在人间”。让学生联系古诗提示看能不能发现古诗中存在的化学知识,学生通过讨论、思考、总结,很快得出了答案,我把古诗中涉及到的三个化学方程式写在黑板上,并作了讲解。

CaCO3===CaO+CO2

CaO+H2O=Ca(OH)2

CO2+Ca(OH)2===CaCO3+H2O

同生产生活联系起来,即石灰石经高温煅烧,生成生石灰,生石灰跟水反应生成熟石灰,熟石灰吸收了CO2,生成了碳酸钙和水。同时也指出墙上白色坚硬的固体物质就是碳酸钙。诗句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纷纷同化学方程式联系并想象。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也适时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讲解完后,我又跟着强调一句:你们可要学习石灰石的风格啊!

四、开展课外活动,延伸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原动力,也是发明创造的精神源泉。初三学生正处于兴趣广泛、求知欲旺盛的时期。教师如果从化学课的起始年级就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并因势利导,使学生把兴趣转化成乐趣,进而转化成志趣,那么,就能保持学生对化学学习经久不衰的求知欲。

1、调控意识。

在新教材的课堂教学中,要做到“活跃而不放任、和谐而不偏爱、紧凑而不勉强、新鲜而不造作”,教师就必须要运用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的基本原理,搞好教学调控。要充分运用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珍惜课堂教学中的每一分钟,使学习始终在积极、和谐、紧张、高效的气氛中进行,防止任何浪费现象。

2、服务意识。

教师是学生创造性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促进者和合作研究者。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热爱学生,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师应根据化学学科特点,着眼于学生的“学会”和“会学”,给学生以充分的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要运用形象化、直观化的手段,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自学、分析、观察、独立思考和实践操作等能力。

3、考核与评价。

课内外探究性学习的成果主要通过个人小结(自我评价)、课后作业、随堂测验和阶段测验来考核,通过小组互评,全班总结或成果展示等评价手段,给学生充分的肯定。考核和评价的原则,既可以激励春风得意的学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也可以帮助灰心丧气的学生重树学习的信心。总之,“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

授人以鱼,只供一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受用无穷。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关心我们身边的事物,观察和探究身边的常见现象,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在实验中寻求快乐。长此下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必然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对待科学的创新意识和态度也将会逐渐地形成。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必将是未来具有开拓精神的建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