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朗读,架起学生与文本情感沟通的桥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是学生理解课文、锻炼语感、内化文本的重要途径。琅琅的读书声,是语文课上最动听的声音!在琅琅书声中,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与文本交流,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中,一定要“读”占熬头,通过回归文本解读,进行有效指导,引领学生充分地读,逐层深入地读,给朗读以生命,做到读通文,读入境,读出情,达到与文本、与作者的情感交融同构,使朗读基于文本、跃出纸外。
一、把握主线,整体感知——读通文。
叶圣陶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出现脱离了学生实际,拔高朗读要求,让学生在初读文本时,要求学生做到读得好,口齿清楚,读出感情,学生根本无法在感知的基础上学会朗读。对此,我们有必要将朗读向课前延伸,在课堂教学前有目的地布置学生朗读课文,把文本读通,读顺、扫除字词障碍,为课堂教学打好基础。从整体上抓住文章的事、人、情、理,把握好作者在文章中所贯穿的情、理线索,把琐碎的课堂讲解让位给朗读,引导学生沿着文本解读的主线,进行自主的入境朗读,从整体上感知文本中所蕴涵的意旨、情趣。在教学《老人与海鸥》(人教版第十一册),我大胆放手,引领学生在字里行间遨游,在反复诵读中达到了意想不到的精彩。教学伊始,引导学生思考:老人与海鸥有什么特殊的关系?请大家默读课文,找出相关语句。同学们很快从文中找出文眼——“十多年了,老人每天都来,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板书:老人 亲人 海鸥)文章的脉络清楚地展现在同学们眼前,学生对全文有了一个整体感受,把文本内容的理解融入朗读过程中,建立朗读的情感基调,朗读也就容易到位。
二、抓住重点,深化感悟——读懂意。
在教学中,往往存在“只讲不读”“思而不读”,或对朗读缺乏指导,或不得要领,给学生朗读的时间不够的现象。这样导致学生朗读不能揉体验、感悟为一体,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依赖于教师的讲析。阅读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领悟文本,读懂文意,进行坚实的重点训练是语文教学的关键。教师要引导学生与文本展开充分的语言沟通、情感交流、通过对关键语句的理解赏析,领悟文本内涵,体会文本表达技巧。在这基础上,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入情朗读”,努力做到既注重于朗读形式又注重朗读时学生的内心体验,使学生、教师文本作者产生共鸣。否则,所谓的感情朗读就成了无本之木,空中楼阁。
在教学《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一课,为了使学生感受暴雨和山洪的特点,我作了如下设计:
师:让学生找出描写这场暴雨和山洪的句子,读一读。一个字来概括?
生:(大、猛、狂)
师:作者怎样表达才让我们有雨“大、猛、狂”的感觉呢?出示:①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②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③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引导比较哪一种表达方式是最简短的句子?
生:像泼。像倒。
师:两个字就是一句话。读一读,有什么感觉?
生(尝试)读: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师(启发):泼得再快些,倒得再猛些。
生:(学生读得短促而有气势。)
师:要读出洪水的来势凶猛。(教师在黑板上画出渐强号和渐弱号。)哪一种符号可以用到这句话的朗读中呢?为什么?
生:渐强号。因为洪水来势汹汹,向村庄狂奔而来,速度越来越快,声音越来越响。
师:你们把句子的意思读懂了。再来读一读。(教师用手势指挥学生反复读,学生读得很到位。)师:这样读就把洪水的来势凶猛读出来了。
师:第三种表达方式有什么特色,大家自己发现吧。
生:课文说洪水在跳舞,用了拟人手法。
师;跳舞,这个词多美啊!放在这里大家有什么感觉呢?
生:可怕,简直是魔鬼在跳死亡之舞啊!
师:文中这样的句子还有吗?(生找出句子。教师出示:①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 了。②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③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④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师:跳舞、舔、爬,单看一个词,似乎很美好、很亲昵,可是在这里,一点也不美好,反而写出了——
生:洪水的可怕。
生:令人畏惧。
生:让人胆战心惊。
师:用美好写恐怖,这又是一种表达特色!谁来读。(生读句子。)
这一教学环节,老师将教学内容锁定在文中描写山洪和暴雨的句子,一句“作者怎样表达才让我们有雨“大、猛、狂”的感觉呢”,引领学生品出短句的有力,读出一连串短语的渲染作用,悟出“以美写丑”的艺术效果。把朗读的时间用到了刀刃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积累了语言,提升了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同时还让学生习得表达技巧。
三、张扬个性,拓展解读——读出情。
新课标强调阅读教学要尊重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理解、感悟。教师要引导学生挖掘文本中的点睛之字、词、句、标点,给学生个性化朗读提供引子。
教学《老人与海鸥》课文后一部分,写老人去世后,海鸥们的举动令人意想不到,震撼每个读者的心灵,这部分我是这样教学的: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15到17段,说说文中哪些情节让你感到心灵为之一颤,划出具体语句,谈谈自己的感受。
生:海鸥们急速扇动翅膀,轮流飞到老人遗像前的空中……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学生一读)
师:你们说这一幕幕感人肺腑的情景真的是“意想不到”吗?(学生二读)
师:是的,这样的场面谁不为之动容?让我们再来看看这真挚感人的场面。(学生三读)
师:这样的举动,只有亲人才能做到,也只有亲人才会这样做啊,老人是海鸥的亲人,海鸥也是老人的亲人。(学生四读)
这堂课,海鸥对老人的那份情,教学中我没做任何分析,而是通过春风化雨的点拨,润物细无声的指导,多形式多角色反复诵读,学生在回环往复的朗读中去意会、感悟、体验,进入老人与海鸥那浩瀚无边的情感世界,和作者最大限度地互相融合,达到人文合一的境界。读出了厚度,读出了深度;读出了味,点燃了情。情到深处意更浓。
这时,学生享受的似乎不只是朗读,而是用语言和真情描绘的一种意境,人与海鸥那份诚挚的感情已经融进了学生的心灵深处,浸润心灵,沁人心脾。
叶圣陶先生:“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融入文本,读出感情的深层训练是朗读的最高境界。语文教师们,让我们共同努力,用朗读在学生与文本情感沟通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读占“鳌”头,让学生能实实在在地通过朗读感受语言背后的生活场面、情感真谛感受学习语文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