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信息化环境下学校管理执行力建设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信息化环境下学校管理执行力建设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俗话说“三分战略,七分执行”,无论决策,思路,制度多么完善,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执行,计划就会打折,机会就会丧失,学校发展就会停滞甚至倒退。学校的执行力是把办学理念、发展规划、学校计划、学校决策转化成为学校发展、教师专业成长、学生理想放飞的关键,是维系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是实现学校发展规划战略的根本因素,是形成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和发展,在给学校带来创造性、超越式的系统变革的同时,也给学校管理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为此,我们积极探索信息化环境学校管理执行力建设

加强校级管理团队建设,提高决策层领导力

1.引导树立正确的信息化理念

对于校长来说,正确的信息化理念意味着三个方面:一是认识到教育信息化在整个人才培养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意识到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二是要有强烈的自我发展意识,有主动接受信息化培训和学习的意识;三是能够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 把学校的信息化发展当做日常工作的一部分,正确领导和管理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

2.提高系统思考教育信息化能力

教育信息化可分为国家教育信息化、区域教育信息化与学校教育信息化,作为学校的校长,在关注国家教育信息化与区域教育信息化的同时,更多的思考自己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工作,从系统的视角来思考与分析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学校教育信息化系统的核心环节是信息化应用,即教师、学生及管理者等将信息技术整合运用在教育系统中,从而实现更高效、更高质量的教育活动。学校信息化应用具体包括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支持下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管理信息化、信息技术支持下学生发展。围绕学校教育信息化应用核心环节的是基础因素层,基础因素层包括学校信息化硬件设施、学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和学校信息化人力资源三个方面,这是推动学校信息化应用实践的三个基本因素。学校教育信息化基础因素层外面是学校信息化的保障要素层,保障要素层包括学校信息化系统规划、学校信息化管理机制、学校信息化规范与标准以及学校信息化考核评价机制等。

3.提高信息化决策与规划能力

学校的教育信息化规划具体应该包括学校软硬件资源配置、信息化人力资源建设、信息化管理机制建设、信息技术具体应用推进四大方面,特别要强调与规划信息技术在学校各个方面如何有效应用。校长在决策与规划学校信息化工作时,需要思考以下一些问题:信息技术在学校中应用的愿景(战略方向和前景)是什么?信息技术为课程的有效实施提供怎样的支持与服务?信息技术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怎样的支持与服务?信息技术为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提供怎样的支持与服务?信息技术为学校管理信息化的有效实施提供怎样的支持与服务?学校如何为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提供信息化的管理,包括政策、制度等?学校在信息化硬件、软件资源、人力资源建设如何合理投入经费?

4.增强信息化的评价能力

教育信息化是一件财力、人力、物力投入都相当大的工作。作为校级管理团队,应当清醒而深刻地认识到,教育信息化应用推进需要对经费投入的效益进行关注,需要对教育信息化各系统要素和整体效益进行通盘考虑和全面评估。校长的教育信息化评价能力包括能使用多种方法对学校教师和管理人员的信息技术应用效果进行评价的能力,评价具体包括对学校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管理信息化、信息技术支持下教师专业发展、信息技术支持下学生发展进行评价,对学校信息化硬件设施、数字化教学资源、学校教职员工的教育技术能力、学校信息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进行评价。

加强中层管理团队建设,

提高中层团队执行力

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有效推进需要信息化管理。作为学校中层管理团队,其高效的团队执行力,是保障学校信息化有效推进的关键因素,是学校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之一。

1.牢记三个关键词:高度、速度、力度

①高度。优秀的决策执行者总是“立足本位,站足高位”,胸有全局、视野开阔,能预见到正确决策执行后的良好效果。但是又能脚踏实地地立足本质,不冒进,不贪功。要把各部门工作置于全局之下,找准位置,按时进行,包括有时牺牲一点部门的利益(人力、财力、物力),能够积极配合相关职能部门,协同作战,始终牢记全校一盘棋,既有宏观的思考,又有中观的操作。②速度。学校每一项工作的落实,速度是很关键的,特别是常规工作,没有速度就没有效率。速度问题其实就是一个工作作风问题,雷厉风行,说干就干,干就干彻底,这是一个中层干部应有的基本素养。③力度。一个优秀的管理者要擅长使布置下去的任务得于执行,不只是布置任务、做决定,重要的是检查,是落实,是研究解决任务完成过程中的新问题。有些人的许多工作之所以做得虎头蛇尾、有头无尾,主要原因不外是信息递减、自我取舍、习以为常、借口变通、强调客观等等。

2.增强三种能力

①信息化文化氛围的引导能力。学校信息化文化氛围是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十分重要的因素,而中层管理团队的引导作用对信息化文化氛围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中层要多方面协调为教师和学生创设有利于信息化应用和发展的条件。创设学校信息化文化氛围具体是指要创设教师和学生学习应用信息技术的氛围,通过组织各类信息化应用的评比来调动学校教师和学生学习与有效使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②信息化制度执行能力。学校教育信息化应用的有效推进需要制度来保障。学校信息化管理制度包括信息化应用的各种制度,学校教育信息化设施使用与网络安全保障的各种制度,数字化教学资源与信息化人力资源建设的各种制度。通过制度来激励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通过制度来规范与保障学校信息化应用的推进。③信息化道德和法规的引导能力。信息化在学校的应用和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在带来益处的同时,也伴随着一些不利的因素,因此,一方面要鼓励教师和学生使用信息技术,同时还要对信息道德准则方面进行教育和培训,使教师和学生树立正确、积极的信息道德观和健康心态。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信息化应用力

在学校信息化的进程中,一线教师是推进教育创新的主体。为此,一方面要提高教师理论素质,充分认识信息技术的革命性影响。另一方面要完善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校本教研制度、拓展信息技术视野中的教师培训模式、搭建多样化的教师专业发展平台,从而不断提升教师对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能力,将信息化由简单的、一般性的辅教学变为思想观念性的东西。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管理上我们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确立操作性强的目标

目标是凝聚教职员工共同理想、共同利益和共同行动的基础,只有操作性强的目标才能更易实施,转化为实际行动。因此,首先,需要确立正确而又现实的目标。其次,简化目标,用简洁的语言阐述每个人的工作目标、责任、重点和标准,以使每个人都很好地理解目标的精髓,最终达成共识。

2.建立完备的执行系统

再好的决策都只有通过执行层努力有效地执行才能实现。执行系统包括两子系统:(1)校长副校长中层干部基层干部教职工,自上而下的层层管理。管理者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做好。对于发现的执行不力的各级干部和教职员工,校长应及时给予批评,不能有任何缩水,不能打任何折扣,这是决定全校工作执行效果的关键所在。(2)教职工基层干部中层干部副校校长,自下而上的民主监督。这就让每个干部和教职工同时是执行者和被执行者,既行使权利又承担责任,使执行工作成为一个有机的充满活力的系统,充分体现民主和科学的管理理念。

3.建立公正的执行评价制度

公正的执行评价制度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评价制度是全体员工充分讨论、集中了多数人正确意见的基础上制定的。其次,公正的执行评价制度把握宏观和细节,宽严有度。最后,奖惩明确。褒奖“合乎学校利益的行为”,惩罚“不合乎学校利益的行为”,就会有效地督促员工约束自己的行为,提高工作的效率。有“功”从下面员工开始奖励,有“过”从上面领导者开始处罚。员工的失职犯错,管理者也要承担领导责任。

4.综合运用“二八定律”和“长尾定律”

“二八定律”强调管理者要注重20%的骨干效能;“长尾定律”强调管理者要注重80%的集体效能。在教师管理上,既要注重骨干教师的培养,又要注重一般教师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两者不可偏废。在教育教学管理上,重要的20%就是我们开展工作的抓手,只要选准了抓手,就可以使各项工作事半功倍。创造性地选择好“抓手”,就可以使学校形成特色。”同时,也不可忽视其他的80%,否则特色难以保持,学校就没有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力。

总之,在信息化环境下,要提高学校管理执行力,必须具备如下基本品质:(1)领导权威,协动全局。校长和领导集体只有具备足够的能力和威望,才能掌握方向、统领整体、令行禁止,才能实现目标。(2)目标明确,责任落实。目标不仅校长要做到心中清晰,而且各个管理层面都应该了解自己的任务和目标。(3)团队精神,竟合有序。决策实施需要竞争以激发组织的活力,但是更需要合作,形成团队精神来推动目标的实现。(4)制度引领,行序有节。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个普通的原理对于决策执行尤其重要。另外,决策落实作为长期性的重要活动,应当具有稳定的内部环境来应对外部条件的变化,忙而不乱,有节奏地逐步展开。(5)拈轻若重,细节取胜。在决策方向和路径决定之后,细致入微的工作作风、系统到位的规章、恰当实用的工作方法及无漏可逃的监察制度就成了决策成功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