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析“皮肤敏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析“皮肤敏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敏感皮肤”是人们对容易出现红斑、水肿、毛细血管扩张等客观症状,或瘙痒、刺痛、灼热、紧绷感等主观症状的皮肤的通称。从皮肤学角度,这些皮肤敏感症状可能属接触性皮炎、物理性皮肤病、药疹或职业性皮肤病等,其中绝大多数属接触性皮炎和物理性皮肤病。接触性皮炎是皮肤接触刺激物后发生的皮肤病,据刺激物的性质和发病机理的不同,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刺激物对皮肤的直接刺激作用引起的原发性刺激性接触性皮炎,引起这种反应的刺激物称原发性刺激物,该刺激物可能是酸、碱或化妆品、药品、衣物、环境等中的某些成分,以及灰尘和某些动植物代谢产物;另一类是刺激物诱导皮肤发生变态反应而引起的变态反应性接触性皮炎,引起这种反应的刺激物称变应原性刺激物,简称变应原,该变应原可能是化妆品、药品、衣服、食物、环境等中的某些天然或化学合成物质,以及某些动植物代谢产物。物理性皮肤病则指以环境温度、湿度、风,以及各种光线、辐射等物理性刺激因素为直接诱因的皮肤病。也就是说,酸、碱,化妆品、药品、食物、衣服、环境中的天然或化学合成物质,灰尘和动植物代谢产物,以及温度、湿度、风、日光、辐射等都可能是“敏感皮肤”出现敏感症状的刺激因素。

据统计,世界上大约40%的人受过皮肤敏感症状的困扰,其中女性比男性严重,几乎半数女性有皮肤敏感经历,尤其是面部皮肤敏感更是使很多爱美女性苦恼不已。

皮肤敏感的原因非常复杂,目前的研究结果提示其与种族、年龄、性别、个体遗传基因、环境、部位等都有关系。一般婴幼儿和女性容易出现皮肤敏感症状;面部容易出现皮肤敏感症状;身处湿热、肮脏环境容易出现皮肤敏感症状;使用同样的化妆品,亚洲女性抱怨有皮肤刺激性的人明显比欧美白人多,其中大多抱怨有皮肤刺痛、瘙痒、紧绷感等主观症状,而没有红斑、水肿或毛细血管扩张等客观症状。另外亚洲人对辛辣食物、温度变化和风的敏感性都比较高,还很容易出现皮肤瘙痒感。黑人男性似乎最不容易出现皮肤敏感症状。不过Loffler H等邀请420位不同种族自愿者填写自我评价皮肤耐受性的特别问卷,其中包括自认为的可能刺激因素,以及其它皮肤问题,同时接受基础的经表皮水分流失量(TEWL)、皮肤血流量和角质层水分等生物物理指标的测量。此外,研究者还用0.5%十二烷基磺酸钠溶液在其中120位自愿者的前臂进行斑贴试验。结果提示皮肤耐受性的自我评价结果与生物物理检测指标之间没有相关性,斑贴试验前后的皮肤基础值与皮肤耐受性的自我评价结果也不相关。由此,作者 认为人们的自我评价是其出现皮肤敏感症状的主要原因,也就是说皮肤敏感是一个主观感觉问题。可皮肤敏感的根本原因也许不能全部简单地归结于人们的自我评价,即自我评价属“敏感皮肤”的人,其皮肤就会很容易受刺激。毕竟“敏感皮肤”还常有红斑、水肿、毛细血管扩张等客观表现,而且很多研究发现“敏感皮肤”的生物物理指标与正常皮肤明显不同。比如Seidenaris S等检测“敏感皮肤”和正常皮肤的TEWL 、角质层水分、pH值、皮脂和皮肤颜色,发现“敏感皮肤”的TEWL、pH值和红斑指数均较高,而角质层水分、皮脂均比较低,不过仅角质层水分和红斑指数的变化有统计学意义。作者认为角质层水分降低提示“敏感皮肤”的皮肤屏障功能受损,对水溶性物质发生刺激反应的可能性增加;而红斑指数的增加提示“敏感皮肤”的血管反应性较高,因此容易出现敏感症状。

此外,皮肤敏感还与刺激物的性质和季节有关。Basketter DA等用0.1%至20%十二烷基磺酸钠溶液浸湿斑贴试验贴片,然后贴在100位自愿者的前臂外侧,4小时后除去贴片,观察揭去贴片后24、42和78小时的刺激反应。他们发现,在夏季,只有45%的人接触20%十二烷基磺酸钠后有刺激反应,然而在冬季,该刺激的反应率竟高达91%。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十二烷基磺酸钠是一种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其1%溶液的pH值在7.5-9.5之间,20%溶液的pH值则远大于9.5,属于强碱性物质,强碱会使皮肤发生干燥、脱水,蛋白质变性,脂肪皂化等一系列严重损害,属原发性刺激物;同时,在寒冷的冬季,皮脂腺和汗腺的分泌很少,甚至不分泌,皮肤缺乏自我保湿、滋润能力,周围环境也比夏季干燥得多,由此冬季皮肤本来就比较干燥、缺水,因此,能引起皮肤干燥、脱水的强碱性物质――20%十二烷基磺酸钠在冬季比在夏季更容易刺激皮肤出现敏感症状,这类皮肤敏感症状属原发性刺激性接触性皮炎,与夏季经常发生的变态反应性接触性皮炎的发生机理完全不同。在夏季,强烈的日光会将环境中一些无刺激性的化学灰尘、烟雾等,衣物和化妆品中的某些防腐剂、香料、活性成分(包括天然的和合成的)等,以及某些食物和药物等转变为有刺激性的有毒、有害性原发性刺激物或变应原;同时,各种动植物的生长、繁殖旺盛,由此也产生很多分泌物、排泄物、尸体等代谢产物,这些物质都是潜在的皮肤刺激物。另外,夏季的环境温度和湿度都较冬季高,皮肤血液循环旺盛,各种细胞功能活跃,皮脂腺和汗腺的分泌旺盛,大量的汗液、皮脂不但滋润了皮肤,对酸、碱等原发性刺激物还有很好的稀释和缓冲作用,从而减少其刺激性,但湿热环境中的湿润皮肤的通透性会明显增高,因此,在夏季,外界物质更容易进入皮肤(尤其是水溶性物质),皮肤敏感症状更常见,这类皮肤敏感症状大多是刺激物使皮肤发生变态反应引起,只有少部分是直接的刺激反应引起,两者的发生机理完全不同,不过在日常生活中确实很难将两者加以严格区分,有时两者还会同时存在。因此,由于夏季环境中潜在的刺激物较冬季多,皮肤在夏季湿热环境中比较滋润,对外界物质的通透性较高,所以夏季容易出现皮肤敏感症状,其中大部分是由变应原引起,只有少部分是由原发性刺激物引起;而冬季的皮肤敏感症状较少,且与夏季相反,其中大部分是由原发性刺激物引起,只有少部分是由变应原引起。酸和碱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原发性刺激物,它们都会使皮肤干燥、脱水,并由此引发一系列损害,尤其是强碱性物质对皮肤的损害更深、更严重。正常皮肤表面的弱酸性环境对皮肤有良好的保护作用,能在一定范围内削弱碱性物质的伤害。Wilhelm KP等的研究明确提示,皮肤表面pH值与刺激物诱导的接触性皮炎的严重程度明显相关,即皮肤表面 pH值越高,越偏碱,则刺激物诱导的接触性皮炎越严重。

不过,无论如何,“敏感皮肤”都是在某些刺激因素(包括各种刺激物和温度、风等各种物理因素)作用下才出现敏感症状的,而人体各个部位的皮肤对刺激因素的反应性是不尽相同的,这与皮肤局部的解剖结构不同,以及皮肤的屏障功能、通透性、血管对外界刺激物的反应性等生物物理特性不同均有关。因此,身体不同部位皮肤接触或使用完全相同的化妆品或药膏后,皮肤敏感症状不一定出现在每一个接触部位;温度等物理因素的骤然变化也不会使身体每个部位都出现皮肤敏感症状。即使是面部这么一个部位,皮肤敏感症状也不一定出现于全面部,因为面部不同位置皮肤生物物理特性也有所不同,这可能正是面部皮肤敏感症状经常只出现在某些部位的原因。为此,F. Distante等深入研究了“敏感皮肤”和非敏感皮肤面部不同部位的皮肤生物物理特性,笔者在此将其研究方法和结果简要介绍如下。

材料和方法

研究人群:20位年龄在19-45岁(平均36 ± 2)的高加索白人女性,其中10位为“敏感皮肤”。界定其为“敏感皮肤”的标准如下:

* 用棉签涂抹1毫升10%乳酸水溶液在其鼻唇沟处,3分钟后出现刺激反应者;

* 自称皮肤敏感者;

* 至少观察到下述表现之一者,

a) 在情绪紧张、饮酒、进食辛辣食物或温度快速变化时会出现皮肤发红;

b) 在寒冷气候或寒风中,皮肤会出现发红、刺痛、紧绷感;

c) 面部使用化妆品或接触水、洁面皂等后会出现皮肤充血、刺痛、灼热、瘙痒、脱屑等。

非敏感皮肤则自称皮肤正常,并且刺激反应阴性,缺乏 “敏感皮肤”所有的主观症状。

进行研究前,所有自愿者都使用相同的洁肤产品和护肤霜,连续7天,最后在进行测试前12小时不再使用任何化妆品。

测量仪器:具体如下

* 水分蒸发仪(Tewameter TM 210, Courage & Khazaka, Germany):测量皮肤屏障功能指标,即经表皮水分流失量(TEWL);

* 电容仪(Corneometer CM 825, Courage & Khazaka, Germany):测量皮肤角质层水分;

* 激光多谱勒(Perimed Pertiflux PF 4001, Sweden):测量皮肤血流量。

测量部位:共测量面部7个位置的皮肤:

位置1:前额中部;

位置2:与位置1在同一水平位的右前额。

位置3:双侧颧骨中央。

位置4:双侧鼻侧眶下面颊。

位置5:双侧下颌角与鼻唇沟连线中点处面颊。

位置6:双侧水平位距口角1厘米处。

位置7:下颌中央。

结果

自身不同位置皮肤的生物物理特征

1. TEWL

* 无论“敏感皮肤”还是非敏感皮肤,其下颌(位置7)、鼻侧眶下面颊(位置4)和口角旁(位置6)的TEWL均较高,而颧骨中央(位置3)、下颌角与鼻唇沟连线中点处的面颊(位置5)以及前额(位置1和2)均比较低。

* 下颌(位置7)的TEWL明显高于面部其它所有位置(p

2. 皮肤角质层水分

* 无论“敏感皮肤”还是非敏感皮肤,其下颌(位置7)、颧骨中央(位置3)和鼻侧眶下面颊(位置4)的角质层水分含量均较高,而下颌角与鼻唇沟连线中点处的面颊(位置5)和前额(位置1和2)均比较低。

* 颧骨中央(位置3)角质层水分明显高于前额(位置1和2)(p

3. 皮肤血流量

* 无论“敏感皮肤”还是非敏感皮肤,其鼻侧眶下面颊(位置4)和下颌(位置7)的皮肤血流量均较大,而颧骨中央(位置3)、下颌角与鼻唇沟连线中点处的面颊(位置5)和前额(位置1和2)均比较低。

* 鼻侧眶下面颊(位置4)皮肤血流量明显高于颧骨中央(位置3)(p

不同个体皮肤生物物理特征

1. TEWL

* “敏感皮肤”任何位置的TEWL均较非敏感皮肤高;

* “敏感皮肤”颧骨中央(位置3)的TEWL明显比非敏感皮肤高(P

2. 角质层水分

* “敏感皮肤”任何位置的角质层水分均较非敏感皮肤低,不过未发现显著性差异,这可能与样本量太小有关。

3. 皮肤血流量

* 除右前额(位置2)外,“敏感皮肤”任何位置的皮肤血流量均较非敏感皮肤高,不过未发现显著性差异,这可能与样本量太小有关。

F. Distante等认为自己的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了皮肤屏障功能的降低和血管反应性的增高是”敏感皮肤”受刺激后容易出现敏感症状的原因。

总之,生活在同样的环境中,在同样的刺激因素作用下,由于“敏感皮肤”的皮肤屏障功能较差,血管反应性较高,因此较正常皮肤容易出现敏感症状。这种敏感性与种族、年龄、性别、个体遗传基因、环境、刺激物的性质和季节等都有关,还与皮肤部位有关。其中,面部是我们最关心、最爱护的部位,也是最容易出现皮肤敏感症状的部位。此外,笔者认为与不恰当的护肤方式也有关,比如过度清洁,频繁去“死皮”等,都会破坏皮肤表面的正常皮脂膜、角质层和酸性屏障,使皮肤屏障失去正常的结构和功能,pH值增高,皮脂减少,角质层干燥,TEWL增高等。皮肤屏障结构受损了,其屏障功能自然低下,血管反应性增高,从而变成容易受刺激的“敏感皮肤”。科学护肤可有效避免健康皮肤变成“敏感皮肤”,还可降低“敏感皮肤”对刺激物的反应性,减少或避免皮肤敏感症状的出现。不过如何科学护理“敏感皮肤”又需另启话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