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爱如茉莉 润泽心灵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爱如茉莉 润泽心灵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我出生在闽西长汀的一个小山村里。一条弯弯的小河绕村而过,滋润着河畔的田野、山川。在河水的润泽下,两岸的茉莉花肆意地生长,如同我自由、快乐的童年。

淳朴、善良的母亲是我人生路上的第一位启蒙老师。她的勤劳、坚韧、乐观、豁达潜移默化地打下了我的生命底色。父亲长期在外地工作,一年难得回家一两趟。年迈的奶奶、大伯,加上我们姐弟7个,偌大的一个家庭,全由瘦弱、矮小的母亲一人支撑。从我懂事时起,母亲天亮就起,日落才归,忙完了生产队的活,忙家里的;帮了东家,帮西家,家里家外、田间地头总是荡漾着她爽朗的笑声。家里的生活虽然拮据,但充满温馨。我不知道母亲身上为什么蕴藏着这么大的能量?母亲虽然不识字,但她的记忆力特好,一年出的工和每天的工分都储存在记忆里,等过年父亲回家探亲时,她一一道出,父亲用纸笔记录下来,再和生产队的记工员核对,丝毫不差。

母亲虽是“山野农妇”,却有要我们读书的良苦用心。在20世纪70年代的农村,一家5个女孩都送进学堂,走出大山的为数甚少。是母亲用她的坚持,用她的无悔付出让我们有了读书的机会。母亲常教导我们:勤能生慧,吃亏是福,世上没有迈不过的坎。

母亲自己不识字,但喜欢我们多看书。当时,我家的小阁楼里是大姐、父亲的藏书:《红旗渠》、《水浒传》、《白雪公主》、《世界童话选》、《聊斋》……有些在当时是禁书,我藏着、掖着地看。拔猪草、砍柴、放牛,我也带上一本故事书偷偷地看。有一次放牛,因为我看书看得入了迷,牛把邻居的菜地吃了一大片,我吓得不敢回家。母亲找到我后,没有责骂我,只是拉着我到邻居家道歉,还把家里两大筐的青菜赔给邻居,弄得全家一个多星期没菜吃。在母亲的包容中,我读书的兴趣越来越浓,肚子里的故事也越来越多。同伴们都喜欢听我讲故事。母亲看到孩子们屁颠屁颠地追着我讲故事,心里乐滋滋的。我感谢母亲,她给了我山的宽厚,水的柔情。她对我的爱如同茉莉,朴素纯净,却润泽心灵

孩提时代,我印象最深的是小学的严树春校长,他教我三至五年级的算术课兼自然课。当时社会提倡开门办学,宣扬“白卷英雄”。但严校长照样要求我们多读多背,我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就是在他的教诲下培养的。在当时的恶劣形势下,能坚持自己的办学宗旨,能为孩子的发展负责的师者,是真正的勇者!

严校长对老师和学生的要求非常严格。记得当时学校操场中央有两棵高大茂盛的柑橘树。每年的春天雪白的橘花开满枝头;夏天树上挂满了果子。到了秋天,黄澄澄的大柑橘压弯了枝条,校园里飘溢着浓郁的橘香味。严校长要求我们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树上的果实。全校五六百个学生谁也不敢去偷摘果子。于是满树的果子成了校园的亮丽风景,来学校办事或参观的人都啧啧称赞我们学校的风气好。到了收获季节,严校长就亲自带领老师和高年级的同学把柑橘采摘下来,全校师生一起过收获节,每个同学都可以分到两个又大又甜的柑橘。每年的这个时候,是我最高兴的时候。我不仅品尝到了柑橘的甜美,更体会到了遵守约定,一起分享的幸福和快乐。这些好的习惯,善的种子,如同茉莉清香沁入我小小的心灵,使我受用终身。

与教育结缘的日子

在茉莉花开的日子里,我跨进了长汀师范学校的大门。在这里我遇到了学识渊博、德高望重的周晖老师、蔡荣宗老师,我的文学天赋,得到了他们的赏识和呵护。至今,周晖老师赏读我写的散文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而蔡荣宗老师在学校青年专刊里给我布置的个人专版令我感动不已。鼓励和赏识激发了我的潜能。每年学校运动会上,我写的广播稿要播出20多篇。我成了老师、同学心目中的才女。

两年的师范生活夯实了我的专业基础。1982年刚满18岁的我,从长汀师范毕业后,怀着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忱走进了长汀师范附小这块热土。当时的附小是长汀师范的实习基地,教研氛围非常浓厚。参加工作的第二年,学校让我承担“低年级作文提前起步”的市级课题实验研究,市普教室张肇伟主任和潭旭耀副主任,学校的俞彭寿老师、王思平老师、曾良躬副校长都是我的指导老师。这些教育前辈手把手地教我如何分析教材,如何备课,怎样制作教具,如何做课题研究。一次上语文课,几个调皮的孩子故意捣乱,我束手无策,伤心地哭了。这时俞彭寿老师悄悄走进我的教室,教鞭稍稍一扬,微笑着说:“比比谁最安静!”像施了魔法似的,教室里立刻安静下来。接着她用自己制作的活动生字卡,自编的儿歌、童谣给我上了一节识字示范课。她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吸引了我。从此,听俞老师等老前辈的推门课成了我每天的必修课,她们不但热心接纳我、指导我,还常常夸我接受能力强,能举一反三。从他们身上我明白了为人师表、行为示范的真谛。

人们常说:“初生牛犊不怕虎。”自恃几分才气,初为人师的我曾天真地认为,只要全身心地投入,勤勤恳恳地工作,就能胜任“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天职。于是,备课、上课、改作业、辅导,我使出全身解数,点燃自己生命中的所有热情,早出晚归,兢兢业业地耕耘着。课堂上,我倾其所能地教,可是一节课下来,孩子们一脸茫然。我感到无比的困惑和失落。我不止一次地问自己:“这就是我的追求吗?难道我要在这条没有阳光、没有笑容的道上走下去?”正当我迷茫困惑之时,一件小事深深地震撼了我。

有一天,张肇伟主任路过长汀临时决定听我的课题研究课。课题组的俞老师连夜帮我备课,我怕把课上砸就把她的一节看图写话《小红的一天》公开课教案和教具借来。凭着自己的好记性和感悟力,把课顺畅地上了下来。评课时,张主任诚恳地对我说:“教学设计得不错,教学过程清晰。但教学似乎在演教案剧,教学语言平淡,没有起伏和高潮,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拨不动学生的心弦。”听了张主任的评价,我脊梁上凉飕飕的,好像有无数的小虫在蠕动。我为自己照搬照套别人的教案而汗颜。恰巧,此时福州宁志芳等特级教师讲学团要到龙岩、长汀讲三次学。为了让我有更好的学习机会,张肇伟主任安排我做宁老师的助手,协助她做课前准备。这样我有了与名师零距离接触的机会。在与名师面对面的交流、对话中,他们的教学常常令我眼前一亮:啊,课原来是这么上的!好课原来这样富有魔力!于是,做一个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创造学生喜欢的课堂,为学生提供快乐、有效的语文教育成了我潜心追求的目标。

一路成长的脚步

寂静的校园内从此出现了一位晨读者。伴着冉冉升起的朝阳,呼吸着淡淡的月季花香,我吟诵着唐诗宋词,美文佳篇。我字正腔圆地读,入情入境地吟。渐渐地,我的朗读有感染力了,我的教学语言也顺畅、灵动了。

我开始关注《福建教育之窗》,认真阅读教育杂志上的一篇篇文章;我开始研究斯霞、魏书生、钱梦龙、李吉林、周一贯、丁有宽、徐永森、于永正等名师的教育教学艺术。为了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我先后参加了汉语言文学、小教专科自考及“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生班学习。

我的办公桌上、枕边摆上了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教育名著。伴着教育名著,我结识了苏霍姆林斯基、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语文教育大师叶圣陶。我体会到教育的真谛是“爱”,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最优化发展。

在学校的图书馆、阅览室里,我吮吸着“佳酿美醇”。我热衷于听教研课、观摩课,积极向校内外的优秀教师学习。正因为承担了课题实验的任务,我比别人多了些学习、培训的机会。我利用一切机会参加省内外的各种教学研讨会,观看教改观摩课,了解各地的教改动态,感受各地如火如荼的课改春风。我频繁地参加各种评优课、观摩课,不断磨炼、完善自我。正是由于平时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在教学实践中,我渐渐可以娴熟地营造愉悦、和谐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我的课因此生动鲜活,受到孩子们的喜欢。孩子们爱学、乐学、会学了,我所带的毕业班学生参加毕业会考曾在县区荣获“四连冠”的佳绩。一时声名鹊起,家长们都争着想把孩子送到我的班上学习。

1997年我有幸到马鞍山参加全国青年教师小语观摩活动,目睹了全国各地教坛新秀的风采。而后我又连续参加了省内的几场名师展示会。在名师的感召和启示下,我的心中涌起阵阵暖流。不做教书匠,做一名反思型、教研型的名师成了我更高层次的追求。

我开始做教学笔记,写教学反思。不管工作多忙,我都坚持每天学习两个小时。在低年级作文提前起步的实验后,我又继续进行了中年级、高年级的作文课堂教学改革的系列研究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总结的作文教学方法提高了作文课堂效率。实验成果《浅谈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小学作文教学改革》、《自主发展,勇于创新》学术论文在2000年8月及2003年6月分别获福建省第七届、第八届“基础教育科学研究优秀论文评选”一、二等奖。《阅读、积累、感悟、创新》中年级作文四步教学法获全国教学改革论文大赛一等奖;《高年级作文六步教学法》被原中央教科所审定编入《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论文集》。对作文教学的潜心研究,使我在作文教学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我引导学生在情境中作文,在生活中作文,在想象中作文,作文教学求真、求新、求活。因此,学生的作文不仅言之有序,还言之有物,言之有新。

读书的积累与实践的沉淀,让我萌生了写作的念头,并开始向杂志社投稿。每一次,我都无比虔诚地把稿件投进邮箱里,期盼着方格纸上手写的文字能变成铅字。等待是一种快乐,企盼也是一种惬意。1990年,我的第一篇论文刊登在《湖南教育》上。看着清晰的铅字,闻着浓郁的墨香,我激动不已。我特别感谢当时《湖南教育》的编辑。从此我笔耕不辍。在各级刊物上发表的九十多篇教育教学经验文章,是我教育教学改革之路上留下的印迹,也是我不断求索收获的累累硕果!

在事业中升华

2003年8月,我作为福建省首批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带着几分惊喜,带着几分憧憬走进榕城,走进新课程,感悟新课程。十余天的集中研修,十余天的交流对话,我们和余文森教授一起探讨学科带头人的专业素养以及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转变;与张华教授、刘良华博士、崔允漷教授走进研究性学习,走进校本研究;跟叶一舵教授、王海燕博士畅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新课程与教师的专业成长;同黄光扬教授讨论新课程与考试评价的改革,又与苗逢春博士一起交流信息技术怎样与新课程整合。我第一次认识了这么多的专家、教授,第一次和他们面对面地交流对话。他们的儒雅、风趣消除了我的敬畏,他们的学识、理念令我打心眼里佩服。什么是新课程?什么是新课堂?什么是校本研究?小学教师怎样做研究?学科带头人怎样起引领、示范作用?什么是名师、大师?这些问题在我的脑海中渐渐清晰、明朗起来。

回到学校,我开始了校本研究和课题研究。我用新的理念指导学校的课程改革,引领教师们共同走进新课程;用新的学习方式继续开展省级课题——“引导自主发展,培养创新能力”的课题研究。我还带领学生进行“快乐阅读”的校本研究。我用赏识的目光对待每一个学生,用多元化的评价标准评价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我追求民主、开放的课堂,学生在自主中学习,在学习中发展、创新,学习兴趣浓了,知识面广了。班上那五彩斑斓的“古诗乐园”、“采密集”、“成长展示台”、“个人作文集”充满着个性与灵性,闪烁着创新的火花。课外,我和学生走进自然,走进生活,享受幸福、快乐的学习情境。课堂上,孩子们高高举起的小手,争得红红的小脸,充满个性的见解,使我听到了花开的声音。

把工作当作事业来做,就会觉得工作是一件快乐的事。我非常赞赏海尔集团总裁说过的两句话:“把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我尽心尽力做好自己平凡而简单的工作,力求做得不简单、不平凡。从教以来,我以教书育人为天职,心中时时装着学生,时时装着课堂,即使外出开会、培训,我也总是把每天的作业和要求事先拟好交给学习委员,尽量上完一节课后才赶往车站出差。同事们常常见我匆匆走出课堂,又匆匆奔赴会场,风尘仆仆地走出车站,又奔向课堂。我总觉得耽误一节课就是一个损失,别的老师为自己代课已经很辛苦,自己应该尽量减少其他老师的负担。记得2006年5月,会议结束已经接近中午,当我独身一人乘上武夷山到朋口的长途汽车,到达朋口时已是夜晚。这时,天空下着瓢泼大雨,我一下车就被淋得透湿。夜深雨大,久久等不到车。家人打电话说:“别等了,找个旅馆住下明早再回来吧!”如果这样又要耽误半天课。我执着地站在大雨中等待,终于坐上了一辆大货车回到了长汀县城。第二天一早,我便微笑着站在了讲台上。

2005年12月,我承担了省首批学科带头人结业仪式汇报课的任务。为了上好《雾凇》这节汇报课,我认真地钻研文本,查阅资料,一遍遍地修改教案,一次次地试教。我还利用周末独自乘车到龙岩,和市教研室的老师一起研究教材,讨论教法,虚心求教。对每一教学环节,我都反复琢磨,精心设计。比如导入新课一步,我就设计了五种教学方法,最后确定为复习词串,用词串说话导入。为了让学生直观感知雾凇毛茸茸、蓬松松的奇观,我还托人精心录制了雾凇奇特景观的录像。有些老师不解地问:“你年过40,小中高早评上了,图个啥?再说,你自己已经是教学专家了,还用得着这么认真吗?”我笑笑说:“教学是一门艺术,学无止境,教无止境啊!”功夫不负有心人,《雾凇》一课获得成功,可这成功的背后蕴含着多少求索的艰辛啊!

是啊,教育需要一种精神,一种激情,一种奉献。有了这些,我们就能去营造理想的课堂,去呵护学生的成长,去建设美好的精神家园。

3年的省学科带头人研修,我追寻着大师们的足迹,在课改的浪尖上颠簸,在知识的百花园中倘佯,尽情吮吸着知识的琼浆。我学着用笔记录,进行叙事研究。我追求诗意的课堂,用教育的智慧点化孩子的心灵。在“学习——实践——科研”的专业成长之路上我欣喜地发现:学习,使自己不断进步;行动,使自己享受教育;反思,使自己更富有智慧;收获,使自己拥有充实的教育人生。在不断的锤炼、实践中,我的心灵变得润泽、精粹,能力得到提升,专业素养更为厚实。2010年1月我建立了名师工作室,借助名师工作室平台,引领、示范、辐射,我和工作室成员共同成长。2010年8月我终于圆了自己的特级教师梦想。2011年4月我成为福建省首批名师工程培养人选,开始了为期三年的双导师高端研修。

带着梦想,带着嘱托,带着使命再度起程。在教育日志扉页上,我写下了自己的教育格言:

——用平和、包容的心态面对生活,用自信和快乐温暖别人。

——用勤勉和睿智成就事业,用平凡和宁静铸就美丽。

——做一个播撒幸福的语文人,用灵动的语文课堂让学生享受真实、快乐的语文教育。

肩负着教育的梦想,我快乐前行。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说的:“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心灵唤醒另一个心灵。”摇动、推动、唤醒……其间,有热量在扩散,有情愫在弥漫,有种子在生根,有芬芳在吐蕊。在摇动、推动、唤醒中,亲人、同事、师长……他们如茉莉般朴素无私的爱滋养、润泽着我,成就了我。

31年的风雨春秋,31年的执着与坚守,在教师平凡的岗位上我领悟到了教育博深而丰富的内涵,感受到了教师工作的幸福和快乐。

正如诗所云:爱如茉莉,润泽生命。教海泛舟,无比幸福!

个人简介:赖荣明 1964年10月出生,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福建省首批名师工程培养人选,现任福建省长汀师范附小校长,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福建省首批中青年教学带头人。从教31年,致力于作文教学研究,形成了生动活泼的生活化作文教学模式及教学风格。曾获福建省优秀教师,福建省巾帼建功标兵,全国教育科研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教科研成果多次获省、国家级一、二等奖,著有《新作文》等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