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问题奶粉缘何“卷土重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问题奶粉缘何“卷土重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问题奶粉缘何卷土重来

辛 景

河北“三鹿奶粉”阴云未散,超标三聚氰胺奶粉再次“现身”!警方查明,在青海省一家乳品厂,检测出三聚氰胺超标达500余倍,而数量更是达到了38吨之巨。如同公众已经熟悉的那样,有关部门要求严肃查处,彻底查清其来源与销路,坚决予以销毁,并依法追究当事人责任。

公众自然要追问,既然彻底查处、绝不姑息,那么,何以再三爆出三聚氰胺奶品现身市场的事件?此种按下葫芦浮起瓢式的监管如何才能让公众真正放心?

不能说相关职能部门工作不力,市场上不确定的因素太多,市场主体也很复杂,利益关系也千丝万缕。但是,明明应该销毁的河北三鹿三聚氰胺奶粉,以及其他一些三聚氰胺含量严重超标的问题奶品再度流入市场,已经触碰到了社会公众容忍的底线。监管部门为什么没有全程监督问题奶粉的处置?当初查扣的问题奶粉,是经过怎样的路径流出监管视线的?

三聚氰胺再度现身,实际上已经严重影响到监管部门甚至地方政府的公信力。质监、工商、卫生、农业等等相关政府部门,当初也曾经有过信誓旦旦的表态,然而,所有这些承诺、表态,就这样被一个批次接一个批次的三聚氰胺奶品轻轻松松地冲淡。想想看,38吨的三聚氰胺奶粉若流入市场将可能荼毒多少人!此情此景之下,任何托词都是苍白的。一个显见的事实是,问题奶粉背后隐藏着公众所不知道的利益链条,如果不彻底斩断这些利益链条,从制度层面审视整治现行的监管体制,治乱之循环往复,恐怕很难有穷期。

一毛钱也能看好病

阿明

如今,一毛钱扔在地上大概都不会有人在乎。而江苏常州市民张先生目前带着拉肚子的孙女到常州市第七人民医院看病,医生徐莉开出了一张只有5粒“痢特灵”的处方,售价仅一毛钱,孩子不久痊愈。相关报道被因特网披露后,“一毛钱处方”的故事广为流传。人们之所以对“一毛钱处方”反响强烈、兴奋不已,缘于就医环境被高价药、暴利药以及过度医疗充斥的现实。此前媒体报道的一个鲜明例子就是。广州市龙先生5岁爱女因误吞一个3厘米长的铁制弯针,被送至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治疗,第三天弯针自行经大便排出。当龙先生接女儿出院时,他发现医疗费高迭3366.30元,清单上竟有217个检查项目,其中居然还有梅毒、艾滋病、类风湿等项检查。

其实常州张先生孙女看病并不止花了一毛钱,挂号诊疗费之外,还曾在其他医院做了检查、配了药,而徐医生的可贵之处在于,没有重复做检查,得知病人已有药后也来重复开药。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平常毛病平常医”,是这张“一毛钱处方”的闪光亮点。说到底。也是每一张合格处方应有的医德体现。

一毛钱能不能看病?应该说只要一毛钱能买到的药片可对症治疗,是完全能够看病并看好病的。笔者作为一名退体的医务工作者,十分怀念并赞赏六、七十年代医生们对病人的常用语:“感冒发烧、APC三包、多喝开水、少吃辣椒。”当时的APC每片才一分钱;还有治疗腹痛腹泻的常用药颠茄合剂,每次用量还不到一分钱。比起现在头疼脑热动辄几百元甚至上千元真有天壤之别!我国传统的花少钱治好病的医疗观念和模式为什么渐行渐远?百姓期盼“医者父母心”传统职业道德的回归,更期盼强有力并切实可行的监管机制,来破解看病贵的难题!

医生,请学会“说话”

白剑峰

最近,一名大连患者因患急性心肌梗死,被送进医院。科主任看完病人后,抛下一句话:“放不放支架,给你十分钟考虑时间。”然后,转身就走。家属茫然无主,只好四处打电话问熟人,最后硬着头皮答应了。

在中国,这样的医患沟通方式并不罕见。面对患者,很多医生态度冷漠。有时,患者多问几句话,便会遭到医生的训斥:“我是医生还是你是医生?”事实上,一些医生口头上以患者为中心,实际上以自我为中心。有的医生俨然是生命的“主宰者”,根本不能平等对待患者。

医生不会“说话”,折射出对患者知情权的漠视。据调查,在医疗纠纷中,九成以上是医患沟通不当造成的。反思很多患者杀害医生的恶性事件,医患缺乏沟通都是重要诱因。其实,人心都是肉长的,对于那些用心沟通的医生,即便发生了医疗意外甚至事故,患者和家属往往也能理解。因此,一个医生只有充分尊重患者的权利,才能最大限度减少纠纷的发生。

从7月1日起,我国的《侵权责任法》正式实施。法律规定“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应当向患者说明病情和医疗措施。需要实施手术、特殊检查、特殊治疗的,医务人员应当及时向患者说明医疗风险、替代医疗方案等情况,并取得其书面同意:不宜向患者说明的,应当向患者的近亲属说明,并取得其书面同意。医务人员未尽到前款义务,造成患者损害的,医疗机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这意味着,从今以后,医务人员必须履行告知义务,让患者获得足以做出合理判断的医疗信息。可见,让医生学会“说话”,已不再是道德要求,而是法律要求。

医生,请学会“有话好好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