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清代皇帝的婚礼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皇帝婚礼是国家盛典,被列在传统吉、嘉、军、宾、凶“五礼”中的嘉礼之首,为与臣庶区别而称大婚。清代入关后的十位皇帝中,五位皇帝即位前即已成婚,末代皇帝溥仪的婚礼在清朝被后举行,因而在紫禁城中举行过大婚的皇帝仅有幼年登极的顺治、康熙、同治、光绪四位皇帝。
历来研究皇帝大婚礼仪者,都要追溯其礼仪渊源,但往往仅援引《仪礼・士婚礼》。《仪礼-士婚礼》记载自周代以来的婚礼主要经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个程序,古称婚礼中的“六礼”。但这主要是对士人婚礼部分程序的总结,可以说主要是婚前礼仪。从士人而上推到皇帝(天子),不可只以“六礼”相比,皇帝大婚自然会比“六礼”复杂许多,比如各代皇帝大婚均要经过册立礼,必须确立皇后这一特殊的身份,这是其他各种官民不能有的礼仪;而皇帝贵为天子,大婚不亲迎,派使节迎娶称奉迎,即奉命迎娶;宋代开始皇帝大婚把“请期”改为“告期”,改变了主动与被动关系,即由男方的被动转为主动,女方由受“请”变为被告知;皇帝大婚作为国家庆典,必要颁诏等等,这些是皇帝婚礼与士庶婚礼截然不同之处。具体到清代皇帝大婚礼仪,主要有纳采、大征(纳征)、册立、奉迎、合卺、朝见、颁诏、庆贺、筵宴等。婚礼按进行的时间归纳起来,则可分为婚前礼、婚成礼、婚后礼。在具体的大婚仪式上,体现着清代典章制度发展的时代性差异与满汉间的民族差异性。
婚前礼
清代皇帝的婚前礼,由传统的“六礼”减为纳采与大征(纳征)两种礼节,是由于皇后的产生以选秀女作为前提保障。
纳采礼,本为男家遣媒妁前往女家求婚,获女家同意之后,再正武遣一使者到女家致以薄礼,以为求婚之成。清代皇帝大婚,皇后的选择通过选秀女的形式,并不存在像民间的订婚礼程序,只是皇家要表明尊崇古礼,举行纳采礼。在纳采礼之后举行筵宴,称为纳采宴。
历代纳采礼,男家向女家所致礼物,既有实用之物,又有象征之物。清代皇帝大婚的纳采礼物为配有鞍辔的文马四匹(文马即指披挂鞍辔的马匹,不披挂鞍辔的马匹称闲马)、甲胄十副、缎百匹、布二百匹,顺治朝还包括金茶筒1个、银盆2个。清朝统治者满族是以骑射与尚武为立国根本的民族,所以在纳采礼物中把马匹、甲胄列入其中,并且占有首要的位置,应是取其骑射的象征意义。
纳采礼之后举行纳采宴。如按古礼,本是在女家举行的答谢媒人(即宾)的宴会,宴会后女家还要向媒人致以薄礼“脯”。但清代皇帝大婚的纳采礼,其纳采宴的承办则改变了主宾关系,并不是像一些现代人著述中所说的由皇后父母设宴款待皇帝派出的使者,而是皇帝要派大臣代表他,赐宴皇后父母。清代皇帝大婚纳采礼之后行大征礼,即古代的“纳征”礼。清代称之为“大征”,表明其礼物之规模宏大。
婚成礼
在经历了婚前诸礼之后,开始进入婚姻成立之实质性阶段,这是婚礼中的关键,只有经过这一礼仪,男女双方才可以确立夫妇之关系,所以也是婚礼的高潮。皇帝大婚的婚成礼包括册立奉迎礼、合卺礼,清代皇帝大婚尚有坐帐礼,跨火盆与马鞍的习俗。
皇帝大婚与臣庶婚礼最大的不同,是臣庶在举行了婚前礼以后,须由新郎亲自前往女家迎娶新娘,所以称此礼为“亲迎礼”;而皇帝则必须派遣使节先到皇后府邸对皇后进行册立,然后再把皇后迎入宫中。贵为天子的皇帝,绝对不可能屈尊前去迎接,必须由使节奉命迎接,因而称“奉迎礼”。
册立奉迎礼是皇帝大婚礼中最为隆重的礼节,实际上是两个相连续的礼仪。册立礼就是向“准皇后”授予象征皇后地位的由黄金制作的金册与金宝,它们就如同皇后的“身份证”一样。清代金册镌刻以满汉文,金宝亦镌刻以满汉文,其形式与皇帝御宝形武相同,现今故宫博物院还典藏有清代册立皇后的满汉文“皇后之宝”,陈列在“龙凤呈祥――清帝大婚庆典展”中。
古代称婚礼为“昏礼”,实际上是专指迎娶新娘的亲迎礼,所以称为“昏”与迎娶的时间有关,因为远古迎娶新娘多在黄昏时刻,所以把婚礼称“昏礼”。清代皇帝大婚追尊古礼迎娶皇后在子夜。
清代皇帝大婚迎娶皇后所用凤舆,按其制度规定,并非是与百姓一样的红色喜轿,而是帝王专用的明黄色,并且上面没有“喜”字。而且皇后乘坐风舆入官时,还要提前在其内部放置御笔“龙”字,光绪帝大婚时凤舆内的“龙”字为皇太后慈禧所写,至今还典藏在故官博物院。此外,皇后坐在凤舆内向宫中行进时,必须一手持金质双喜“如意”,一手持苹果。
奉迎皇后,风舆到了乾清门,才算到了皇帝之“家”,于是在乾清宫阶下轿,交出手中的如意和苹果,还要再怀抱一个金宝瓶跨过火盆,才能进入乾清官殿内。等到了洞房坤宁宫时,还要跨过马鞍,才能进入洞房行合卺礼。
婚礼诸礼中真正代表男女成为夫妇的是合卺礼,这是历代以来各民族通行的传统礼仪。合卺礼为现代所说的喝交杯酒之源。合卺一词,今人多很生疏,“合卺,破匏为之,以线连柄端,其制一同匏爵”。张梦元的《原起汇抄》则进一步阐述婚礼用匏为爵之意义:“用卺有二义,匏苦不可食,用之以饮,喻夫妇当同辛苦也;匏,八音之一,笙竽用之,喻音韵调和,即如琴瑟之好合也。”
婚后礼
婚后礼俗表明的是女子新型家庭关系的成立,即新娘成为男家真正的一名成员。经过洞房合卺诸礼,男女双方结拜而成夫妇,但作为嫁到男家的女子,必须得到男方先祖神灵的认可方可成为其家族成员;必须对公婆恭敬地拜见,小心地侍奉,以明确其作为子媳应尽的义务。前者古称庙见礼,后者称拜舅姑。皇帝大婚则把拜舅姑之礼称为“朝见礼”。皇帝大婚与臣庶最大的不同是在。家”礼之外增加的“国”礼,即增加颁诏礼,庆贺筵宴礼等,但减少的是无情地割断了皇后与母家亲情的归宁礼。
庙见礼,就是新妇到夫家家庙祭奠祖先,以求得男方祖先神灵对新妇的接纳。如果未行此礼,则不能成为夫家成员,生前没有祭祀的资格,死后也不会有被祭祀的资格。
对皇帝大婚而言,他所以能够即位为皇帝,是其父皇已崩逝,所以古称的拜舅姑之礼,就成了皇后拜见皇太后之礼。清代皇后朝见皇太后向其献“如意”,而不是汉族传统婚礼中的“枣”、“栗”、“服悠”。清代宫廷乃至民间,把“如意”这种可以在手中把玩的小物件赋予了无限吉祥的含义,它代表了当时人们的一切美好向往。所以,在许多重要的场合,都用一柄“如意”来表达心遂人意的愿望。
皇帝大婚不可以狭义“和两姓之好”来理解。在中国古代社会,皇帝即代表国家,所以,皇帝大婚是国家的盛典,必须从国家的高度来安排诸礼仪,其最重要的体现,在于婚成以后要向全国臣民诏书,以使妇孺皆知,即有颁诏礼。
在颁诏之前,皇帝先要驾临太和殿,接受百官庆贺之礼即庆贺礼。这种庆贺,主要是大臣们向皇帝进献贺表,贺表就是写有吉祥贺词的表章,由宣表官宣读,然后举行颁诏礼。
颁诏礼在天安门城楼上举行,诏书放在金风口衔的朵云内,用采绳悬系,悬下到天安门城楼前,礼部官员在城楼下跪接诏书,最后再出大清门直达礼部,以此为底本镌刻,正式颁行天下。
最后一项大的礼仪是筵宴礼,皇帝御太和殿,赐宴皇后父系宗族以及朝中大臣,这是一个十分欢愉的场面。皇后父亲的筵席被安排在太和殿内。酒过三巡以后,在太和殿丹陛上跳起了满族的庆隆舞,身着兽皮头带面具的演出,使人追忆起白山黑水问先民创业之艰难。同时,大臣则在太和殿内,两两一对向皇帝跳起了喜起舞。最后还将演出蒙古乐曲、高丽筋斗、回子乐、粗缅甸乐等各种节目。筵宴结束,皇帝大婚礼仪的帷幕才终于落下。(文章代码:1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