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正安地区近50年四季变化特征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正安地区近50年四季变化特征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文章利用正安站1961~2010年逐日气温资料,根据张宝堃的四季划分标准,并以5d滑动平均值来确定候平均气温,二者结合来划分正安四季。并分析正安近50年来春夏秋冬四季的起止时间、季节长度和季节气温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0年来,正安地区四季分明,入冬、入夏时间推迟,入春、入秋时间提前。夏季最长,春秋季最短。其平均入季时间分别为;春季2月26日,夏季5月19日,秋季9月12日,冬季11月24日。春秋冬三季平均气温升高,在21世纪的前10年升高较为明显,夏季平均气温缓慢下降。

关键词:四季;气温;气温年较差

中图分类号:S16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3)-06-0163-1

0 引言

众所周知,全球气候在逐渐变暖,特别是在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全球气温明显上升,而气温升高使得四季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四季变化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因此,研究四季的变化特征变得更加必要。[1-3]

在我国,四季划分有节气法、公历法和农历法,这几种季节划分方法虽然简单方便, 但与各地的实际情况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中国学者张宝堃[4]提出了候温法来划分四季,这是目前唯一从天气气候角度来划分四季的方法,也是气象领域所接受的一种四季划分标准,它不仅克服了按固定日期划分季节带来地区差异性的缺点,同时也为各地季节划分提供了通用性。本文将采用候温法对正安地区四季进行划分,初步分析正安地区四季变化特征,希望能为正安城市建设和农业生产提供有益参考。

1 资料和方法

本文所用资料为贵州省正安站1961~2010年逐日平均、最高和最低气温观测资料。四季划分采用张宝堃的候温法,即候(五天为一候)平均气温稳定降到10℃以下为冬季的开始,稳定升到22℃以上为夏季的开始,从22℃稳定降到≤22℃以下为秋季的开始。在确定候平均气温如何稳定通过了10℃或者是22℃时,采用5d滑动平均值计算[5],就是在逐日气温资料中,计算当日及其前2d和后2d的共5d滑动平均值,作为当日的候平均气温,然后定义若有连续5d的候平均气温通过了10℃或者是22℃时,可称为稳定超过。

2 正安地区四季特征分析

2.1 四季起始时间变化

图1为经计算分析后得到的正安地区历年各季开始时间。从图1年中可以看出,正安地区入冬最早的年份是1981年(11月6日),最晚的年份是1983年(12月15日),两者相差39d;入冬时间普遍偏早的是1970s,其中,1974年~1979年的入冬时间在11月19日以前;入冬时间普遍偏晚的是1980s和1990s,在这20年中,有半数以上年份的入冬时间在11月27日之后。入夏时间最早年份是1964年(4月16日),入夏最迟的年份是2010年为6月15日,两者相差60d;入夏时间偏早的是1980s和1990s,20年中,有11年的入夏日是在5月12日前,而在1970s和21世纪的前10年入夏时间普遍偏晚。这表明,正安地区近50年冬季和夏季的开始时间在缓慢推迟,推迟的平均速率为0.4d/10年。

3 正安四季平均气温年际变化特征

据对正安地区50年四季平均气温的统计分析,正安地区春、秋、冬三季气温有增温趋势,夏季气温呈下降趋势,且秋季和冬季的增温趋势较为显著;从线性拟合上来分析,正安地区春、秋、冬增温平均速率分别为0.09℃/10年、0.13℃/10年、0.19℃/10年,夏季平均降温速率为0.06℃/10年。由此可以看出,近50年来正安地区秋冬季逐渐变暖,春夏季变化缓慢。

其次,正安地区历年四季平均气温中,春季在21世纪的前10年最高,1980s和1990s为最低;夏季变化不显著;秋季也是在21世纪的前10年为最高;冬季为逐个年代递增,在21世纪的前10年为最高值。

4 结论

(1)近50年来,正安地区四季分明,入冬和入夏时间推迟,入春和入秋时间提前,并且,入春和入秋时间的提前幅度远大于入冬和入夏时间的推迟幅度;正安夏季最长,其次是冬季,春季和秋季最短;从季节长度变化上来看,夏季和冬季逐渐变短,春季和秋季逐渐变长;其平均入季时间分别为;春季2月26日,夏季5月19日,秋季9月12日,冬季11月24日。

(2)正安地区春、秋、冬三季平均气温有升高趋势,且秋季和冬季的升温趋势较为显著,而夏季平均气温略有下降趋势。

参考文献

[1] 汤懋苍,钟海铃,李栋梁.青藏铁路沿线的四季划分及其温度变化分析[J].高原气象,2003,22(5):440-444.

[2] 韩超,郑景云,葛全胜.中国华北地区近40年物候春季变化[J].中国农业气象,2007,28(2):113-117.

[3] 秦爱民,钱维宏,蔡亲波.1960-2000年中国不同季节气温分区及趋势[J].气象科学,2005,25(4):338-345.

[4] 张宝堃.中国四季之分配[J].地理学报,1934,1(1):1-47.

[5] 张静,吕军,项瑛等.江苏省四季变化的分析[J].气象科学,2008,28(5):569-571.

[6] 潘航.近60a来南京季节变化特征分析[J].气象科学,2011,

31(6):743-745.

作者简介:唐红祥(1981-),男,贵州贵阳人,贵州省修文县气象局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综合气象和农业气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