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基于基础教育教师素养的地方高校音乐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探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基于基础教育教师素养的地方高校音乐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探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基础教育是教育体系中的最基础、最关键的部分,是造就人才和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中国的基础教育通常包括幼儿教育、小学教育、普通中等教育,狭义的基础教育专指从小学到初中的九年义务教育。197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基础教育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认为“基础教育是向每个人提供并为一切人所共有的最低限度的知识、观点、社会准则和经验”的教育。

地方高校是指隶属于各省、市、自制区管理的普通高等院校,这类高校占据我国高校总数的绝大多数,是我国高等学校的主体,承担着为区域培养人才以及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任务。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地方高校在办学上有着更多的灵活性和自主性。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许多地方高校相继开办了音乐教育(音乐学)专业,承担着为区域培养基础音乐教育师资的重任。

一、新时期基础教育对音乐教师素养要求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社会科技、教育、文化发展迅速,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经过了十余年的探索和实践,已进入关键时期。在新的教育形势下,当代基础教育对音乐教师的素养有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一)合理的知识结构

1、教育理论知识。教育理论知识包括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学科知识,有助于从业教师懂得教育规律,善于使用教育方法,教学中能根据中小学音乐教学实际、学生的年龄特征和音乐基础进行因材施教,使得音乐教学科学合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姊妹艺术知识。义务教育阶段《音乐新课程标准》强调:“音乐教师应认识音乐与姊妹艺术的联系,感知不同艺术门类的主要表现手段和艺术特征。”舞蹈、美术、戏曲、曲艺等艺术在本质上与音乐艺术相通,具有相互影响和促进的作用。在当今中小学音乐(艺术)教材中,整合了大量有关舞蹈、美术、戏曲和曲艺的内容,熟悉与音乐相关的姊妹艺术,是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必备素养之一。

3、其他多学科知识。音乐学科包涵着多学科知识,音乐教育更是需要教师具备多学科知识积累的素养。义务教育阶段《音乐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强调课程的综合性,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倡导学生在学习中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和勤于动手。因此,基础教育呼唤音乐教师具备多学科知识结构,强调教师多学科知识的积淀。

(二)全面的音乐素养

音乐素养是音乐教师从教的专业能力,包括理论基础、技能基础、演唱、演奏、舞蹈和表演等方面的能力。

1、音乐基础

基础理论。音乐基础理论是进一步学习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的基础,主要有“乐理”、“和声”、“曲式”、“中外音乐史论”、“艺术概论”、“中外民族音乐概论”等理论知识,这些知识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基本技能。音乐基本技能包括“视唱练耳”、“合唱与指挥”、“发声基础”、“键盘基础”、“舞蹈基训”等内容,这些基本技能是教师音乐素养的关键和进一步学习唱、跳、弹、演的基础。

2、表现技能

歌唱。基础教育中的歌唱包括范唱和自弹自唱,歌唱在教学中有很强的示范性和激励性,歌唱教学是训练学生乐感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教师出色的范唱能给学生最直接的美育教育。

舞蹈。舞蹈教学是基础教育阶段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能跳会编”是学校音乐教师必备的能力。中小学生活泼好动、喜爱模仿,师生间常常会利用肢体语言或元素性舞蹈动作来学习、理解和表现音乐。通过舞蹈教学可以有效拓展学生的艺术素养,提高学习效率。

弹奏。是指乐器的弹奏能力和键盘乐的即兴伴奏能力,只有掌握了娴熟的乐器演奏技能和即兴伴奏技能,才能有效组织课堂教学,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表演。除了歌唱、弹奏、舞蹈蕴含着表演外,当代基础音乐教学还包括了戏曲、曲艺等内容,教师还要会一点“演戏曲、说曲艺”的本领。教师到位的表演会使学生倍感亲切,能够拉近师生的距离,可以有效地带动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良好的教师职业能力

1、基础教育理论

基础教育理论包括“教育学”、“心理学”、“音乐教材教法”、“音乐新课程标准”等,它有助于了解教育规律、掌握教学方法,懂得如何去进行中小学的音乐教学,是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必备的职业理论。实践证明,没有打下良好的教育理论基础,就不可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2、教材的把握与拓展

教材是师生进行教学和学习的依据,课改下的新编教材大多以单元组织教学内容,其可选性和灵活性很强,给教师提供了较大的教学空间。同时,新课改也鼓励任课教师自选适量的教学内容。这就要求音乐教师不仅要把握好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还应善于组织和选编教材之外的教学内容,使音乐教学有新意、有特色。

3、课堂教学

音乐课堂中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语言能力、组织与管理能力、应变能力、师生的沟通与合作能力、启发与引导学生学习的能力以及运用教学媒体的能力。这些能力是教师驾驭音乐课堂、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缺一不可。

4、课外活动的组织与开展

课外音乐活动在中小学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既是音乐教师的教学任务,也是音乐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中小学音乐课外活动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课外兴趣小组,如合唱队、舞蹈队、鼓号队等。另一种是艺术展演,如艺术节、歌咏比赛、三独赛、主题晚会等。无论哪种课外音乐活动,音乐教师在其中都必须担当起策划、组织与指导的角色,任务重、要求高。

5、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有序进行回顾、分析、思考、总结和评价的教研活动,其目的是查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缺点和不足,并寻求解决途径和策略,以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频繁,基础音乐教育不断面临新的挑战,教育思想、资源、模式、手段和方法不断更新。作为一名新时期的音乐教师,应该具备分析、总结、评估和改变自己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能力,保持与时代同步。

6、教学研究与教育创新

教学研究与教育创新是现代教育对在职教师提出的新要求,音乐教师应以学习者和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善于对自己、对他人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归纳和总结,积极学习、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勇于教育创新,不断进行教学实践,积累教学经验和教学成果。现代基础音乐教育不需要被动的教书匠,而是呼唤学者型教师。

7、网络与计算机的使用

21世纪是网络信息时代,学会运用网络资源、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是提高教师素养的重要环节。基础音乐教育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和动感性的特点,利用计算机和网络资源制作教学课件、观看视频、欣赏音乐,将使教学变得直观、形象、生动和便捷,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掌握一定的网络与计算机使用技能,也是音乐教师重要的素养之一。

二、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人才的培养现状及成因分析

(一)培养的人才质量与基础教育音乐教师素养要求存在明显差距

当前,由于地方高校在办学理念、办学经验、办学重心、基础设施、师资条件等方面还存在不足,导致音乐教育人才的培养质量与基础教育音乐教师素养要求存在明显差距,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

1、职业意识和认同感不强

教师职业被称为“天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近年来,政府在逐年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教师的地位和待遇正不断提升,要成为一名基础教育的音乐教师已不是易事。但从近年入职的新教师来看,部分人对教师职业没有强烈的认同感,对教师行业显得较为茫然,难以做到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这一职业准则。

2、文化素养偏低,知识结构不合理

地方高校培养的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文化素养普遍较差,尤其是艺术以外的多学科知识储备太少,知识结构单一,在实际工作中表现出力不从心,教学受到局限,既影响了教学,也损坏了学校的声誉。

3、教育理论和专业理论不扎实

“重视专业、忽视职业”,“重视技能、轻视理论”是音乐专业学生的通病。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随意性很强,凭兴趣和爱好进行学习,由于学校的职业引导和教育管理不到位,导致学生的偏科现象较为严重,造成学生的教育理论和专业理论不扎实,给今后从事教师职业带来了严重后果。

4、专业技能偏弱,不能胜任基础音乐教学

由于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相对较弱,加上基础教育的音乐教师要求“一专多能”,吹、拉、弹、唱、跳、讲、演样样要会。学生如果在四年的学习期间不刻苦学习,必然不具备这些技能,以至于许多音乐教育专业的毕业生没能通过教师招考和面试,不能做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造成人才培养的损失。

5、教学实践偏少,课堂教学能力有待提高

在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中,普遍存在课程设置不合理的现象,各种类型课程的比例失衡,忽视学生教学能力的训练,教学实践类课程的开课量严重不足。加上见习时间短、次数少,实习时间有限,实习生课堂教学锻炼的机会不多,实习指导的力量和监督管理不到位,使得毕业生的课堂教学能力普遍较弱,难以完成一堂高水准的音乐课。

(二)成因分析

1、学生报考师范专业较为盲从,对教师职业关注不够

不少报考师范专业学生的初衷并不是喜爱教师职业,立志当一名音乐教师,而是由于地方高校师范专业的录取分数线相对较低,容易被录取,至于毕业后从事什么职业,学生往往关注和投入的不多。加上学校对学生的职业引导和规划教育不到位,以至于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认识不清,职业意识和职业的认同感不强。

2、生源的文化素养偏低,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由于报考音乐专业学生的文化基础相对较弱,加上地方高校音乐专业的录取分数不高,导致学生的文化素养普遍偏低。同时,音乐专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爱学习、主动学习的人不多,对于文化课程的认识不到位,学习欠认真,大学四年之后,学生的文化素养依然提高不明显。

3、“重视专业、忽略职业,重视技能、轻视理论”现象严重

在地方高校音乐专业的学生中,“重视专业、忽略职业,重视技能、轻视理论”是一个十分普遍的现象,而且成了根深蒂固、不容易改变的现实问题。各音乐(艺术)院系也认识到问题所在,分别采取了一些措施加以引导和教育,但收效不大。由于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受到教育体制、社会评价、价值认同等方面的影响,需要社会、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的共同努力,才会收效明显。

4、“职业规划教育”和“双导师制”实施乏力

“职业规划教育”是从大一开始对学生进行的职业认知和规划教育,使学生对自己今后所从事的职业有明确的认识,增强职业认同感,针对职业特征对大学的学习进行有序规划。“双导师制”是为了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力度,学校为学生安排了校内和校外二位导师,校内导师负责对学生的学业和日常行为进行教育和管理,校外导师负责对学生的教学实践进行把关和指导。这两项措施对学生的学业和职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由于种种原因,这些措施实施不到位,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5、课程设置欠合理,教学内容与基础教育联系不紧

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受专业院校的影响较大,开设的课程专业性强,理论知识全而深,职业课程设置过少,教学技能训练严重不足。理论课和技能课教学的功能单一化,仅仅注重知识和技能本身,教学内容与基础音乐教育基本脱节,学生难以完成从学习者到教育者的角色转型。

6、艺术实践和教学实践的时量不足

高校连续多年的扩招导致学生数量的迅速增长,使得音乐专业本应实行的技能小课变得名存实亡,声乐、器乐技能课基本以4-10人共上一节课,技能小课成为技能小组课或技能大课,教师难以针对情况不一的学生进行逐一指导,学习者收效甚微。同时,学生参与音乐表演和锻炼的机会也十分有限,一些学生在四年的学习中很少、甚至没有上台展示过自己的才艺,其音乐表演水平就可想而知了。另外,很多学校没有开设音乐教学实训类课程,课堂教学实践的训练严重不足,学生实习前几乎没有上过讲台,仅靠二个月的教育实习完成教学技能的培训,学生要实现到教师的转型,其难度可想而知。

三、按需培养音乐教育应用型人才的途径与策略

音乐教育应用型人才是指在音乐教学岗位上,具有较扎实的音乐理论与技能、教育理论与教学技能基础,较强的运用理论知识与技能解决音乐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能够随着教学要求的变化和理论体系的发展,而持续更新知识体系和提高音乐教育教学能力的专门人才。音乐教育应用型人才强调在音乐教育上的专业、精通和实用,具有较强的音乐课堂教学能力和教育创新能力。针对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人才培养现状,笔者认为,以教师素养为视点培养基础音乐教育的应用型人才,必须重点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职业规划教育和就业指导,加速师范教育的职业化进程

职业规划教育和就业指导对学生大学四年的成长和顺利就业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甚至关系到教育事业的成败。一些高校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从新生入学开始就要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教育,由富有经验的职业规划师进行专门指导,并给每名学生配置指导教师,在教师的指导下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大学四年的学习规划,制定学期、学段的学习目标,由导师全程进行监督、指导,并定期进行评估和检查。同时开设就业指导课,在就业观、行业现状、人才需求、就业形势、就业技巧等方面进行指导和培训,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了解行业现状和就业形势,有序配合职业规划加强学习和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就业率是教育主管部门评估地方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各高校生存与发展的主要依据。近年的实践证明,要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除了常规手段之外,还有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那就是专业办学的职业化程度。音乐教育专业主要为基础教育培养音乐师资,教师职业需要入职者精通教育理论,懂得教育教学技能,具备良好的个人能力和专业素养。因此,地方高校的音乐教育专业应该以职业规划教育和就业指导为基础,对学生加强教师职业意识、职业内涵和职业认同感教育,将教育基础理论、教学技能训练、教育见习与实习等环节贯穿于学生四年的学习中,要求学生参与社会化的教师资格认证考试等,加速专业办学的职业化进程。

(二)创新音乐技能教学模式,注重实践教学环节

音乐技能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有其独特性,技能教学也要因材施教,具有针对性。扩招导致技能小课无法实施已是不争的事实,但可以利用创新技能教学的模式来改变现状。如声乐小组课教学中,教师最初的教学应尽量细致入微,摸清每名学生的声乐技能情况,针对性的加以指导,安排合适的练声曲、练唱曲,叮嘱学生如何练习和纠正错误,要求业余时间多练习和体会,结合钢琴自我学习练声和学唱。下一节课中分别对每名学生的学习情况逐一检查、评价和指导。这一时期教师不要计较花了多少课时,也不要随意改变学习进程和难度,让学生反复学习同一内容,直到基本找到感觉,大致能够自我练声为止。此后的声乐课中,学生上课时都自我练声、自我伴奏或同学问进行伴奏,教师则解放出来,全心观察学生的发声、练唱状况,准确发现问题,及时予以指导和纠正。这种学习方式将被动学习、盲目追求教学进度,变为主动学习和讲究教学实效。学生在学习声乐的同时,钢琴演奏技能和伴奏技能也得到训练,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全方位的提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他音乐技能的教学,同样可以根据学生的技能特点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三)多途径实施教学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学生的教育教学素养

教学技能是师范生必须掌握的职业技能,决定着执教者教学水平的高低,需要通过系统的学习和针对性训练才能获得。为此,必须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开设好专门课程:如在《课程教学论》《基础教育学》《教育心理学》《音乐教材教法》课程的基础上,开设《中小学音乐教学与实践》《音乐课堂教学艺术》等实践性课程,分项、逐一对学生进行专门的教学技能培训,让学生在模拟课堂中进行教学演练,学习如何进行课堂教学,逐步适应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具备从事基础音乐教学的能力。二是抓好教育见习和实习环节:教育见习和实习让学生走进中小学校,感受、体验并进行音乐教学实践。应该从大二年级开始,每学期进行一次教育见习,每次见习需安排不同的学校,以便了解和比较不同学校音乐教育的差异和优缺点。教育实习的时间宜在8-12周之间,安排骨干教师进行管理和指导。除个别特殊情况外,建议取消学生的自主实习,实行集中实习、集中指导和管理,以达到预期的实习效果。三是加强实习基地建设,试行“定岗实习”制:实习基地是进行教育见习、实习和教育实践的保证,与实习基地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实行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互惠,促成学科、专业间进行对等交流和互访,开展学术交流和教学研讨,鼓励高校教师走进实习基地课堂调研和考察,了解基础音乐教育现状。选拔优秀毕业生进行“定岗实习”,实现实习生与在职教师的角色对换,使实习生得到全面锻炼,在职教师有机会进行“充电”和学习,实现高校和实习基地的双赢。

(四)抓好实用性、特色型课程建设,教学内容与基础教育进行对接

音乐教育应用型人才的显著特征就是应用性强,教学实践能力突出。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于抓好实用性、特色型课程建设。笔者认为,音乐教育专业的实用性、特色型课程主要有《合唱与指挥》《乐器演奏与乐队训练》《舞蹈编导与表演》《声乐训练与歌曲演唱》《音乐教材教法》《教育实习》《键盘即兴伴奏》《中小学音乐教学与实践》《地方民间音乐赏析》等,对这些课程在课时量、开课时间、教材建设、任课教师上进行科学设定和配置,充分满足教学需要,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在管理上严加要求,强化跟踪服务和教学监督,做好课程的考核和教学质量的评价工作,促使这些实用性、特色型课程,在培养应用型人才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教学内容与基础教育进行对接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在高校的音乐教学中,可以适当加入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内容,提倡“唱奏中小学的歌,编排青少年的舞”。另外,鼓励音乐教师结合任教课程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合理融入中小学的教学内容,如“即兴伴奏”的任课教师可以灵活选用中小学的歌曲作为教材进行教学。让学生尽可能多的接触和学习中小学音乐教材中教学内容,为今后进行教育实习和从事基础音乐教学打下基础。

(五)强化现代信息与教育技术的使用,提高网络资源与现代媒体的应用能力

在网络技术和现代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网络资源与现代媒体已广泛运用于基础音乐教育之中。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收集和下载音乐视频、音频、图片、文字等资料,对其进行剪切、合成处理,制作教学课件等,极大的丰富了教学资料,使教学变得直观、详尽、通俗易懂而又充满美感,增强了教学效果,提升了教学效率。因此,掌握网络资源与现代媒体的应用技术是每位师范生必备的能力之一。具体的说,师范生应该学会使用计算机、投影仪、幻灯机、影碟机、电子音箱等现代设备,熟知钢琴、电子琴、电钢琴等乐器的保养与调试,懂得网络资料的收集、分类与管理,掌握五线谱、简谱的输入技术,能够对音频、视频、图片、文字等资料进行随机处理,可以进行简单的音乐制作。这些技术的获得首先取决于学校开设的《计算机基础》《现代信息技术与应用》《软件开发与课件制作》《计算机音乐》《MIDI音乐制作》等相关课程,由专业教师进行指导和教习。另一方面还在于学生对这些技术的兴趣和日常的学习与操练,许多学生上网和使用计算机以娱乐为目的,并不关注上述内容的学习,白白浪费宝贵的机会,需要教育管理者加强引导和教育,学生自身也应具有危机感,提高认识,在学习中充实和丰富自己,不断提高综合素养。

本文系2012年度常州工学院教改重点课题《艺术教育特色人才培养的创新与实践》(J120308)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