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对《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1(必修)》的错误认识举隅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对《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1(必修)》的错误认识举隅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学习《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地理1 (必修)》时,一些学生存在许多错误认识,笔者现总结归纳如下,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1.光年是时间计量单位。

这一认识是错误的。光年是计量天体间距离的单位。光的速度为每秒30万千米,光在一年中走过的距离约为94 605亿千米,叫做1光年。

2.流星、流星体、陨星是一回事。

这一认识是错误的。三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流星体是太阳系中绕太阳运行的碎小物体。流星是指运行在星际空间的流星体(通常包括宇宙尘粒和固体块等空间物质)在接近地球时由于受到地球引力的摄动而被地球吸引,从而进入地球大气层,并与大气摩擦燃烧所产生的光迹。如果流星在持续燃烧过程中穿透整个大气层一直降落到地面,就形成陨星(又可分陨石和陨铁)。

3.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是一回事。

这一认识是错误的。两者都是太阳能量的释放方式,但表现形式不同:太阳辐射是源源不断地进行的,而太阳活动是有周期性的。太阳主要是通过这两种方式对地球产生影响。其中,太阳辐射为地球提供了能量,促进了地表环境的形成,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更多地表现为对正常环境和人类生产活动产生的干扰、破坏。因此,各国都十分重视对太阳活动的观测和预报。

4.北半球1月份正是隆冬季节,所以这时地球距离太阳最远;7月份正是盛夏,所以这时地球距离太阳最近。

这一认识是错误的。这一说法过分强调了日地距离对地球上四季变化的影响。事实上,日地距离的远近对地球四季的变化并不重要。因为一年中日地距离最远是1.521亿千米,最近是1.471亿千米,这一变化引起一年中全球得到太阳热量的极小值与极大值之间仅差7%。而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变化,南北半球各自所得太阳的热量最大可差57%。可见,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是决定地球四季变化的重要原因。

5.昼夜之分、昼夜更替现象和昼夜长短变化都是地球自转运动形成的。

这一认识是错误的。昼夜之分是一个静态概念,它不涉及地球的运动,而是由于“地球是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这一特点决定的。昼夜更替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主要是由于地球自转这一运动产生的。昼夜长短变化是指白昼时间和夜晚时间长短的变化,是除赤道外,其他纬度地区随地球公转而产生的周期性变化。

6.日界线和日期分界线是一回事。

这一认识是不确切的。国际日界线(简称日界线)是人为统一规定的,基本上沿着180°经线,但有几处弯曲,其西侧总比东侧早一天。而日期的分界线一般有两条:①自然界线,即24时或0时所在的经线,通常称为0点时刻线,它是随地球自转而自东向西移动的日期界线,是前一天结束和新一天开始的经线。②人为界线,即日界线。从0点时刻线向东至日界线为“今日”的范围,从0点时刻线向西至日界线为“昨日”的范围。

7.太阳直射的纬线始终是昼长夜短。

这一认识是不确切的。赤道上始终昼夜平分,除赤道外,太阳直射的纬线昼长夜短。

8.正午太阳高度就是太阳高度。

这一认识是错误的。太阳高度与正午太阳高度是有区别的两个概念。太阳高度是指太阳光线与当地地平面的夹角。一天中太阳高度的最大值即为正午太阳高度。

9.赤道低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成因相同,副热带高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成因相同。

这种认识混淆了气压高低的表现和形成过程。赤道低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均是气流上升形成的低压,但赤道低气压带是空气受热膨胀上升而形成的,属于热力成因;副极地低气压带是冷暖气流相遇,暖气流被迫抬升形成的,属于动力成因。副热带高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均是气流下沉的高压,但副热带高气压带是高空气流集聚被迫下沉形成的,属于动力成因;极地高气压带是空气冷却收缩下沉形成的,属于热力成因。

10.锋面系统过境时,肯定能带来降水天气。

这种认识不对。如果上升的暖气团水汽含量大,就有可能降水;如果水汽含量少,就无法形成降水。

11.暖流的水温比寒流高。

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温度较流经海区水温高的洋流是暖流,较流经海区低的洋流是寒流。同一纬度的海区,暖流水温高,寒流水温低。但在不同纬度的海区,暖流的水温不一定比寒流高。

12.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是一样的。

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的“足迹”,是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岩石(或岩层)的变形和变位,它包括两种最主要的基本构造类型——褶皱和断层。而构造地貌则是地质构造在地表的形态和地貌特征,如背斜成谷、向斜成岭,断层形成裂谷、陡崖、块状山地及谷地或低地等。

13.背斜一定成为山岭,向斜一定成为谷地。

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在内力作用下,背斜岩层一般是向上拱起,向斜岩层一般是向下弯曲。在地貌上,背斜常成为山岭,向斜常成为谷地。但在外力作用下,不少褶皱构造的背斜顶部因受张力,易被侵蚀成为谷地;而向斜的槽部受到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这种地貌称为地形倒置。

14.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是整个自然地理环境和单个自然地理要素都具备的功能。

这种认识是片面的。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是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功能而非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如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而在光合作用中,植物提供叶绿素,太阳提供光和热,大气提供二氧化碳,土壤及水圈、岩石圈提供水分及无机盐。再如,大气本身不具备减缓二氧化碳增加的功能,也不具备平衡大气中氧气含量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