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巧用网络,让我们的科学课堂更“科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巧用网络,让我们的科学课堂更“科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它对社会生活的每一个领域都在产生着革命性的影响,对于教育教学活动自然亦是如此。信息技术的渗入,不仅仅给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平添了一种手段与辅助工具,更是引起了课堂模式与教学理念的深层变革。尤其是小学科学学科,为了达成培养学生大胆想象、勇于实践、敢于创新、尊重事实等良好的科学态度与性情情感的目标,传统的课堂模式存在诸多不足,而网络技术的引进就为营造一个灵动、活泼、广阔、开放的科学课堂提供了必要的技术基础。

关键词:小学科学 信息技术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3-0230-01

众所周知,小学科学学科教学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通过观察、实验、探究及推理等种种手段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在这方面,传统意义中的“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教学模式已然远不能适应当前的社会现状与教育情势。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逐步渗透使得原本单调、抽象的科学知识变得具体可感、生动有趣,不但使得诸如环境、天文、地理等逻辑知识在鼠标、键盘的点动中丰富、真实、身临其境起来,更为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互动提供了一条崭新的路径。现在,笔者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来探讨一下如何在小学科学课堂上“科学”使用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

1 化抽象为直观,有效突破课堂教学难点

大家知道,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以形象、直观思维为主,抽象思维的能力还稍显不足。而小学科学学科的知识又以培养学生综合、对比、分析、归纳等科学启蒙能力为主,两者在延伸领域中的交叉部分,就是教学课堂中的一个又一个难点,给我们教师的教学活动提出了一个又一个挑战。在过去的课堂中,仅强调教师口若悬河的语言表达,强调教师手舞足蹈的肢体语言。现在,有了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参与辅助,便使得我们的课堂如鱼得水,如虎添翼,能够化科学知识抽象为直观,有效突破课堂难点。

譬如,笔者在讲授《把种子散播到远处》这一课时的内容时,发现仅仅依纲扣本,机械串讲弊端多多,不但学生对于自身传播、动物传播、风传播、水传播等传播方式的理解不够深刻,而且限于一定的时空影响,估计对于油菜、苍耳、蒲公英、莲蓬等植物的形状都未必能够有一个准确的判断。于是,笔者到网络中查找、下载了很多图片与视频资料,运用3DMAX技术精心制作了三维动画,在课堂上形象地展示了油菜果荚炸裂时将种子子弹弹射出去的瞬间,展示了苍耳将自己的种子适时粘在人或其它动物身上,并将它带到远方的情景,展示了蒲公英随风飘散,莲蓬顺流而下的美丽画面。这样一来,学生不但对于本节课的知识体系有了一个全面而深刻的理解,更是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浓厚兴趣。甚至有不少学生回到家里后继续搜索相关种子散播的方式,达到了探究学习、主动引领的教学目标。

2 打破时空限制,优化科学探究活动

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当前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之下,我们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于是探究性学习活动应运而生,得到了广大教师,尤其是科学教师的一致认可与肯定。鉴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还难以具备支配、控制、调整的能力,如果我们教师不加以参与指导,容易使得学生的探究活动偏离方向,流于虚无;但如果教师干涉过多,又很难达到研究性学习活动的预设目的。故而,科学使用网络技术,能够打破这些时空限制,呈现更大的自由性与开放性,将学生带入无比辽阔的世界。

笔者在讲授《纸的研究》这一课时的内容时,就教给了学生在线检索和下载,在线交流和咨询的基本的网络技术,组织学生对于纸做的物品、纸的发明以及节约用纸等方面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分类整理网络获得的信息时,就有学生提出了“在蔡伦造纸之前,估计就有一定的造纸技术存在”这一观点,对于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大有好处。再如,很多学生对于当前破坏森林造纸的做法感到尤为痛心,所以他们就徜徉在网络资料的世界里,提出了种种废物利用造纸的设想,这对于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及创新能力也是难得的一个契机。最后,学生在运用网络技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活动中,学会了检索信息,灵活使用“复制、粘贴、剪切”等基本工具,学会了收发邮件,在线咨询与请教,能进行网络交流、投稿等活动,这也是新时代里培养信息化新型人才的必需,是培养学生素质的另一种重要方式。

3 丰富评价平台,提供多方反馈的机会

鉴于小学生感性认知的心理特征,鉴于科学学科重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教学目标,我们应该在多元化的教学评价环节做出更大的努力,包括评价指标的多元化,评价方法的多样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等。在此基础上,要达到理想的评价效果,我们就需要丰富评价平台,提供多方反馈的机会。对此,合理利用网络平台,无疑是一个最佳选择。

譬如,笔者在讲授《岩石》这一单元的内容时,就岩石进行网络背景下的资料查询,并与之前接触过的知识进行对比了解,制作成具体的电子版手抄报。在评价学生的展示作品时,就既要对学生作品的科学内容作出评析,还要对于手抄报的版面设计、漫画穿插等艺术性细节作出评论;当然,在评价方法上,我们还可以结合班级,或者校级学习论坛、QQ群、微博群、邮箱等网络软件进行交流互动。必要的时候,我们还可以评价主体中加入家长这一元素,让学生、教师、家长三位一体,在网络中形成一个平台,互动中升华评价艺术,多方反馈中高效我们的学习效果。

总之,网络背景下的小学科学课堂是信息技术与课改活动相互催生的一种必然,作为新时代的一名科学教师,我们需要努力掌握现代网络技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有效融合信息技术与学科特征,构建新型的高效课堂模式,让我们的学生发展更全面,课堂活动更“科学”!

参考文献:

[1]胡莲凤.信息技术在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新华教育研究,2009,(2):56-57.

[2]张文奎.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堂整合的现状分析[J].小学科学,2012,(3):8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