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旅游活动对泸沽湖水环境的影响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文章通过对泸沽湖污染源资料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发现游客接待量以及旅游开发与经营活动是造成水环境下降的主要根源。并针对这一问题对水环境影响进行初步探讨,提出保证泸沽湖水体免受旅游污染、使旅游业能持续健康发展六项措施。
旅游业是当今世界发展最快、前景最广的新兴产业之一。在我国,理论界和实业界对旅游业开发与旅游环境关系的探讨一直没有停止过。国内关于旅游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这一时期主要是应用环境科学的技术和方法,对热点旅游景区进行环境质量评价,研究其环境质量的变化。进入90年代后,研究领域更加广泛,研究方法从单一的环境科学拓展至土壤学、生态学、植物学等领域,并且有大批成果问世。近年来,在现有经济和技术条件下逆向演化趋势不能得到有效控制的文化生态脆弱区,旅游活动对自然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形成的压力和影响与日俱增,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成为人们对可持续发展主题的积极响应和深刻理解。
一、问题的提出
泸沽湖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宁蒗县和四川省西南部盐源县的交界处。地理坐标为东经100°44′~100°51′,北纬27°39′~27°45′之间,湖面积50.1km2,总计52个景点。泸沽湖世代生活着摩梭人至今仍保留着男不娶、女不嫁的神奇母系氏族文化和婚姻形态,被誉为人类家庭史、婚姻史的活化石,具有极高的社会学价值和旅游利用价值。
泸沽湖水体质量是泸沽湖旅游业的生命线,以水体环境为载体,通过生态系统的运动,影响到泸沽湖旅游业的各个方面。自1996年旅游开发以来,游客大量涌入,许多基础设施临水而建,然而污染防治设施却不完善,绝大多数污水未经任何处理直排湖中,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湖泊水质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
二、泸沽湖水环境监测及分析
(一)流域水资源及其利用状况
根据《泸沽湖流域环境承载力研究》报告研究,泸沽湖水资源量状况如下:泸沽湖流域多年平均入湖径流量为0.79亿m3,多年平均湖面年降水量为0.5亿m3,出湖河流为四川的打冲河,每年1-5月湖水基本没有外泄,出湖流量汛期达3-5 m3/s,10月份以后排流量甚小,6-10月多年平均出湖流量为4m3/s,平均年出湖流量为0.529亿m3,当地生产生活用水年均为0.064亿m3,湖面蒸发量年均为0.6亿m3,湖水蓄增量年均为0.093亿m3,流域水量收支大体平衡。泸沽湖流域四川部分陆面入湖水量占总量的69%,云南部分占31%;泸沽湖流域四川部分湖面入湖水量占总量的40%,云南部分占60%。两省陆面入湖水量的不同,对污染负荷的贡献程度不同。泸沽湖流域水资源量详见表1。
流域内云南境内年总需水量42.28万m3。其中,以旅游需水量最大,年需水量约为20万m3,占总需水量的47%,其次为牲畜养殖需水量,占总需水量的41%。根据表1,流域在云南境内多年总入湖量0.85亿m3,多年湖面蒸发量0.354亿m3,多年平均出湖量0.356亿m3,流域内多年平均可利用水资源总量为0.14亿m3,根据现状需水量核算,流域目前总需水量为42.28万m3,仅占流域云南境内多年平均可利用水资源的3%,因此,流域云南境内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处于较低的水平。
(二)湖泊水质现状
(1)湖泊水质现状
根据《云南省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复审)》,泸沽湖水环境功能为省级自然保护区,水体功能要求为Ⅰ类,从2010年湖体水质监测结果看(见表2),湖体水质基本稳定在Ⅰ类水质功能。
(2)富营养化状况
富营养化评价结果表明,2010年泸沽湖营养状态指数平均值为13.5,最大值为17.2(8月),最小值为5.7(2月),随季节变化规律明显,全年营养状态为贫营养。2005年至2010年,多年平均值为11.0,为贫营养状态。
(3)泸沽湖水质变化趋势
根据丽江市环境监测站提供的2005~2011年《泸沽湖水质环境月报表》及2012年4月对泸沽湖水质监测结果,统计分析今年泸沽湖水质变化趋势。
(1)TN指标变化趋势
从图2中可看出 2005年至2012年期间TN保持在Ⅰ类水平,但TN含量总体呈上升趋势,2009年达到最高点,已趋近Ⅱ类,近年来有所波动。
(2)TP指标趋势
泸沽湖水体TP历年变化如图3所示,由2005年至2012年,水体保持Ⅰ类水平,TP浓度总体略有升高,2010年达到最高点,近年来有所波动。
(3)高锰酸盐指标变化趋势
2005年至2012年,泸沽湖水体高猛酸指数保持Ⅰ类水平,2005年后高猛酸指数浓度略有升高,2009年达到最高点,近年来有所波动。
(三)流域环境污染来源分析
泸沽湖风景名胜区是丽江玉龙雪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省级自然保护区及旅游区。根据国家景观娱乐用水水质标准B类―主要适用于国家重点风景游览区及那些与人体非直接接触的景观娱乐水体,要求TP≤0.02mg/l,TN≤1.0mg/l。由表2可以看出,泸沽湖泊水体中TN和TP含量未超过国家Ⅰ类水标准,但笔者在调查中发现泸沽湖水体中的海藻疯狂生长,而且宁蒗县环保局对水质进行的定性分析也表明,水体富营养化,水质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一般而言,水体污染根据污染源分为点源污染和面源污染。泸沽湖泊水体污染状况见表4。由于面源污染广泛分布于农村生产和消费行为中,其污染源头众多,面积广阔,往往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也难以得到有效的治理,因此到目前为止湖泊面源污染的治理仍然是一个国际性难题。由表3可知,旅游污染使水体中TN含量达到27.4t/a,TP含量达到3.78t/a,是污染源中排列第二的,但也能够充分说明旅游活动的开展给景区水体环境造成了不利影响。
根据《泸沽湖流域水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报告》对污染负荷总量的计算结果,泸沽湖流域云南片区各类污染源产生污染物的排放总量TN、TP、COD分别为47.80t/a、5.37t/a、295.29t/a,从各类污染源排放量百分比分析,流域主要污染源是旅游污染和水土流失。
(四)泸沽湖旅游活动与水环境变化分析
引起环境变化的原因主要来自旅游活动,还可能来自其他经济活动,环境也有其自然的变化,它往往叠加在旅游引起的变化之上,这使得确定旅游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研究非常困难。
(1)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对水体的影响
泸沽湖旅游区自开发以来,基本形成了吃、住、行、游、购、娱配套,以旅游观光、水上娱乐为主,结合度假疗养、会议接待、探险、科考科普等系列的旅游产业。由表3可知生活垃圾及固体废弃物是TP和TN的主要来源,随着排入水体的垃圾及固体废弃物的增多,累积效应显现,尽管水体本身有自净能力,但是在特定区域、特定时间水体的自净能力是有限的,如果超过了水环境容量负荷,即污染物含量超过了水体最大纳污能力,就形成了对水体的污染。自1996年泸沽湖被列为以生态旅游和摩梭文化为依托的省级旅游区以来,游客接待量不断增加,随旅游接待量增多会导致排入水体的垃圾及固体废弃物增加,进而使水体中TP和TN含量增多。
(2)旅游开发经营活动对水体的影响
由于旅游规划不完善,宾馆与农家乐临水而建,随着游客接待量的增加以及酒店、饭店数量的增加生活污水的排放量也随之增大,且大部分是直排,从而造成水体污染。由此可见,泸沽湖水体富营养化与旅游开发及经营活动有联系。在政府旅游管理部门发现水体污染影响到旅游业持续发展时,采取了相应措施,如对旅游接待核心区落水村产生的生活垃圾采取焚烧处理或拉到定点区域集中处理,打捞湖体中疯狂生长的海藻等,使得监测的各项指标未超过国家Ⅰ类水标准,说明政府旅游管理部门采取的措施是有效的。但是随着旅游开发活动的深入,旅游接待规模的扩大,势必增加泸沽湖水生态系统的环境负荷。
三、泸沽湖景区水环境影响控制措施
为了降低泸沽湖水体的污染程度,实现泸沽湖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应该从以下方面控制水体污染。
(一)加强水环境保护的宣传,提高全社会的环保意识
在开发旅游资源、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同时,通过各种途径强调对旅游水环境的保护,建立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业。通过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旅游区内部各单位和外来旅游者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水质的意识以及树立防重于治的思想,做到防患于未然,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也要杜绝目前一些风景区采用的“边污染、边治理”的办法。泸沽湖的治理和保护,仅仅靠政府和有关部门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全区特别是湖区公众的广泛参与。
(二)合理控制景区旅游人数
泸沽湖景区旅游旺季主要集中在夏季,对此旅游规划单位应该根据景区环境承载力定制合理的旅游接待规模,旅游经营管理部门可通过门票价格、旅游项目等对旅游人数进行合理分流。
(三)加强立法工作和监测、监察队伍建设,加大执法力度
首先,根据省政府要求,计划督促有关部门严格依照国家相应的资源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进行执法,并在现有湖泊保护条例的基础上,进一步补充、修改、完善地方法规和保护条例,制定更加切实可行、更具操作性的实施细则。其次,加大环保资金投入,加强对泸沽湖的环境执法能力的建设。第三,计划加大泸沽湖执法力度,保证湖泊保护法律法规的全面贯彻实施,对违反法律法规、破坏高原湖泊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严肃查处,情节严重的将追究有关人员的法律责任和经济责任。
(四)采用先进的科技手段
国内外已有一些生物高科技水质净化的手段,泸沽湖要结合实际情况筹措一定资金,积极采用现有的先进污水处理技术,添置净水产品和设备;应用现代信息管理技术将地表水与地下水作为一个水环境整体,建立旅游区水环境管理信息系统,决策系统监测水资源量、水质与环境的关系,为水资源管理和决策提供依据。在技术层面可以利用生态修复等技术来改善水体环境。利用培育的生物或培养、接种的微生物生命活动,对水中污染物进行转移、转化及降解。
(五)加强生态修复,建设节水防污型村镇
为了使泸沽湖旅游业能够持续健康发展,针对水体污染现状,应尽快加强水域生态系统的修复,对此环保部门要做出努力,其他部门也应该努力引入节水防污工程,早日解决景区污水直排问题。在工程项目还没有建设之前,应禁止各排放单位将生活垃圾直接排入湖中。鼓励景区经营企业和居民使用清洁能源。坚决杜绝使用含磷、含氮洗涤剂,严格禁止社区居民在湖中洗涤衣物。景区内对人畜排泄物要严格管理,可以设置专门的化粪池,对人畜排泄物进行集中处理,景区村民长期以来有使用有机肥的良好习惯,针对这种情况景区人畜排泄物也可以及时清理至农田。
(六)继续组织实施好滇川合作泸沽湖保护工作
泸沽湖地处川滇两省。泸沽湖的规划、保护、开发建设需要川滇两省达成共识,共同行动,形成合力。而目前川滇两方环保部门虽然已经在保护、规划方面开始做了一些协调工作,但进展和效果不是太理想。在省政府及环保局的领导和支持下,继续争取在共同制定完善保护条例,逐步形成和完善县和州市两级协调合作机构和机制。共同对泸沽湖保护开展系统研究和全面规划,共同争取国家支持、开展流域污染治理和生态恢复工程的前期工作,共同建立环境监测信息管理和共享体系等5方面开展工作,推动对泸沽湖的共同保护与开发工作。总之,保护好泸沽湖景区水环境迫在眉睫,这需要政府部门与景区经营企业的共同努力。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