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浓浓春意满名山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以蒙山茶叶而闻名的雅安市名山县不仅茶叶享有盛名,在发展“一村一品”特色农业方面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4月上旬,我们来到名山县,只见漫山遍野的茶树已泛出嫩嫩的绿色,显现出无限的生机。美丽的姑娘们欢快地唱着采茶歌在茶园里劳作,那些刚冒出新叶的茶园更是寄托着农民丰收的希望。
“我们重点培育县域优势产业,发展‘一村一品’经济,突出发展茶叶、蚕桑、畜禽、花卉苗木四大特色产业,基本实现了县域经济特色化、特色经济产业化、产业经济规模化,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名山县委书记岑刚说,“通过近几年来坚持不懈的努力,全县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7家,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52个,形成有产业特色的专业村149个,占全县192个村的77.6%。”
发展“一村一品”经济,使名山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节节上升,去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090元,与2000年相比净增1307元。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名山县先后获得国家首批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县、全国高产优质高效标准化示范县、国家星火计划优质茶产业化示范基地县、全省名优茶生产基地县、全国“三绿工程”茶叶示范县、全省出口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县等荣誉称号。
栽桑养蚕奔富路
蚕桑是名山县农业的一个支柱产业,涉及蒙阳、车岭、永兴、马岭、前进、中峰等6个乡镇。目前,全县优质桑园面积达到1.6万亩,养蚕2.5万余张,产茧近800吨,蚕茧质量继续保持全省一流水平。
名山县蚕桑协会在6个乡镇建立协会,在40个村建立了分会,入会会员5000余户。每到蚕茧收购季节,在名山县的前进乡、永兴镇等乡镇,处处都能看到蚕茧收购车辆进进出出,蚕农们背着大筐小筐的蚕茧在收购大厅外排起长龙,个个脸上笑开了花。据了解,该县栽桑养蚕的农户发展到5350户,2006年蚕农户均收入达3170元。
“前几年,我家的经济特别困难。这两年通过政府搭台和三旭茧丝绸公司的帮助,我家走上了致富路,去年还盖起了新楼房。”前进乡清河村七组村民杜国政激动地说。据蚕农介绍。三旭茧丝绸公司除了按省上规定的价格收购蚕茧外,公司每收购1公斤蚕茧还补助村民3.6元.因此,村民养蚕的积极性很高。马岭镇康乐村几年时间栽桑面积达到1258亩,去年村民仅养蚕一项人均纯收入就达5200元以上,是远近闻名的富裕村。“科技加勤劳争做蚕桑万元户;公司加农户蚕业致富好门路。”这副贴在永兴镇蚕茧收购站门上的对联,真切地表达了蚕农养蚕致富的信心。
竹编编出新生活
“我们桥楼村靠竹编改变了村民的生活,有不少过去的贫困户还盖起了新楼房呢!”4月8日,我们前往远近闻名的竹编专业村――前进乡桥楼村采访,村主任龙润德一边走一边与我们聊着村里的竹编情况,“全村一年生产70万个茶兜子,还远远供不应求,单是雅安市内的边茶生产就需要100多万个茶兜子。”
近年来,桥楼村栽种竹子3000余亩,村民房前屋后、田埂地坎的竹子郁郁葱葱。“竹子砍下来卖,50公斤最多卖十三四元。编成茶兜子来卖,1公斤竹子编一个,一个卖两块多钱,50个茶兜子就要卖上百元钱,收人大不一样啊!”桥楼村村支书龙华越说越起劲,“村里人编竹篓的积极性一年比一年高涨,全村280户就有240多户村民搞竹编,男女老少都成了竹编能手,每人每天可以编二三十个茶兜子,轻轻松松挣四五十元钱。一年下来,全村人均可以增加收入400多元。”
前进乡党委书记龙开泉介绍说:“竹篾编制而成的竹兜是‘边茶’最好的外包装,随着年产5000吨的朗赛茶厂落户名山,茶兜子的需求量进一步扩大。桥楼村人抓住机遇,全村上下热火朝天地搞起了竹编业,‘订单农业’就此红红火火地发展起来了。最近,有的农户还从外地买回了几台竹篾启皮机,安装调试以后每天编的茶兜子翻几倍,人也不吃亏,挣钱比以前多得多。”
据了解,桥楼村平均每户村民每年要编茶兜子1800个以上,已经占领雅安市茶兜子市场份额的60%;每年要组织近30万个茶兜子销往成都、宜宾和贵州等地,逐步形成产、供、销一条龙服务。靠着竹编,村民脱贫致了富。村民龙德致夫妇都是残疾人,一年利用空闲时间编茶兜子5000多个,如今已有面包车、货车各一辆,还从事购销、运输茶兜子业务。龙德致激动地说:“自己作为一个残疾人能致富,多亏了乡、村干部出的好点子!”
打造“中国绿茶第一县”
公元前53年至50年,邑人吴理真将7株茶树种植于蒙顶山五峰之间,开启了有文字记载的人工种茶历史的先河。从此,世界茶文化从蒙顶山发端,历经2000多年的风雨,传遍了整个世界。2004年9月,第八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暨首届蒙顶山国际茶文化旅游节在名山召开,作为茶文化发源地的名山再次引起世人的关注。名山县各级党委、政府形成共识,提出了着力打造“中国绿茶第一县”的响亮口号,从此,名山茶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茶业正成为名山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
目前,全县有茶园面积25万亩,农民人均种茶面积超过1亩,种茶农户占农户总数的86%。2006年,茶叶总产量达1.72万吨,茶业增加值占全县GDP的20.7%;无公害茶叶良种化率达92.8%;农民卖鲜茶叶人均收入2016元。
在发展茶叶生产中,名山县注重培育龙头企业,以此带动“一村一品”的快速发展。各级政府坚持“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理念,把龙头企业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不断发展壮大重点龙头企业。目前,该县已培育茶叶重点龙头企业11家。许多村依靠茶叶产业富裕起来了,不少农民实现了变商人、当老板、住别墅、开小车的梦想。2006年,茅河乡香水村仅销售茶叶和茶苗两项,人均收入就超过万元;销售茶苗收入达10万元以上的农户就有20多户。双河乡骑龙村也不甘落后,近几年发展茶园面积1963亩,每亩产值4000多元。据年轻的女乡党委书记姚文博介绍:“该村采取‘茶套林’的种植模式,在茶地里种植梨树,每亩可增收1000元左右。茶和梨的采摘季节可以错开,不影响二者的产量。”
据名山县委副书记、县长徐其斌介绍:为了加快发展“一村一品”特色经济,县里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和“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受益”的原则,积极鼓励和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通过“市场+协会+农户”、“市场+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把农民带人流通领域,联结成收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大大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有效地推动了“一村一品”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