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警惕“递延养老”演变为福利陷阱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2012年陆家嘴论坛期间,上海市金融服务办公室主任方星海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年内有望在上海率先试点。所谓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是商业养老保险的一种,指投保人所缴纳的保险费在一定比例之内,可以在个人所得税前扣除,将来退休后领取保险金时再补缴个人所得税,这有别于目前个人收入纳税后才交纳保险金的做法。考虑到这期间通货膨胀以及依靠养老金时收入的下降,个税税率会相应变小,所以,这一方式实际能起到个税“减负”甚至合理避税的作用。
根据相关知情人士透露,上海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方案免税上限或为1000元,其中700元用于个人养老保险免税,300元用于企业年金免税。我国实施企业年金制度的企业非常少,多是国有大型企业,根据中信建投证券的资料,2010年底参加年金的总人数仅有1335万人。所以,商业养老保险将是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的主力,保险界对此均持兴奋、期盼态度。在陆家嘴论坛专题会场“保险市场创新与养老保障体制的完善”上,中国保监会副主席陈文辉就强调,应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加大对第二、第三支柱养老保险政策支持。通过包括税收在内的政策引导,提高市场、企业和个人的积极性,而个税递延型保险养老产品正是其题中应有之意。
从技术上看,递延型养老保险的实质在于,通过减税的方式,鼓励现在的劳动人口积蓄,减少当期消费,鼓励居民在强制社保之外购买商业养老保险,为以后养老做更充分的准备。在国外,这种产品也非常通行。所以,对于个体而言,利用这种方式不但能避税,也能为以后带来更好的养老保障,缓解我国面临的养老金缺口问题。不过,必须意识到的是,这种方式并不能从逻辑上解决造成目前养老金缺口的起因问题,甚至个体通过这种方式避税、积累更多养老资金的个人利益最大化行为,在中国现有的社会保险状况下,却集聚成群体无意识,损害现在劳动者的总体福利。
这种奇怪的现象是由于强制养老保险的交付制度造成的。
养老保险,在交付方面,由个人和单位共同交付,其中个人份额相对较少,交纳工资的8%,单位为职工交纳工资的22%。值得注意的是,单位交的那部分金额全部进入社会统筹账户,由国家统筹,只有个人的8%部分会进入个人账户!养老金的领取,则是在养老保险累计缴纳15年并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后,按月领取的养老金为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除了个人账户部分严格返还外,基础养老金到底是多少,不但各个区域基数不同,而且各时期也会出现变化,并不是根据个人所缴纳的统筹账户的数额来定。单位缴纳部分是社会强制养老保险中最大的一部分,也是职工的劳动创造,而这一部分却和个人积累多少无关,全凭政府规定。
更让人担心的则是,养老保险的现收现付制度。上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并没有建立统一的社保制度,社保建立之后,一部分退休职工实际上没有缴过保费或只缴了很少的保费,但仍享受社保支付的养老金。他们的养老金实际上是现在正在工作的一代人支付的。社会统筹账户里面的钱,一进入账户,就被国家统筹,支付给了现在的退休人员;个人账户的资金,理论上进行投资累积,但由于统筹账户严重收不抵支,个人账户的资金也被挪到统筹账户中,并未进行投资增值。考虑到中国人口红利逐渐耗尽,未富先老几乎成为注定的现实,工作人口,即缴费人口也将不断下降,现收现付模式必然会出现较大缺口,这个缺口必然对统筹部分的基础养老金造成极大的压力。
解决这个缺口的办法是财政补贴,或用国企红利来补充。实际上,国企是现在正领退休金的那几代老人在低工资、低福利、剪刀差等制度下,无私甚至被迫奉献积累起来的,不管是红利还是产权,他们都理应从中获得应有的回报,而非现在“啃小”作为主要养老方式。
当代人既为现在的老人支付养老金,同时,也吃力地通过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为未来储蓄,最终,让养老的第二支柱足够强壮以弥补、支撑社会养老的时候,那么并无明确分配方案、全凭政府做主的第一支柱是否就会名正言顺地虚弱下去,本该有的国企红利和财政补贴就会减少?更深一层的,如果强制性的社会养老保险规则仍然存在不清晰的地方,那么任何表面上看来有利于老百姓的改革,都会在修改规则之后变为福利陷阱。
作者系财经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