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作文教学要求“真”务实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作文教学要求“真”务实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当前作文教学的症结是“失真”。为此,要让学生扎根真生活、蕴蓄真情感、抒写真性灵,要让教师具有真态度、落实真训练、追求真效果。只有求“真”务实,作文教学才能迈上阳光灿烂的康庄大道。

关键词: 求真 作文 教学

一、问题分析

为何学生作文大面积雷同?根据“动力学”教育观和教学论的观点,其原因是学生作文“强行构思”!(作文本该是非构思、非提纲的自生长、自组织的“即兴写作”过程)为何“强行构思”?只为了骗取分数!――说到底,是纯粹为应试而进行的僵化的作文模式化训练而产生的“目的颤抖”症。心理学上有这样一个实验:在给小小的绣花针穿线的时候,你越是全神贯注地努力,你的手抖动得越厉害,线越不容易穿入。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目的颤抖”。作文教学的功利性太强,就会产生“目的颤抖”症。

这样,由急功近利引发的“目的颤抖”症,由“目的颤抖”症而引起的“强行构思”使得作文和作文教学失去了最珍贵的“真实”――学生缺少真实的生活体验,心中缺少真实的情感蕴蓄,笔下也就流淌不出真实的性灵;教师没有真实的教学态度,教学没有真实的训练,追求的不是真实的教学效果。

一句话,当前作文教学的症结是“失真”。

二、出路分析

“文章自得方为贵,衣钵相传岂是真。”作文教学必须突出一个“真”字,才能使学生的文章“自得”之。

(一)扎根真生活。“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为让学生作文“清如许”,就必须寻找其“源头活水”。著名的语文教育专家、全国中语会原理事长刘国正先生指出“生活是源,语文(包括作文)是流。”根深则叶茂,源深则流远,因此作文教学必须引导学生扎根现实的真实生活,体验真生活,留心真生活,观察真生活。“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生活内容丰富与否,生活视野开阔与否,直接影响着写作素材的积累,从而影响题材的选择,进而直接影响作文的质量。有了丰富的生活内容,就会牵动学生的心灵,就为作文教学注入充实的活力。因此,我们必须拓宽学生生活的范围,开阔学生生活的视野,丰富学生生活的内容。

另一方面,我们还要擦亮学生“发现美的眼睛”。鲁迅先生的“三味书屋”与今天的学校生活相比,可谓是枯燥无味了。可鲁迅先生却从这枯燥无味中发现了美:那里的读书声、戒尺、上课、做画、游戏,特别是老师的音容神态,都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深长的思索和深远的回味。况且,除了学校生活,还有家庭、社会生活等等。“处处留心皆学问”,扎根生活的过程,也是锻炼思想、学习语言的过程,叶圣陶曾指出“材料来源为真经验,真知识、真感受,……此则平时锻炼思想之功,学习语言运用之效,……善听他人之谈话,善读他人之佳作。”因此,我们要教给学生扎根生活、体验生活的方法,擦亮学生的慧眼去留心生活、观察生活: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基本训练,既“导流”,又“开源”,让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学习,并且学以致用,作文育人。切不可无视真生活、感情麻木地教出感情麻木、无视真生活的学生。扎根真生活的学生是“风声雨声读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学生。

(二)蕴蓄真情感。“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欲感人必先动己,“量变引起质变”,作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将平时一点一滴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存入自己的“银行”――心里。到一定时候,“情动而辞发”,敞开心扉为笔下内容之喜而喜,之悲而悲,胸中的千言万语奔涌而出,一篇篇情真意切的作文就会诞生。言语作品是作者内心思想感情的外化,如果思想单一、感情贫乏,无论你的方法技巧如何高超,也断然写不出好文章来。如果没有认真体验生活,没有将生活中一点一滴的真情实感蕴蓄起来,而是像猴子掰玉米一样,随掰随丢,又怎能在限定的考时内调动自己的真情感呢?说白了,没有真情感就写不出真情感,于是也就只有在凄风苦雨里编造“美丽的谎言”。由此可见,让学生扎根真生活,在生活中蕴蓄一点一滴真情感是何等重要!叶老说得好,“胸中先有一腔积蓄,临到执笔,拿出来就是,是很自然的”。

(三)抒写真性灵。“心之精微,发而为文。”作文教学中要让学生“发而为文”的必是“心之精微”――真性灵。叶老在《作文论》中说:作文必须“写出真诚的自己的话”,要“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鲁迅语)。粉饰、做作、卖弄是表达真意、抒写真性灵的可厌的障碍,是无中生有、无病。须知,“情信而辞巧”,有了平时的生活情感积累、语感积累,抒写的内容是真性灵,作为形式的语言也就不用愁了,提笔自会文思如泉涌。当然,“写真”并不意味着“完全照搬生活”,因为作文写作的过程,就是一个将写作立意“赋形”(予以形式化)的过程,就是一个提炼生活、结晶情感、释放性灵的过程;抒写真性灵,也不排斥写想象类文章(包括文学作品写作练习),其实,想象正是作者自己真性灵的升华,透出的是至情至性的灵气。

以上三方面是对学生而言。要让学生扎根真生活、蕴蓄真情感、抒写真性灵,教师必须具有真态度、落实真训练、追求真效果。

(一)具有真态度。“有什么样的态度就有什么样的行为”。所谓“真态度”,就是指教师要有一颗平常心,一颗需要名利又不依附名利的平常心,不急功近利;排除杂念,进入一种单纯的心灵状态――心中只有学生的前途,从而真正成为学生人生路上的良师益友:不浮躁,不妄想,不乱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人师者,要把学生视做自己的子女,对他们怀有真心,动真感情,不能把他们当作追名逐利的的“敲门砖”,而要把他们“还原”成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引导他们感受生活、体验生活、享受生活;教师要真诚地面对生活,真诚地面对学生,带领学生领略祖国语言文字的妙处,引导他们“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并陶冶情操,提高思想水平,使他们的素质和能力从多个方向得到多个方面的健康、快速的发展。

(二)落实真训练。一段时间来,人们歪曲理解“训练”,认为“训练”就是“做练习题”,用之于作文,则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教八股定框架,然后再注进几滴“血”,塞进几块“肉”,而这“血”、这“肉”又多是凝固的、僵死的几句名言、几个事例。论谦虚举马克思,论博学举马克思,论志向、论节俭、论友情也请马克思来帮忙。近两年,屈原、王昭君、杜甫等人也横七竖八地走进了中学生的作文里。马克思之类名人名言“放之四海而皆准”,成了万金油、阿斯匹林。这种“假训练”的结果就是学生作文说空话、说假话,一提自己的“心理素质”,就只好让父母双双早亡(客气一点的是双双下岗),也让自己从小便丢了胳膊少了腿。那言下之意――没有“悲惨世界”,哪来“心理素质”?一提“诚信”,就让银行发生信用危机;一提“心灵的选择”,就让屈原在河边徘徊;一提“情感的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就让黑包公六亲不认。

根据“动力学”教育观和教学论的观点可知,作文“真训练”的特点是扎实、活泼、有序、得法。扎实是指训练要让学生学有实惠,学有所得,这种“实惠”是指真正提高了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活泼是指学生学有兴趣,训练活动要切合学生的生活,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感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序是指学生学有规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启发学生寻找规律、概括规律,努力地把写作行为由经验化、猜测化、自发性的初级阶段提升到思维化、科学化、自觉性的高级阶段、高级境界,整个写作过程始终保持着写作的灵感、写作的激情和兴趣,充满了创作的乐趣和神秘感。得法是指学生学有方法,事半功倍,特别是作文的思维方法,如赋形思维、路径思维、策略思维、文本思维。落实真训练,就是指教师切切实实地让学生学有实惠、学有兴趣、学有规律、学有方法,从而收到实效。

(三)追求真效果。也就是不为虚假的表象――高分、高升学率所迷惑,着力于踏实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着力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有了较高的素质和能力,高分、高升学率就会是实实在在的“高”,而不是“泡沫经济”――看起来耀眼,实则是水。真效果是具有真态度、进行真训练的真实体现。

综上所述,作文教学改革的方向是求“真”务实。即教师要具有真情感、进行真训练、追求真效果,从而引导学生真诚地面对真实的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汲取营养,积累情感和语感,创造性地凭借自己的观察和体验,调动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出血肉饱满的文章,大踏步的走出“千人一面”的“悲惨世界”,迈上阳光灿烂的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