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乳腺增生患者膻中穴体表红外辐射光谱探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乳腺增生患者膻中穴体表红外辐射光谱探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文章编号:0255-2930(2008)07-0499-04

中图分类号:R 246.3 文献标志码:A

[摘 要] 目的:比较乳腺增生患者膻中穴与非穴对照点体表红外辐射光谱的差异。方法:采用高灵敏度PHE 201体表红外光谱仪,检测68例乳腺增生病患者膻中穴与非穴对照点体表1.5~16.0 μm波段的红外辐射光谱。结果:乳腺增生病患者膻中穴与非穴对照点红外辐射光谱形态相似,但辐射强度减低,在检测的59个波长点中有13个波长检测点(6.75~8.25 μm、9.00 μm、9.25 μm、9.75 μm、13.25~13.75 μm),膻中穴与非穴对照点的红外辐射强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关键词] 纤维囊性病,乳腺/诊断;穴,膻中;皮肤温度;光谱学,近红外线

Study on surface infrared radiation spectrums of Danzhong (CV 17) in the patient of hyperplasia ofmammary glands

YING Jian1, SHEN Xue-yong1,2, DING Guang-hong2, CHEN Hong-feng3, ZHANG Hai-meng1, SHEN Zhen-ping3, HU Sheng-fang3 (1.College of Acupuncture andmassage,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CM, Shanghai 201203, China;2.Shanghaimunicipal Research Center of Acupuncture,moxibustion andmeridians;3.Longhua Hospital Affiliated to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CM)

ABSTRACT:Objective To compare differences of surface infrared radiation spectrums between Danzhong (CV 17) and non-acupoint control point in the patient of hyperplasia ofmammary glands.methods A high-sensitive PHE 201 surface infrared spectrograph was used to detect infrared radiation spectrums of Danzhong (CV 17) and non-acupoint control point at 1.5-16.0 μm wave band in the patient of hyperplasia ofmammary glands.Results The shape of the infrared spectrums of Danzhong (CV 17) was similar to that of the non-acupoint control point, but with lower radiation intensity.Of the 59 wavelength spots detected, 13 (6.75-8.25 μm, 9.00 μm, 9.25 μm, 9.75 μm, 13.25-13.75 μm)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infrared radiation intensity between Danzhong (CV 17) and non-acupoint control point (P

KEY WORDS:Fibrocystic Disease of Breast/diag;Point CV 17 (Danzhong);Skin Temperature;Spectroscopy, Near-infrared

乳腺增生病(hyperplasia ofmammary glands,HMG)又称乳腺结构紊乱,是中青年女性最常见的乳腺疾病,并与乳腺癌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乳腺近红外扫描和红外热像摄影是常用的乳腺癌普查方法。红外技术的特点是人体表面热辐射信息的收集和分析,符合中医“有诸内必形诸外”“司外揣内,以象察脏”的诊断思想。中医学十分注重动态平衡观和整体辨证观,而红外技术可以获得人体连续的、动态的红外信息,因此用红外技术来研究中医学在方法论内涵上是非常吻合的。因此,笔者尝试将红外技术引入乳腺增生病的穴位研究,以期探讨乳腺增生病的病理本质。本研究采用高灵敏度PHE201体表红外光谱仪,观察了68例乳腺增生病患者膻中穴及非穴位对照点体表的红外辐射光谱的差异,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国家973计划项目:2005CB52330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0572306;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基金资助项目:T0304;上海市科技发展基金科技攻关项目:07DZ19722-2;上海市教委基金资助项目:07CZ034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标准

按照2002年中华中医外科学会乳腺病专业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的“乳腺增生病的诊断标准”[1],所有病例均经B超或钼靶X线检查确诊。

1.2 病例选择

共入选68例,均为2005年1月―2005年3月就诊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乳腺外科的女性乳腺增生病患者,自愿参加检测。年龄最小21岁,最大60岁,平均41.7岁;病程最短10 天,最长29年,平均3.01年。其中,月经规则31例,月经不规则21例,绝经16例;测量时处于月经前27例,处于月经后25例。

1.3 检测方法

采用PHE201体表红外光谱仪,室温(22±3)℃,相对湿度(55±10)%,空气无明显流动,周围无强噪声和电磁源干扰。门窗紧闭,窗户用外红内黑的双层厚窗帘遮盖。室内用1盏40W日光灯照射。受试者在测试前30min进入实验室,静坐休息以适应环境。测试时受试者取坐位,暴露胸腹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12346-90)《经穴部位》定位膻中穴。将膻中穴轻贴于仪器探测头(直径3mm),红外光谱仪从1.50~16.00 μm进行扫描,每隔0.25 μm仪器自动记录1次辐射强度(V),共记录59个波长的辐射强度,并测量非穴位对照点(膻中穴右旁开1寸)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输入Excel建库,光谱图由Excel软件包中的图表处理程序生成。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1.5软件包,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膻中穴与对照点体表红外辐射强度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

2 结果

2.1 穴位及对照点红外辐射光谱形态

测试结果显示,乳腺增生病患者膻中穴与非穴位对照点红外辐射光谱形态基本一致。所有光谱的最强峰值集中在10.00 μm波长附近,在13.75 μm波长附近又见1次强峰;辐射范围主要集中在7.25~14.75 μm之间。不同患者穴位及对照点红外辐射强度因为基础体温不同,有一定差异。见图1、图2。

2.2 膻中穴与非穴对照点红外辐射强度比较

测试结果显示,膻中穴红外辐射光谱和非穴位对照点辐射强度不同,膻中穴红外辐射强度较非穴位对照点降低;在59个波长检测点中,有13个波长检测点(6.75~8.25 μm,9.00 μm,9.25 μm,9.75 μm,13.25~13.75 μm),膻中穴与非穴位对照点的红外辐射强度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

3 讨论

近年来,许多学者[2-4]将红外技术应用于经络客观显示、腧穴相对特异性、腧穴病理反应、针灸手法与效应关系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许多成果。但应用的红外热像技术主要根据图像的灰度进行诊断,灵敏度欠高,无法定量分析。本研究采用高灵敏度碲镉汞红外传感器技术,开发设计了高灵敏度、宽幅(1.5~16.0 μm)的穴位红外辐射光谱探测装置,探测淹没于人体宽谱高幅热致辐射中穴位微弱的红外辐射信息,并作光谱分析,较好地弥补了上述不足。笔者前期的工作[5-6]表明,人体穴位的红外辐射中可能含有重要的生理、病理信息。在此基础上,笔者尝试将红外技术引入乳腺增生病的穴位研究,以期探讨乳腺增生病的病理本质。

位于前胸壁,周围经络纵横,腧穴密布。足阳明胃经之直者自缺盆下于乳,贯乳中;足厥阴肝经上贯膈,布胸胁绕而行;足少阴肾经从肾上贯肝膈,其支脉入胸中;足太阴脾经属脾络胃上膈;足少阳胆经从缺盆下胸中,过季胁,行于乳外侧;任脉行于两乳之间;冲脉夹脐上行,至胸中而散;阴维脉穿胸而过,维系诸阴。这些经脉的通调和灌养作用,共同维持着的生理功能。

若经络闭阻不畅,冲任失调,则可导致疾病的发生。根据脏腑经络学说,乳腺增生病的发生与足厥阴肝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阴肾经及冲任二脉关系最为密切。

《圣济总录》指出:“足阳明之脉,自缺盆下于乳,又冲脉者,起于气冲,并于足阳明之经,夹脐上行,至胸中而散。盖妇人以冲任为本,若失于将理,冲任不和,阳明经热,或为风邪所客,则气壅不散,结聚乳间,或硬或肿,疼痛有核。”有研究人员指出,的生理直接受冲任二脉经气盈亏的调节,冲任失调是乳腺增生病发病总的病机,多方面的原因如气滞、血瘀、痰凝、肝郁、脾虚、肾亏等均可造成冲任失调[7]。总之,乳腺增生病冲任失调为发病之本,肝气郁结、痰凝血瘀为发病之标。气机失调为乳癖病机中的中心环节,而肝气郁结、痰凝血瘀、冲任失调是各有侧重的3个方面,治则当以通调疏泄为要。临证治疗偏实者多疏肝理气,偏虚者多调理冲任。近20年来针刺治疗乳腺增生病,主要选用乳根、库房、膻中、期门等主穴,并根据痰凝、血瘀、肾虚不同证型配穴[8]。

任脉总任一身之阴经,称为“阴脉之海”,任脉受脏腑之精血,与冲脉相资,凡人体的阴液皆归任脉所主。膻中是任脉、手足太阴、手足少阴经交会穴,为心包经之经气聚集之处,乃心包之募穴,又是气(宗气)聚会之处,为气之会穴,是治疗气病的要穴。募穴首见于《素问・奇病论》,是脏腑经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张介宾认为:“为脏气结聚之所。”募穴基本上分布在相应的脏腑体表部位,与脏腑之气直接相通,故可以较好地反映脏腑功能情况。本项研究结果显示,膻中穴红外辐射强度较非穴对照点降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乳腺增生病患者冲任失调的病理本质,提示在乳腺增生病病理状态下,以膻中穴为代表的任脉系统可能处于一种偏虚证的状态。

进行本研究的同时,笔者进行了乳腺增生病患者期门穴等相关研究[9-10],结论是:左右期门穴红外辐射强度较非穴位对照点增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乳腺增生病患者肝气郁滞的病理本质,提示在乳腺增生病病理状态下,以期门穴为代表的足厥阴肝经系统可能处于一种偏实证的状态。著名中医王玉川[11]从藏象学说中提出了“五行互藏”理论,认为五脏系统的每一个脏腑虽然在人体这个整体中只是一个局部,但也包容了整体中其他脏腑的内容。笔者认为经络系统亦如此。由许多穴位排列串联构成的每一条经络,在人体这个整体中只是一个局部,但这个局部又蕴含着部分人体整体的结构成分和功能。因此,经络学说构成的人体整体,应该是多系统、多层次、多靶点的多维立体结构,而绝不是简单的、蜘蛛网式的可以随意分割的平面结构。由经络系统构成的人体整体,在病理状态下,每条经脉系统并不是同步地处于虚或实的状态,而是不同的经脉系统处于不同的虚实状态,这给中医临床应用不同治法治疗同一疾病均可取得临床疗效提供了一定的实验依据。

本研究尚存在一些不足,如没有检测足厥阴经及任脉的远端穴位;乳腺增生病与足阳明及足少阴经亦有一定关系,却没有进行此二经的穴位检测;研究检测

68例,证型比较分散,无法进行辨证分型与红外辐射光谱的相关研究等。设想今后增加试验例数,并与正常人对比,以探讨证型与红外辐射光谱的关系,并增加足阳明及足少阴等经脉的穴位检测,注意远端穴位与近端穴位的对比观察,进一步深入开展研究。

参考文献:

[1] 林毅,唐汉钧.现代中医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07.

[2] 胡翔龙,许金森,叶蕾,等.人体体表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的加热诱发[J].红外与毫米波学报,2002,21(1):6-8.

[3] 张栋,魏正岫.艾灸井穴对目区温度影响的热像图观察[J].中医研究,1998,11(1):46-47.

[4] 程宇,李平.针刺八脉交会穴对其共同交会部位温度场影响的实验研究[J].天津中医学院学报,1999,18(3):43-45.

[5] 沈雪勇,丁光宏,褚君浩,等.传统艾灸与替代物灸和人体穴位红外辐射光谱比较[J].红外与毫米波学报,2003,22(2):123-126.

[6] 沈雪勇,丁光宏,褚君浩,等.人体穴位和艾灸红外辐射光谱与穴位红外传输[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15(4):33-35.

[7] 樊凤英.浅谈冲任失调与乳腺增生病[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8(5):266-267.

[8] 刘坚.近20年针灸治疗乳腺增生病概况[J].中国针灸,1999,19(7):439-442.

[9] 应荐,沈雪勇,丁光宏,等.乳腺增生患者期门穴与对照点体表红外辐射光谱比较[J].辽宁中医杂志,2008,35(4):427-429.

[10] 应荐,沈雪勇.经络现代研究之管见[J].上海针灸杂志,2007,26(4):38-40.

[11] 王玉川.关于“五行互藏”问题[J].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4,7(5):8-11.

(收稿日期:2007-10-25,王晓红发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