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赵秦长城联想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赵秦长城联想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长城

快到包头石拐区时,山道右侧高地之上耸立着一尊策马扬鞭、北向蛮荒的武士雕像,随行的朋友介绍说,雕像所塑之人是战国时代的赵武灵王。走到这座雕像旁边,只见巨大基座之上刻着他那些胡服骑射的故事,基座之上的君王威风凛凛,虎视北方。在雕像对面山梁上,便是横亘于大青山中央的一列黄土残垣——经专家研究考证之后定性的赵长城古迹。据说,夯土而成的土长城沿山顶在阴山一线纵贯东西。

我们走下雕像台,攀上对面的山梁,苍黄色的土筑残垣宛若一条黄色的长龙横卧于山梁之上。这条两千多年前修筑的黄土长墙,此时空余两米多高的土坎,但任何了解历史的人绝不会小看这些古迹,它们承载着华夏文明两千多年的历史轮回,是农耕文明拓土开疆、击退游牧文明的明鉴,是赵国强盛一时的最后一块里程碑。

遥想那位战国时期颇有作为的君王,面对很不乐观的军事形势,“今中山在我腹心,北有燕,东有胡,西有林胡、楼烦、秦、韩之边,而无强兵之救,是亡社稷”,面对北方游牧民族时不时的劫掠和袭扰,苦思其策,从对手那里找到了破解游骑的战术,力排众议,实行胡服骑射,使兵车为主的冲突战让位于骑兵游击突袭战。这一作战理念的改变,让赵国军队焕发出了勃勃生机,机动性和战斗力大大加强,很快成为雄视北方的一支劲旅。之后,赵武灵王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从山西南部的长平出发,先收中山,后渐次北向与朔方胡骑于山峦丘陵之间角逐厮杀,最后将胡人逐到黄河以北阴山以南,拓土千里,并于此地筑长城而守备。

世居漠南雁北的山戎、赤狄、白狄、林烦、楼烦等小部游牧部族被迫退避千里,丢弃沃野千里的黄河两岸草原而北遁漠北蛮荒之地。而后,赵武灵王和本国黎民将自强不息的信心和开疆守土的渴望,夯实成阴山中一列长墙,来护卫他们刚刚掠夺占领的千里沃土,名将李牧率领十几万重兵镇守边关。赵国将士逡巡在边塞之外的长城上,剑拔弩张,目光炯炯,时刻警惕着那些最后都臣服于匈奴的大小游牧部落的动向,瓦解着匈奴骑手们杀回黄河两岸的梦想。赵国国土面积骤然扩大,军事力量大盛,迅速成为可与强秦匹敌的生力军之一。

赵国夺取河北地(今河套平原和土默川平原),握住阴山的锁钥,而欲有从河南地(今鄂尔多斯高原)渡河南下关中、袭击强秦的构想。赵武灵王还真就隐瞒身份,假以使者之名只身远赴西秦,现场去考察秦国的军事、政治、文化等诸多情况。

依据史料记载,我们进一步深入分析,赵武灵王的变革主要在军事方面,军装、兵器、军阵、战术、战略等等都有重大突破,带来了数次战役的胜利和北地征服的成功,才会有驱胡人千里之收获。而本质上,军事改革并未引起其他方面的进一步革新和变化,并未改变国内奴隶主贵族的显贵地位,没有改变占总体人数比例不菲的奴隶的地位,赵国的潜力并未得到充分发掘。也可能是赵国许多方面的改革思路和措施,还没有来得及实施与推行,就因强秦大兵压境,迅速灭亡了。

秦长城

出固阳县城向北5公里,进入阴山另一支脉明暗山区,在其山形险要处,隐隐耸立一道横贯东西的石砌长墙,人们告诉我这就是专家考证过的著名的秦长城一部。在十多米长、四米多高的墙体一侧,上面用粗粗的线条勾勒出一幅图画。画面以长城连续不断的垛口为背景,正面是头戴冲天冠的始皇帝嬴政指点江山,侧面是苍松翠柏环绕两旁,山峦凝重,江河蜿蜒。碑文介绍,秦始皇嬴政统一中国之后,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北却匈奴千里,在此筑长城以卫边疆。

我们站在旧址旁边环顾四周,长城筑于危崖险要之处,就地取材的块块石条棱角分明,建成的长城坚实稳固,高达十米的长墙直至今日,还是巍然而立,远处制高点上的几处烽燧还是雄风犹在。

登上这段顶部有四米多宽的长墙,只见墙顶基本平整。此时的石砌长墙顶部表面早已斑驳,片石基础之上泥土早已离散多年,而坚硬的石块虽逾千年而不改其色,整个石墙之上俨然保持平整。近处,隔二三十米便见一石砌马面伸出不屈的臂膀,以拱卫秦人艰苦的创业成果,同时凸显秦人吃苦耐劳、纲常有序、合规中矩、聪慧睿智的秉性。远处是一处较大的敌楼残迹,方方正正的石砌敌楼虽然消失了土木之迹,但是依然于石墙之上尽显峭拔。

不禁想起陕西秦始皇兵马俑军阵的严谨整肃、主次有序、分工精准,秦人分明是把严谨刻板、团结有序、英勇无畏用法律作为粘合胶泥,砌进了长城的夹缝中!

据史载,秦孝公重用卫鞅,实行变法,言必信,行必果;倡扬耕织,废井田,开阡陌,“内立法度,务耕织,修战守之具”;奖励公战,“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生被刑大小”;打破奴隶制传统,“宗室非有军功者,不得为属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荣华。”多年践行新法,使“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定。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全方位的法制化进程,尤其是通过军功可以改变平民和奴隶的生存环境和社会地位,激发了生活在最底层的人们建功立业的热切渴望,进而形成了战场上人人争先、个个奋勇的局面,使秦国的军事实力愈加强大。

依法治国? 秦强赵弱

严刑峻法,兵精足用,军阵森严,战将踊跃,人才辈出,封建化的西方秦国日渐强大。虽赵国胡服骑射,改革军队作战的机动性,但并未有全面综合的法律制度作为坚强后盾,而改革时间的落后和改革的不彻底,已经形成了两国判若两般的军民实力。虽然有赵武灵王这一人中俊杰,也无法改变秦强赵弱的局面,秦赵之战的胜负事实上是毫无悬念的。廉颇、赵括、李牧这些名将并不能改变这一历史必然,最多只是迟滞大秦的统一步伐。强秦六十万大军为士气灼灼的久战之师,对付四十万赵军自然是如石击卵,不消一年,赵军便告土崩瓦解,集体投降而为白起所坑杀。

历史是最精准的衡量标尺,严谨的法治分明就要比人治、德治优越得多。秦人变法是憾胸彻骨的,由国家立法让全民遵守,是从农耕、军事、兵役、吏制等多方面进行由奴隶制向半封建制转变的改革,用法治的手腕切入到思想意识层面。大秦王朝法制建设激流勇进,从一个奴隶制的诸侯小国一跃而成了最早的封建化的诸侯霸主,东方六国停滞不前,被时代的潮流越抛越远。六国江山就如风雨飘摇一般,云散星落,最终归秦。

虽然文人墨吏罪秦者多,对秦人的严刑峻法、杀戳无算、轻信寡义、恃强凌弱进行了口诛笔伐,偏爱六国而厌强秦,但瑕不掩玉,秦王朝依法治国的前卫性是不能被否定的。

大一统封建王朝、北逐匈奴千里、堪称当时世界高速路的秦直道、宛若游龙的万里长城、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废诸侯设郡县等等,这些都成为中华文明一个个独创的元素。就依法治国这一点,秦王朝无疑走在了当时世界的前列,就此开启了以中央集权为标志的中华文明迅速发展的先河,中国封建社会的大幕就此徐徐拉开,强盛的中国从容地屹立于世界东方。

也许有人可能分不清赵长城和秦长城,也许有人会说在这荒山野岭修这么一堵破墙作何用途,他们自然也不会知道中国统一之路和法治之路的崎岖坎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