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由“朝三暮四”说开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由“朝三暮四”说开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情境导入是一门教学艺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生探索未知的冲动,小学数学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经常艺术的应用情境导入。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境导入;兴趣激发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11-0178-01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播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一种教学艺术。”创设具体、生动的课堂教学情境,正是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一种教学艺术。

一、使学生产生新知的认知冲突

教学的导入应以学生的经验作为教学之路的入口,教学的起点应考虑学生“最需要什么”。那么“加法交换律”这一教学内容,学生最需要的是什么?通过分析学情,我们知道,学生的经验是在之前低年级学过的验算加法时交换加数位置的两种列式,以及在生活中经常见到的两种事物交换位置的现象。从以上分析不难得出,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处在知道而不知“道”的茫然状态。所以,导入的重点应该放在通过呈现以前学过的加法验算中和加法列式中交换做法,让学生带着“为什么可以这样用”的追问走进新课,这样的导入能一下子让学生的学习视点聚集在知识的最深处。

朝三暮四”的故事导入,虽然有趣,但引不起学生的深度思考,只是从故事中抽出一个等式,这个情境也就完成了历史使命。相比之下,教材选用的情境还是很结构的。但为了防止学生提问费时不着边,不防把教材情境再放置在另一个情境中:如果学校要统计学生参加跳绳和踢毽子活动的男女生人数,你能汇总出哪些数据?这样避免学生泛泛而谈,也给教材情境以现实的意义,给学生真实的生活感受。因此,在“加法交换律”的教学中,导入的重点应放在通过呈现以前用过的加法验算中和加法列式中的交换做法,让学生带着“为什么可以这样用”的追问走进新课。

二、要基于学生对认知起点的把握

再比如:在二年级数学“可能性”这一内容中,典型的情境导入是抛硬币,但抛硬币有时实验数据有时无法达到理想的二分之一,可能性似乎并不像经验或数据折射的那么简单。这节课从学生的逻辑认知起点来看,对于概率事件的产生似乎是空白,用抛硬币做为情境导入,实验数据因为有时无法达到理想的二分之一,也是老师们讲“可能性”遇到的很尴尬的问题。学生也只是形成了一种表象,思维没有真正的深度思考。再者,从学生的现实认识起点来看,在学生的经验和生活储备中,并不是一张白纸,而是对概率事件中“一定”、“不可能”“可能”等有所感悟。此时,如果抛开教材的情境,换一种情境,比如进行游戏石头剪刀布,这样,是否就可以把目标锁定在“如何使学生真正获得对可能性问题的深刻理解上”?这样做是基于对于认知起点的把握,由此提取学生头脑中所储备的信息,并检验信息量的大小,调整教学预设,同时使课的开始产生师生互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故事对学生有着独特的吸引力。导入新课时,如果讲一些与新课有关的故事,学生就会在充满幻想、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情境中,兴致勃勃地进行学习。如在教学《循环小数》一节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师:“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录音机播放:“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对小和尚说……”

重复播放了两三遍后,我问:“谁能接着往下说?”很多学生快速地举起了手。我指了两名学生说,大多数学生都情不自禁地跟着说,就这样,学生一齐说了起来。过了一会儿,我叫停了,问道:“你们为什么说得这么快,说得这么齐?”

生:“内容是一样的。”、“它是依次不断重复的。”、“它是循环的。”

……

随着学生的回答,我板书出了“依次不断重复、循环”等词语。然后问:“在我们的生活中,你遇到过这种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循环现象吗?”

生:“钟表上的时针总是从1点走到12点,转了一圈,又从1点走到12点,总是重复出现”、“星期一到星期日也是循环现象。”、“我们周一到周五的课也是循环现象。”

……

在不知不觉教学中,我和学生度过了愉快的四十分钟。这节课,上得很成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反思成功的原因,主要是我利用故事创设了情境,让学生联系生活说循环现象,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使他们在讲故事,举实例中初步感知了“循环”的含义,分散了教学的难点。

四、使数学知识贴进生活

如在学习《商不变的性质》一节课中,这样导入新课:花果山风景秀丽,气候宜人,那里住这一群猴子。有一天,猴王给小猴子分桃子。猴王说:“给你6个桃子,平均分给你们3只小猴吧。”小候一想,自己只能得到2个桃子,连连摇头说:“太少了,太少了”。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师继续讲:“好吧,给你60个桃子,平均分给30只小候,怎么样?”小猴子得寸进尺,挠挠头皮试探地说:“大王,再多给点行不行啊?”猴王一拍桌子,显示出慷慨大度的样子:“那好吧,给你600个桃子,平均分给300只小猴,总该满意了吧?”小猴听到猴王要给600个桃子,开心地笑了,猴王也笑了。同学们坐在位子上已笑得前仰后合。这是老师话锋一转:“谁是聪明的一笑?为什么?”一个“猴王分桃子”的童话故事令孩子们笑得前仰后合。笑声过后,带给孩子们的是更深层面的理性思考:“为什么桃子的数量发生了变化,可每只小猴得到的仍是2个桃子呢?难道这里有什么秘密吗?”巧妙地把一些枯燥而抽象的数学规律变得有趣而贴近儿童生活的故事情境,从而使他们在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习。

总之,数学情境的导入并不是有趣才是最有效的,而要把学生学习新知最需要的经验做为入口,应最先考虑的学生“最需要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