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乘专业发展之风,赏一路风景无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乘专业发展之风,赏一路风景无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十年前,已在乡镇工作了12个年头的我踏进了舜耕的大门,十年的时间,我见证了舜耕的发展壮大,见证了舜耕历届领导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视,自己也进入了个人专业发展的快车道,由一名草根教师,逐渐成长为骨干教师、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

但自我感觉,距离名师的距离还有很远很远。我认为名师必须具有先进、独到的教育思想,突出的教学业绩和丰硕的教育科研成果,且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教育教学专家。所以,名师应该是学生最喜爱、家长最放心、同行最佩服、社会最尊重的教师,是影响力、感召力、亲和力、创造力最强的教师。而我,离这个标准差距实在不小。

回首自己成长的过程,审视自己走过的每一步路,我对舜耕这方热土充满了眷恋,对生活充满了感激,在工作中享受到了教书育人的幸福与快乐;在奉献与收获之中,感受到了无以言喻的辛劳与香甜……用心品味,我深刻体会到我之所以能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走得更远,过得更充实,活得更快乐,主要得益于如下几个方面:

一、从“心”出发,让“状态”为专业发展保驾护航

一切自觉的行为莫不“发乎心”,一切伟大的举动莫不“出于爱”。作为一名教师,要发自内心地热爱自己的事业,关爱自己的学生,笃爱自己的名声。从心出发,让爱作证,调整状态,才能让我们远离倦怠,才能让我们以良好的心态和状态对待这份特殊的事业。心态端正,大爱无形,我们的职业生活才能充满诗意,进而将鼓励化为学生飞翔的翅膀,将赞扬和批评变成世间最美好的语言,柔风细雨滋润学生的心田,推动学生的发展。

扪心自问,我觉得我这个人的心态还是不错的,凡事喜欢参与,成功最好,不成功该做的还是去做,这种心态让我收获了很多。但仔细想想,其实自己的惰性还是很大的。好在,我会“装”,会“硬撑”,这其实与甘信宝老师的讲座不谋而合了。装做自己优秀,将自己逼上前台,咬牙硬撑下去,等待自己的应该就是成功了。记得评学科带头人的时候,还是徐鸿雁老师硬逼着报的名,没想到最后的结果是榜上有名。一旦被推上了前台,那就没有办法,只好硬着头皮“开演”,做好自己该承担的各项任务。我的一篇博文《做一个“硬撑”的名师》很好地诠释了自己对心态的体悟和看法。我认为,用一种积极的心态去参与是使自己成功的前提。无论成败,自己都会大有收获。成功了,我们能享受一份欢乐;不成功,反思那段经历,也是一种很惬意的事情。其中,我说了这样几句心里话:

“硬撑”,就要有一种不能退缩的心态,勇敢地面对。在付出的同时,你锻炼了自己,也成就了自己!

“硬撑”,说明自己面对的往往是超出自己能力或者到达自己能力限度的(至少,我是这样感觉)。而这种情况,如果能够成功,必然会促使自己得到突破,能提升自己。

“硬撑”,是一种不敢退却的另类的主动精神,更是一个面对机会的状态。把握好了,会使自己闯过难关,发展自己。

“硬撑”,是一种危机感很强的意识。老怕自己落伍,所以才有了很多事情的“硬撑”。抓住面前的机会,“硬撑”一下,或许成功就在前面等着你呢!

在这样的一种心态下,十年来我可以说是收获多多。从课堂教学,到论文评选,从编写助学,到参与教研活动,一次次的“硬撑”成就了自己,发展了自己。

二、与“书”为伴,让“理念”为专业发展加油助力。

无论是学校发展,还是自己专业发展,新思想、新理念、新方法都是必不可少的。这需要我们将读书作为自己的一种美好生活方式。几年来,借着教师专业发展的强劲东风,我也坐下来逼着自己读一点教育专著,这一读才发现,果然是收获多多。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等名作深深地触动了我的灵魂,为我的名师之路指明了方向。读《读者》、《青年文摘》等闲书杂志,于细微处见大道理,丰富了我的人生感悟,提升了我的人文素养。读各种专业书籍,吸纳、借鉴精华,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探索学科教学的规律,使我对课堂教学调控自如。读管建刚老师的《不做教书匠》,让我明白了用心做事对于一个教师的重要性。要想不做教书匠,就必须心中有教育的终极目标,做一名有方向感、约束感、责任感、上进感、奋斗感、专业感、亲和感、智慧感的教师。读过之后,随之而来的就是一种深深的自责,现在的我不正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小“教书匠”吗?于是,发自内心的有了一种危机感、责任感,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写自己的现状。读韩立福的《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才明白自己的课堂随意性那么大,值得推敲的地方实在太多。读叶秀芬的《有效教学,和谐课堂》才知道,立足常态,研究有效,从常规课堂的细节入手,从教学设计、激趣引入、问题情境的创设等关键问题开始研究有效性,比什么都来的实在。

近三年,连续在济南、北京等地集中培训,近距离聆听了知名专家教授的一场场精彩报告,我感到耳目一新,促动很大。学校更不惜重金邀请各级名师到校开坛说法,传经送宝。一位位名师名家,用自己的辛勤准备,让我们享受了一次次理念大餐。在名家的启迪下,我不断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经历,发现我还仅仅只是给自己定位在“小”老师的范围之中,距离名师大家,我的路还有很远很远……

有了必要的理念基础,想要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就离不开一个“思”字了。“思”的较高层次是“思想”。通过众多精深理论的指导、大量的课堂实践和探索,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思想和风格,这是“大师”的水平,我还远远达不到。但对于“思”的基本层次“反思、思考”,则是我们专业成长的一种重要方式。多年来,学校要求老师写教学反思,开始我往往只是被动地应付差事,但一次次反思也让自己尝到了甜头,最终成为自己生活和工作的习惯。在不断的“读书吸收——实践探索——反思提高”的过程中,我的思路不断被打开,理念不断在更新,专业不断得到发展,一篇篇发表获奖的论文,一则则网络日志,见证了自己理念和实践的飞翔。

三、视“课”如根,让常规和课堂成为放飞专业发展的有力双翼。

真正的名师是在课堂上摔打出来的。课堂,是老师劳作的田地,只有把根深深地扎在这块肥沃的土地上,结出的果子才会香甜。

2005年我参加市优质课评比获一等奖,2008年被评为薛城区业务干部与新课改同行优质课评比一等奖、薛城区教学能手、薛城区首批学科带头人,2009年被评为枣庄市第三批课改标兵。一次次成功,让我更加热爱“课堂”这个让我不断实现自我价值、收获喜悦的舞台。

朱永新教授曾说,“一个理想的教师,它应该是个天生不安分、会做梦的老师。教育的每一天都是新的,每一天的内涵与主体都不同。只有具有强烈的冲动、愿望、使命感,才能提出问题,才会自找麻烦,也才能拥有诗意的教育生活。”这里的“自找麻烦”应该就是不断反思自我,挑战自我。反思我的常态课堂,我觉得就显得太过平淡,教学特色彰显不够鲜明,灵活性不足,这给我带来很大的挑战。但我坚信只要我对课堂教学充满新鲜感,就一定能用激情和理智编织自己的教学风格。

立足于常态课堂的教学常规,是抓质量,提素养的关键。深入研究教材,认真备课、上课,做好学生的辅导工作,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撰写教学反思,积极参加学校的教科研活动,经常与同组的老师们交流教学和教研心得,努力做好自己该做的一切事情。抱着一种淡定的心绪积极有效开展工作,使我认识到:做好常规,抓住课堂就是我们个人专业发展的最关键、最基本的所在。

四、藉“台”唱戏,让多元教研成为专业发展的良好平台

舜耕的历任校长,既有爱才之心、识才之眼,更有“育才之道”。为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造就名师队伍,学校建立了校本培训体系,省市特级教师、薛城名师、舜耕名师、各级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培养等队伍建设,形成了分层培养机制,推门听课、抽课赛课、集体备课、教学论坛、同课异构、校际教研、网络教研、联合办学……多元化展示平台给了教师展现自我的机会,藉以推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充分利用好这些平台,勇敢参与,听评唱演研谈多工并举,其乐无穷。“听戏评戏”,可分享思想,激荡理念;“演戏唱戏”,能彰显自我,展现才华; “研戏交流”更是思维碰撞,精彩纷呈。

记得初上网络教研平台的我,只是将我原来写的几篇文章发了上去,就觉得再也无话可说,后来,各种各样的杂乱的东西也随之凑数,现在看了连自己也觉汗颜。后来,读的博文多了,也渐渐知道该写些什么了,听课、说课、随笔、反思,这时的多样化,其实是自己关注面的多样化。欣赏别人精彩的博文,既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激励。读到别人不是很成熟的想法,自己也会不由自主地想说几句,评价一下,只要参与,就有收获。于是,在网络教研这个平台中,我认识了很多原来不熟悉的朋友,一些教学中的疑难问题也有了交流的空间。记得我在《不要只当看客》曾经说过自己的一段心理历程:心怀感激地看着对自己的博客、文章指指点点的朋友,感受到了一种被关怀的温暖。仔细想一想,才感觉到:看贴回帖,既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支持,也是对自己的一种鞭策,更是对自己的一种督促。因为大家都是一个系统的熟人,不能信口开河,想说点什么,你就必须认真去读,去品味,去理解,去分析。用心了,自然会有收获。我想,养成动手动脑的习惯,从书写只言片语开始,从点评别人的文章开始,慢慢地咱也能成为一个专家,一个“大家”,一个不断自我提升的教师。

这仅是我参与各种平台的一个剪影,但毫无疑问代表了我个人发展的一段轨迹。

充实而又多姿多彩的十年已经离我远去,十年间的我紧张着、辛苦着、忙碌着、劳累着,但同时也在进步着、发展着、成长着、收获着。站在新起点,面对新形势,迎接新挑战,相信我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属于我的那份成功,我期待着在新的征程中能够乘专业发展之风,更欣赏一路风景无限